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绵阳人物龚仙彦

原标题:2018年度感动绵阳人物龚仙彦——

用坚守谱写教育援藏之歌

“为什么选择援藏?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更多孩子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最需要我们。”龚仙彦,原是绵阳市游仙区石板镇小学副校长,2013年,心系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他远离家乡和亲人,主动请缨赴阿坝州壤塘县藏乡支教,这一去就是六年。六年间,他为壤塘县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他也因此被评选为2018年度感动绵阳人物。

原本支教一年后就返回,但2014年,壤塘县委、县政府为引进绵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计划组建首个藏区“绵阳班”,需由来自绵阳的教师管理并亲自执教。为了让藏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传承,龚仙彦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壤塘,并申请担任“绵阳班”的班主任,任教数学学科。

刚开始,这个由40名藏族孩子组成的“绵阳班”,让有二十多年教龄的龚仙彦有些头疼,因为这些孩子大多不会汉语,为了让他们听懂汉语,龚仙彦想出了一个办法:找“翻译”,找汉语稍好一点的学生,他讲一句,就让“翻译”用藏语讲给其他学生听。如今,龚老师执教的“绵阳班”已是第六个年头,班里孩子也都能听懂汉语了。

在支教的日子里,龚仙彦在孩子们心目中担任着多个角色。他不仅是孩子们敬爱的数学老师,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家长,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阿爸”。每天从清晨到日落,龚仙彦一直待在孩子们身边,带着孩子们跳绳、跑步,给他们洗手、洗脸,陪他们聊天。藏乡卫生条件差,龚仙彦还逐步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壤塘和绵阳相距600多公里,除假期外,龚仙彦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藏区。相比绵阳,藏区的条件很艰苦,有不少老师支教时间满后就走了。“刚开始是因为教师的使命让我选择赴藏区支教,经过几年的支教,渐渐地彼此舍不得了,舍不得藏区孩子,舍不得那片土地,舍不得家长们的殷殷期望。”因为支教,龚仙彦自己孩子上高三都没顾上,父亲生病也没顾上。

“有次上课时,家里打来电话说父亲得了重病,当时我眼泪都出来了,孩子们看到我着急,都哭了,让我感动不已!”说到这里,龚仙彦眼里泛起了泪光。“我放不下这40个孩子,这几年和他们有了感情,他们舍不得我,我也不忍心中途离去,对妻儿的亏欠只有以后回绵阳再弥补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龚仙彦坦言:“壤塘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大部分孩子因各种原因不愿读书,我还想留在这里,为藏区教育事业尽点微薄之力。”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桥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