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把手監督難 楊曉渡:主要領導幹部決策用人適當範圍公開

破解一把手監督難 楊曉渡:主要領導幹部決策用人適當範圍公開

楊曉渡在文中透露,將堅持問題導向地完善對高級領導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制度,推動主要領導幹部決策和用人情況等在適當範圍內公開,確保權力受到嚴格約束。

十八大以來,中央力推高壓反腐、強化對公權力的監督。

察時局關注到,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專列一章對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作出部署。決定中,還特別提到要“重點加強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破解對‘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難題”。

如何破解加強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

就此,楊曉渡在撰文中談到:要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有效有力,其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

他指出:要突出黨內監督政治屬性,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和常態化,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政治建設、做到“兩個維護”,堅守職能定位、踐行職責使命,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健全制度機制、高治理能力,確保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與此同時,要補齊日常監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貫穿始終,綜合運用平時觀察、談心談話、檢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督促巡視巡察整改,提出紀檢督察建議等形式,把日常監督實實在在做起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此外,要全面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深化政治巡視,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態化長效、長效化機制。充分彰顯巡視監督嚴肅性和公信力。

還要完善督查落實情況報告制度,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能力。上級監督必須加強、同級監督不可偏廢、下級監督必須支持,這三點做好了,“關鍵少數”就能盯緊盯牢。

楊曉渡在撰文中還提到,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完善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加強紀委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推動主要領導幹部決策和用人情況等在適當範圍內公開,確保權力受到嚴格約束。

察時局關注到,《決定》中,對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提及了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以及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等10多種監督體系和力量。

就此,楊曉渡也在撰文中談到,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已由前期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樑,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進入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各領域各環節監督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種監督都會對其他監督產生重要影響,也都需要其他監督協同配合,必須上下統籌、聯動推進。

他認為,接下來圍繞構建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要著力加強黨對監督體系建設的統一領導,牢牢掌握主導權;著力消除對公權力行使的監督空白和盲區,把所有黨員幹部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置於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之下;著力健全協作配合機制,形成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

同時,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駐派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部門、派駐紀檢監察組、巡視巡察機構之間的信息互通、監督互動,匯聚監督合力。

還要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健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文\\程姝雯程家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