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致公黨

鄧小平同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工作的奠基人。他提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鄧小平同志對僑海工作和致公黨事業給予了深切的關懷,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和多黨合作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工作。

鄧小平與致公黨

1983年,鄧小平接見出席中國致公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三次全盟代表大會的代表。

鄧小平對僑海工作的歷史貢獻

鄧小平15歲離開家鄉赴法國勤工儉學,有在國外求學及工作的生活與經驗,瞭解留學生及華人華僑的生活及訴求,與具有僑海特色的中國致公黨有著天然的聯繫。

鄧小平非常重視僑海工作,1977年10月2日,鄧小平恢復工作剛半年的時候,果斷地提出:“說什麼海外關係複雜不能信任,這種說法是反動的,我們現在不是關係(海外關係)太多,而是太少,這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係”,鄧小平把海外僑胞作為我們國家大發展的獨特資源鮮明地提出來,極大激發了海外僑胞參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1993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又說:“對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為祖國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刻闡明瞭新形勢下海外統戰工作的重大意義。鄧小平進一步為新時期大力開展海外統戰工作指明瞭方向,尤其對祖國和平統一懷抱殷切希望,“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問題。”因此“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在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中有廣泛的聯繫和影響,希望你們在促進臺灣迴歸祖國的事業中,積極貢獻力量。”  

鄧小平與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共同制定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和“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不同方式為祖國服務”的方針,讓中國留學生卸下扛了多年的沉重的歷史包袱,將振興祖國與個人發展的目標統一起來,極大激發了海外僑胞參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學成回國的“海歸派”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

鄧小平與致公黨

鄧小平對民主黨派工作的關心

1979年6月,鄧小平在《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中指出:“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貢獻。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不會忘記的。現在它們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繫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1979年10月19日,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中共中央統戰部宴請出席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代表大會代表時講話作題為《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的講話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派的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1989年1月2日,鄧小平在民主黨派成員所提建議上批示:“可組織一個專門小組(成員要有民主黨派的),專門擬定民主黨派成員參政和履行監督職責的方案,並在一年內完成,明年開始實行。”根據鄧小平的批示,中共中央制定了《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中發〔1989〕14號),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下發。

可以說,正是鄧小平對民主黨派和多黨合作事業堅定的正確認識,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進一步鞏固,並重新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鄧小平對致公黨發展的關心

鄧小平與致公黨

司徒美堂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深受海內外人士尊敬的著名的華僑領袖,是中國致公黨卓越的創始人之一。司徒美堂深受中共領導人的尊敬與信任。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周恩來親自主持公祭大會,扶靈執紼,鄧小平等參加了公祭。司徒美堂先生去世後,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並沒有忘記對他的追憶,1987年7月8日,小平同志親自為葉祖孚、秦薇主編,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寫的司徒美堂先生傳記題寫書名——《回憶司徒美堂老人》。1988年,在司徒美堂誕辰120週年的時候,書籍正式出版。鄧小平對司徒美堂的高度認可,對於致公黨發展的關心與支持,對於激勵致公黨黨員不忘初心,攜手前行具有重大的情感意義。

鄧小平與致公黨

周恩來、鄧穎超和司徒美堂

1977年10月,鄧小平對海外關係在中國發展建設中的作用提出了充分正確的認識,在他的倡議下,包括致公黨、僑聯等海外背景鮮明的組織都於七十年代後期相繼恢復了工作機構。由於鄧小平1979年對民主黨派的準確定性,致公黨於1979年10月和1983年11月,先後召開了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鄧小平還親自接見了出席中國致公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以及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三次全盟代表大會的代表。從此,致公黨正式走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於完善和發展已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繼續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道路。(

敬筠 陳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