财产应该给到谁?老人200个失眠夜,换来大半辈子“固执”的转变

财产应该给到谁?老人200个失眠夜,换来大半辈子“固执”的转变

【1】遇事见“真心”

郭大爷是一个思想比较固执的人。有时候老伴儿经常数落他:都活了70多年了还没活明白。

郭大爷有一儿一女俩孩子,女儿是老大,跟小儿子相差了6岁。儿子从小在父母和姐姐的呵护下长大,长时间以来,养成了非常重的“依赖”心理。

老伴儿数落他是有原因的,这跟郭大爷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郭大爷自己是姐弟四人,他自己排行老小,上头有仨姐姐。他那个年代,家里必须得有个儿子。所以,郭大爷从小就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早就根深蒂固了。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甭管女儿做什么、做多少,在老人心里都抵不过儿子。

儿子参加工作有十几年了,奔四的人了,也没什么追求,有事儿没事儿还伸手朝父母“借点儿”。老郭是逢要必给,对这种“惯着”不以为然。

郭大爷和老伴儿都已经退休,有自己的房子。退休金足够老两口过日子,时不时还能“接济”点儿子。

财产应该给到谁?老人200个失眠夜,换来大半辈子“固执”的转变

古话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人生中的两道坎儿,真让老郭遇上了。之前他身体一直不错,七十三那年,一个看似不大的感冒,最后演变成一场大病。这一病,光在医院就住了二十多天,在家又休养了大半年才慢慢缓过来。

虽然女儿平时对老郭的做法有意见,心理不平衡,但真到事儿上一点不含糊,跑前跑后,自打郭大爷得病直到病愈,每天从来没断过,送饭、做饭、帮着拾掇、拿药,哪怕再忙再累,至少都回家看一眼才安心。反观儿子,看老人的次数用手指头都数的过来,这期间还从家要了三、四回钱。

【2】固有思想的转变

郭大爷的病前前后后折腾了将近一年。老人特别盼望着自己喜爱的儿子能多陪陪自己。开始闹病的时候儿子来的还相对多点儿,到后来需要照顾的时候基本见不着面。期间老伴儿给儿子打过几次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今天晚上回家吃饭不?儿子不管是真有事儿还是懒得动,总以各种理由推掉。

渐渐的,郭大爷心理开始发生了变化。

财产应该给到谁?老人200个失眠夜,换来大半辈子“固执”的转变

每天女儿雷打不动的过来看自己、照顾自己,难道自己的想法错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郭。到了深夜,老伴儿也睡下的时候,想着女儿的累,反观儿子的冷,整宿整宿失眠睡不着觉。

终于有一回儿子回来,又提起想向他们“借点儿钱”的时候,老郭一改往日痛快答应的态度,一句话没说,面无表情,没给。

工作这么多年,老郭两口子攒下来几十万存款,还有手里这套房子,值个200来万。跟老伴儿商量之后,二老做出决定:把存款和房子全交给女儿。

老郭把女儿叫了过来:

“我跟你妈商量了一下,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什么卡啊、上网、理财什么的全不懂,我们一直用的都是存折,一共有仨。我那个是定期的,里面钱多点儿,还有两个多月到期。你妈那两个是活期,明天你们娘俩去趟银行,把钱都取出来,存到你的账上。我这个等到期了也给你。这房子我们住了三十多年了,也给你。你去打听打听,看看怎么办,我们也好提前有个准备。”

女儿没想到老郭突然有了这种想法,跟之前是天壤之别,但没有问原因。女儿对弟弟的行为和做法也很不满,只是不太愿意说罢了。她也担心再长久以往,把老人的钱败光了是次要的,对待老人的态度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3】想通了,就抓紧办

老郭这个固执的人“顿悟”了,可能确有很多家庭还没想通。

在“一纸家书”之前的一篇文章:《 》中提到过:老人的财产传承给自己的子女,应该要给到“该给的人”,而不是“能给的人”。

对于郭大爷来讲,他心里那杆“秤”是不平的。虽然在我国《继承法》中明确规定: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但是,一来“扶养”的界定标准比较困难,二来更多还是要看老人怎么看待。

郭大爷之前的心态,在目前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这里并不是说“为了得到老人的财产,赶紧多孝敬老人吧”,但是促使老郭思想的转变,确实是因为在事情上见了人心,儿女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女儿的付出是应该的,接受老人的财产也是应该的。

郭大爷有自己的固有观念。虽然说是老人个人财产,愿意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对于儿女来讲却不那么公平。

这件事情发生在2016年。前面并没有交待结果,这里补充一下:

最终老人的存款全部“转”到了女儿名下,而且女儿的做法相当到位:钱存在一张专门的卡上,记的明明白白,就当帮着老人理财了。

至于房子,老人通过“赠与”的方式给了女儿。为此,女儿坚持与老人签订了一份赠与协议,并且写的清清楚楚:以赡养为条件。女儿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你们老了,我养你们,不然受之有愧。

在是否要“通知”一下儿子的问题上,老郭纠结了一段时间,最终决定不说了,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在他心里,对儿子还是偏喜爱的,过往固执的念头多少还有一点儿。另外一个,不想因为这个事儿再让儿子闹腾,年纪大了,晚年安生些。

【4】结语

财产应该给到谁?老人200个失眠夜,换来大半辈子“固执”的转变

老郭最终把“天平”放平了。关于财产给女儿、给到女儿的方式,我认为也是最合理的。对于老人来讲,自己的财产是对自己的保障,今后留给谁,也要看孩子对老人的态度如何。记得有朋友说过:

白得的永远不值钱,付出后得到的才珍贵”。在家庭财产分配上,我认为这句话是特别好的诠释,对老人、对儿女都一样。

通过这件事情,我想至少能给出两点启示:

1.“百善孝为先”。别图老人给什么,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文化,有它必然的道理。

2.“一碗水端平”。老人要学会念子女的好,知道谁真正对自己好,把财产传给“该给的人”。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