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鹰嘴寨,因地形突出、形状象鹰嘴而得名。达城西外有两个鹰嘴寨,《达县市西外乡志》把位于今通川区莲花湖管理委员会长岭社区大地坡的称作上鹰嘴寨(高512米);把位于通川区西外镇五里店村徐家坡的称作下鹰嘴寨(高430)米。当地人则没有上下之分,直接叫鹰嘴寨。这两个鹰嘴寨地势险要,曾经都是当地的重要关隘和防御设施。随着岁月的更替,时代的前进,上下鹰嘴寨都发生了变化,也留下了值得令人回忆的故事。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上鹰嘴寨,当年战壕清晰可见

达城莲花湖畔,绕城公路旁,重石寨之南,掩映在大地坡郁郁葱葱松林之中的上鹰嘴寨,与波光潋滟的莲花湖相互交映,山清水秀。2019年初冬,为探寻上鹰嘴寨,笔者在当地74岁老人李家安的带领下,在大地坡抬头不见天的松林里穿梭,一路披荆斩棘,向上鹰嘴寨攀登而去。在快到山顶的地方,发现一排战壕,呈不规则形状,由石头和泥土垒成,最深处超过一米,不少的条石上长满了苔藓。这些石头就近开采,取石之处痕迹明显。上到寨顶,这里为一平地,几分面积,杂草丛生,西面悬崖峭壁,险象环生,悬崖下便是双龙镇骑龙村。站在山顶西看,铁山近在咫尺,重石寨相依为伴。

说到上鹰嘴寨,出生在大地坡长岭社区三小组的60岁王益山,这个当过生产队长的人听老人讲,20世纪30年代,上鹰嘴寨满山都是树木,上面驻了部队,大约一排人,为川军,也有人说是民团。有个姓冯的石工师傅告诉他,做山货的生意的父亲在宣汉被土匪杀害后,长得漂亮的母亲被上鹰嘴寨里的排长看上了,硬要娶她母亲,孤儿寡母的母亲就嫁给了排长。当时冯姓石工师傅只有一岁多,那排长和冯姓的母亲都想把他带走,但冯家没有同意。上鹰嘴寨有个寨门,圆拱形,有寨墙,石头砌成,两米多高,200多米长,西南方有吊脚楼。20世纪70年代,寨墙、寨门都还存在。后来,附近村民将寨墙的石头拆下来,通过下滑的方式运回家,修建晒坝、堡坎,或做猪牛圈的基石。王益山记得,80年代初,他家修建地坝,从上鹰嘴寨拉回200块石头。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上鹰嘴寨留下的战壕.

上鹰嘴寨,与重石寨直线相距不过一里多,据吴显权的介绍,上鹰嘴寨和重石寨应属于姊妹寨。清朝时,上鹰嘴寨驻守的是团练。团练是清朝的民间武装组织,主要是负责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双龙乡、东岳乡的团总是李景繁。上鹰嘴寨的战事今人无法查考,而团练于咸丰九年(1859)六月,与起义军领袖蓝大顺所部在重石寨大战两天三夜,最终义军败走他乡。1933年红军进入达县时,川军与红军在达县有着不同的战线,铁山上的峨眉寺(最早称峨眉宫)、老鹳寨、东岳、蒲家这一线属红军,重石寨、上鹰嘴寨、罐子寨、下鹰嘴寨这一线属于川军。当年10月,红九军和红四军各一个团,从石桥出发,翻铁山,经复兴,直插双龙,抵西外与双龙交界处的重石寨,红军一个排与范哈儿(范绍增)、罗君彤(罗驼背)的三十四团一连战于重石寨。红军实施夜袭,由于路径不熟,敌我悬殊,加之敌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未获战果,牺牲一人(一说三人,葬于重石寨一农家住宅旁的地里,吴显权曾看到过坟墓),伤一人。红军在撤退中,为防止敌人追赶,点火烧起双龙场旁的木桥。敌人见状,加之又不知虚实,不敢追赶,红军撤退至峨眉寺。当时双龙乡长邓府平立即组织人员灭火,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随后对双龙桥进行了补修。红军北上抗日,红四方面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县再次落于川军之手。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上鹰嘴寨寨顶

《达县市西外乡志》记载,1934年8月,红军第二次来达县,驻于蒲家场、铁山一带,达县民团为阻抗红军从西路进攻达县城,在西外王家桥漆家院内设团部,部队驻罐子寨一带。红军和民团发生过小的战斗。1935年,西外乡奉令实行“挨门壮丁”,凡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均编入地方武装,参加军事训练。寨堡成为防御和训练的重要场地。

