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的定窯遺址,位居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是中國北方著名的白瓷窯址。因曲陽宋代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中國的制瓷業到了宋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宋代有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各以其無比的藝術魅力,為我國瓷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定窯遺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分佈在曲陽縣澗磁村北一帶,東西長達10公里,總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

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這裡有十幾處高大的堆積,最高的15米,堆積著眾多的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從遺址地層疊壓關係看,遺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時期。

晚唐和五代時定窯燒製的瓷器,還顯粗糙簡單,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製其他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高溫色釉。定窯的白瓷,胎薄質細,釉色潔白,造型優美,以刻花、畫花、印花等加以裝飾,藝術水平很高,社會影響很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知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讚美定瓷的絢麗多彩。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瓷的代表作之一。

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在遺址北宋地層出土的龍鳳盤刻有“尚食局”款額,說明這裡不但燒製民間的各種生活用瓷,還為宮廷燒製御用瓷器。這裡燒製的碗、盤、盆、罐、杯、壺、瓶、枕、器座以及玩具等,造型秀美,紋飾精緻。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裡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混為一體,十分精美。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定窯就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體。這種燒製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但在金、元時仍繼續生產。定窯的制瓷技術,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早年的定瓷以燒製白定為最佳,胎薄細膩、彩色瑩潤,曾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之說。定窯瓷品種繁多,造型優美,裝飾文雅,多采用刻花、畫花和印花等技法,其圖案佈局合理,清新明快,刻花刀法剛勁有力,印花構圖飽滿,紋飾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萱草、禽鳥為主,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御用瓷器大部分為龍鳳紋飾,龍騰鳳舞,生動傳神,以顯示統治者的尊嚴。定窯瓷工藝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當時許多瓷窯爭相仿製。定窯在唐代受邢窯影響燒製白瓷,到了宋代逐步成了白瓷窯的首領。據“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記”碑文等資料記載,北鎮、澗磁一帶,當時有鎮名龍泉鎮。唐代五代時期朝廷在鎮中設有瓷窯稅使。定窯的器形、紋飾、特別是定瓷開創的覆燒工藝對各地瓷窯影響很大,形成了一個以定瓷為主的定窯瓷系列。其產品遠銷海外,在瓷器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六十年代初,在窯址區的北面挖掘中還發現了王子山院舊址,找到了“修王子山院記”和“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記”兩通重要碑刻。這次發掘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發現的遺蹟有窯爐20座,作坊4處,其中包括碾槽、水井、澄池、料缸、磚墁場地、匣缽、圍牆、窯藏、灰坑等等。發掘出土的遺物標本達萬餘件,瓷片、窯具等殘片約30多萬處,而且遺物品類繁多,有青瓷、白瓷、黑定、紫定等。其中白瓷有素面、刻花、印花、剔花、繪畫等裝飾,花紋非常齊全。白瓷中還有許多珍品。如“官”、“彩官”和“尚藥局”、“尚食局”器片都有多件出土,還發現有前所未有見的“龍”、“花”等款瓷片和“仕女枕”等精美器物。

建國後,定窯藝術得到繼承和發展。科技人員用古代的原料,嫻熟的工藝技法已經生產出了一些仿定瓷的製品,使定窯瓷獲得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