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我國教育史上一座永遠的豐碑。她只存在了短短8年半時間,卻湧現了一位又一位大師:朱自清、胡適、聞一多、錢鍾書、葉公超、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馮友蘭、金嶽霖、葉企孫、周培源、華羅庚......這一長串名字都曾在聯大任教。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鄭哲敏都曾在西南聯大就讀。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主人公就是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他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西南聯大請來了眾多大師,併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大師。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1年,就職清華大學校長典禮中,梅貽琦先生髮表了著名的“大樓與大師”言論,這是梅先生畢生追求的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其傳奇清廉的一生。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1889年12月,梅貽琦出生於天津。其父中過秀才,後淪為鹽店職員,甚而失業,梅貽琦懂事時,家境已每況愈下。作為五個兄弟和四個姊妹中的長兄,他幫助父母撫養弟妹,很早就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這也讓他逐漸成為一個謙虛、勤謹、責任心很強的人。

梅貽琦自幼熟讀經史,且善背誦。190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南開私立學校第一屆師範班,隨後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名列第六,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員。

中間有一個小插曲:庚款留美生名單放榜那天,所有考生都很活躍的前去看榜,考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孫山的面如死灰,只有梅貽琦先生始終淡定自若,無悲無喜的站在旁邊看榜。因為這種沉穩的性格,所以梅先生常被朋友稱為:“寡言君子”。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1910年,梅貽琦赴吳斯特理工學院攻讀電機系。1914年,畢業於吳士脫理工學院,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由於家境貧困,獲得學士學位後,梅貽琦放棄了在美國繼續攻讀研究生的機會,於1915年回到清華物理系任教。

在清華,梅貽琦先後擔任過教學、行政等多個職務,任職過程中逐漸堅定了梅先生辦好教育的決心。

當時的清華大學,當校長是個“苦差事”,常有校長教授被師生趕下臺。從1928年4月至1931年6月,短短3年時間,清華先後經歷了溫應星、羅家倫、吳南軒3任校長。羅家倫曾當著全體師生的面提出辭職。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無論國父同意與否,我們皆無挽留之意。”

在這樣的環境中,1931年冬天,一片肅殺中的清華園迎來了她新的掌舵者——42歲的梅貽琦。直到1948年去往香港,梅先生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注:1938.5 - 1946.5梅貽琦任西南聯大常務會主席、清華校長)。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查良釗、胡適、梅貽琦、黃鈺生合影

1950年初,梅貽琦赴紐約,管理清華在美基金。臺灣當局曾多次欲動用清華基金,但梅先生始終堅持了基金必須用於教育的方針。

1955年,梅貽琦由美國飛回臺灣,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1959-1961年曾在這裡就讀,加上楊振寧、李政道,梅貽琦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因為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梅貽琦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梅貽琦的主要貢獻包括:

1、奠定了清華大學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靈魂。

在遍佈世界的清華校友心目中,梅貽琦是清華精神的化身。他以不同凡響的教育智慧和由賢入聖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華大學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靈魂。他的“大師論”奠定了清華乃至中國大學的辦校風格,為清華大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在清華校長任內,他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

歐美曾有著名大學校長在1941年清華建校30週年時稱讚清華:“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載。”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清華大學梅貽琦雕像

2、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

梅貽琦在長達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僅西南聯大常務會主席任期,就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校長任期內,培養的人才更是不計其數。陳省身、錢三強、錢偉長等一長串為中國做出卓絕貢獻的科學家都曾在他領導的清華就讀。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清華大學第七屆庚款留美學生錢學森

一生清廉

梅貽琦長年管理清華大學的庚子賠款基金,這筆錢在當時,數額相當巨大,可是他自己的晚年生活,卻十分清貧。在回到臺灣之後,很多人都慫恿他把這筆錢拿出來,別人幫他想出的花錢的名目五花八門,蓋大樓、搞基建,總之,這筆錢已經成為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

梅貽琦卻總是搖頭,在他的心目中,這筆錢是清華的,也永遠只能用在清華的建設上。直到1955年,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成立,梅貽琦才捨得把這筆錢拿出來,用於購買科研設備、培育精英人才。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1960年梅貽琦被確診罹患癌症。他終身從事教育,毫無積蓄。新竹清華大學為其墊付了一部分治療費,醫院又酌情減免了一部分,卻仍然不夠。清華校友們自發募捐,在半年間募得臺幣65萬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貽琦看到凝聚著清華學子愛心的捐贈記錄,“閱後半晌無語,後曾流淚頷首”。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先生在臺灣溘然長逝。他的喪葬費,都成了個巨大的難題,不得不依靠校友募捐才得以入土為安。

他逝世後,秘書把他在病中一直帶在身邊的手提包封存了。兩個星期後,在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場合下啟封后大家都怔住了:箱子裡保存的是清華庚款賬目,從17年前到現在,一筆又一筆,清清爽爽,分毫不差,每一筆基金的用處,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從未有一處疏漏。所有的錢,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沒有一分落入私囊。他,無愧於“永遠的清華校長”這一稱號。

他是清華大學校長,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梅貽琦生前最後之影像

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曾這樣評價梅貽琦:“他長母校幾十年,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貪汙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只這一點,已足可為萬世師表。”

57年過去了,梅校長的風骨和精神,已成絕響。

對於這樣的梅先生,我們除了敬佩與惋惜之外,還能說什麼呢?

歡迎關注胡侃教育,獲取更多有深度的教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