上鹰嘴寨,如今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大地坡上,贫瘠的山地里青松蓊郁,涛声阵阵;附近村民的饲养的家鸡,林中来回穿梭觅食;半坡上,长岭村公益性公墓里的座座坟茔在翠柏中排列有序。这里,祥和、静谧。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下鹰嘴寨,曾有座三层殿的庙宇

沿着达城西外市政中心前的永兴路前行,在它西边的尽头,隔条铁路便是五里店村的徐家坡,山坡顶有个寨堡叫下鹰嘴寨。下鹰嘴寨东边徐家坡有原达县地区五金站仓库、达县百货公司仓库,西边崖下是国粮中转站,南边是原火车站货场,北边则是如今的西外镇中心校(原五里店村小,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西外乡政府所在地)。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五里店

出生于西外乡五里店村八组(如今国粮中转站处)、任过西外镇党委副书记和镇人大主席的胡大贵,人称西外的活地图;周代成、颜安孝、周代秀、吕传忠等耄耋老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下鹰嘴寨有着太多的记忆。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下鹰嘴下徐家坡上地区五金站仓库

下鹰嘴寨,大约2亩面积。当年从达县(今达州)火车站往北看,像一只老鹰停歇在山梁上,嘴朝河市,尾巴向着莲花湖,西面悬崖,东面有寨墙,寨墙长40至50米,条石砌成,石头很大,有垛口,寨门架拱,仅有一道门,在寨子中间的东南方,正对今达州市政中心。

达州西外上下鹰嘴寨 个个故事都不少

20世纪50年代时,下鹰嘴寨上有庙,叫鹰嘴寨庙,鹰嘴寨庙不算小,有一亩大。老人们还是小娃儿的时候经常到庙里去玩耍。胡大贵记得在五里店村小读小学时,中午放学后,邀约同学一道跑到庙里数十八罗汉。下鹰嘴寨庙三层殿,一层牛王菩萨,二层四大天王,三层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当时的下鹰嘴寨庙香火很旺盛,周边农村人都来烧香。在农耕时代,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很多家庭的神龛上要供牛王菩萨。家中没有供牛王菩萨的,每年腊月三十天早上,背一只鸡公到下鹰嘴寨一层殿牛王菩萨前杀鸡,敬牛王菩萨,祈求来年耕牛不扯拐,不生病。二层四大天王殿没有那么规矩,随便点几支蜡,烧点纸就行。第三层的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附近那些不生儿的,就去祭拜送子娘娘,祈求生一个儿子。庙里有口水井,信迷信的人把井里的水称作神水,大人、细娃儿一旦生了病,就去舀神水来喝。几岁时的周代成得了病,喉咙有些痛,他哥哥把他带到庙里喝井水,竟然喉咙不痛了。周代成说那纯属是巧合。

庙里有两棵大黄葛树,其中一棵要4人才能围得住;还有一棵长在悬崖边,那树上有个麻雀窝。有个小男孩,爬到枝丫伸向崖边的黄葛树上掏麻雀窝,被万丈深渊吓倒摔死了。说起这事,周代成、颜安孝直摇头:“太可怕了!”

解放后,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分了两户人家到下鹰嘴寨里住,一户陈明才,家里4个人;另一户是斋婆(人称马二妹)马长珍。陈明才解放前被抓壮丁,在部队当过号兵,回到家乡,村里就给他发把号,让他每天早、中、晚吹三次号,使附近的村民知道时间。1958年大办钢铁时,下鹰嘴寨庙被拆除,陈明才搬出下鹰嘴寨,唢呐收到了张家山(铁山)岩峰洞,也就不再吹号了。马斋婆无儿无女,但收过很多干儿,这些干儿的小名都叫马儿。附近村民说,下鹰嘴寨周围叫马儿的人不少。说起马斋婆画水治病,村民记得马斋婆从井里舀碗水,用指甲弹向火炉,念念有词:“猫吓倒、狗吓倒、鸡吓倒……”,结果自己被吓倒,马斋婆与陈明才一家同时搬出下鹰嘴寨,装神弄鬼的行为也被制止,几年后便去世了。

下鹰嘴寨寨门以下当年是一片青石坡,上好的材质,修建地区罐头厂、冷冻厂、国粮中转站,以及襄渝铁路等,都是从徐家坡取的石头。这里石头打了20多年后,再也打不出石头。由于建筑材料发生变化,打石匠赚不到钱,就无人来这里打石头。石料场地成为附近死者散乱的墓地。寨顶,因打石头,已经看不出鹰嘴了;而竖起的两座高高的电信塔,日夜向人们传送着信息。“政府将徐家坡这一大片规划为运动公园,将进行第二期打造。到时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五里店村一组自家200多平方米房前树下乘凉的周代成,对生养的地方充满感情,而对未来更充满期待。

(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西外镇人民政府的帮助,参考过民国《达县志》,在此一并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