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勇猛著稱的開國中將,羅炳輝得力的鐵拳,擔任北海艦隊司令員時深受鄧小平讚賞

因勇猛著稱的開國中將,羅炳輝得力的鐵拳,擔任北海艦隊司令員時深受鄧小平讚賞

在人民軍隊歷史上,有這麼一位響噹噹的人物:紅軍歲月,當面接受過方誌敏的革命教育,又很快參加了方誌敏的隊伍;堅持閩北革命鬥爭時,一戰成名;抗戰時期,跟著羅炳輝南征北戰,深受羅的器重;指揮桂子山一戰,成為新四軍第2師著名戰例;解放戰場,萊蕪戰役扎口袋,不負粟裕厚望;孟良崮戰役克垛莊,讓張靈甫陷入絕境;和平年代,毛澤東親切勉勵,鄧小平由衷稱讚,本職崗位總能建功立業!

他,就是有“羅炳輝的拳頭”之譽的開國中將饒守坤!

一、從地方紅軍戰士到主力紅軍營長

1915年9月30日,饒守坤出生於江西德興縣三區梅溪畈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4口人只靠父親饒世林當長工、母親李桂蓮當傭人度日。從9歲起,饒守坤即給地主放牛,飽嘗世間艱辛。

1929年初春,正是映山紅怒放時節,中共弋(陽)橫(峰)貴(溪)上(饒)鉛(山)五縣工作委員會書記方誌敏來到梅溪畈,瞭解當地農民運動情況。那天,衣衫襤褸、打著赤腳的饒守坤擠到會場,好奇地打量著這位名頭很響的革命領袖。方誌敏也注意到了他,親切地摸著他的頭,詢問:“小鬼,天這麼冷,家裡沒得吃穿吧?”饒守坤悲從中來,泫然欲泣。方誌敏環視在場群眾,鄭重告訴他們: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徹底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窮人才能吃飽穿暖。

從那一天起,饒守坤父子受到革命影響,積極投身革命大潮,父親饒世林參加了梅溪畈村級蘇維埃,擔任了赤衛隊隊長。饒守坤參加了梅溪畈兒童團並任團長,帶領孩子們站崗放哨,傳遞書信。

1930年5月,德興縣紅軍獨立營(地方紅軍)攻進縣城,2個月內相繼建立了11個區級蘇維埃政府。這年8月,由於革命熱情高昂,饒守坤被德興縣軍委會選送彭楊紅軍學校(駐橫峰葛源)學習。11月,他畢業回鄉擔任少年先鋒隊大隊長,參加贛東北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主力紅軍作戰時,他帶領少年先鋒隊員出沒硝煙,出力不少:偵察敵情,擔茶送飯,肅奸反特。次年6月,久經戰火考驗之後,饒守坤光榮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年2月,贛東北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正熾。由於戰鬥相當激烈,紅軍主力損失不小,方誌敏號召蘇區軍民“保衛家鄉,踴躍參軍”,要求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帶頭參加紅軍。此時,饒守坤不懼流血犧牲,主動約上3個夥伴,一起來到德興縣紅軍獨立營參軍,被分配在該營第1連當戰士。

6月,贛東北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打響。根據上級指示,德興縣紅軍獨立營採取埋地雷、炸橋樑、破公路等游擊戰術,襲擾前來“圍剿”之敵,殲其小股分散人員,配合主力紅軍作戰。饒守坤年青機智,獨立營每戰必與,披堅執銳。8月,由於作戰勇敢,他升任獨立營第1連班長。戰至11月,白軍草草收兵,無功而返。這時,蘇區紅軍改編休整,德興縣獨立營編為蘇區主力紅10軍第83團第1營,饒守坤擔任第1營第1連班長,正式成為主力紅軍一員。

因勇猛著稱的開國中將,羅炳輝得力的鐵拳,擔任北海艦隊司令員時深受鄧小平讚賞

◆饒守坤

1933年1月,為配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紅10軍奉命南渡信江,進至金溪以東上清宮地區,會師紅一方面軍第31師,隨即合編為紅11軍。此時,饒守坤升任排長,投入大戰頻頻的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1933年6月,紅11軍縮編為紅19師,饒守坤升任該師第56團第1營第1連連長;當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10月,紅7軍團成立,紅19師編入該軍團序列,饒守坤仍任第1連連長。11月,為重創撫河兩岸敵軍,紅7軍團奉命出擊江西金溪縣滸灣,這也是饒守坤親歷的空前血戰。他指揮全連據險固守,打退白軍1個營兵力多次進攻,堅守陣地一天一夜,殲敵100多人。

1934年初春,紅7軍團入閩作戰,紅19師奉命攻打福建沙縣城。由於沒有炮兵火力,饒守坤便帶領全連戰士大挖地道,一直挖到城牆根下,再用棺材裝上炸藥,成功炸開一個豁口。隨即,他帶領全連和兄弟部隊一擁而上,自己第一個登上沙縣城牆,大名享譽紅7軍團!

1934年7月,由於久戰經年、累立戰功,饒守坤升任紅19師第56團第1營營長。時年不到20歲,他就成為主力紅軍營長,成為可造之材。

二、從甘溪鎮獻計到母豬崗找黨

就在饒守坤擔任營長沒幾天,紅7軍團主力執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務,而饒守坤營則轉隸中共閩北分區委員會(書記黃道),轉戰於閩贛交界資溪、光澤、金溪、邵武一帶,留守閩北蘇區。這時,中央紅軍長征在即,留守部隊任務艱鉅。

1935年1月,中央蘇區大部失守,閩北蘇區首府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大安鎮受到國民黨白軍重兵進逼,閩北紅軍被迫轉入武夷山。為統一對敵需要,閩北留守紅軍整編為閩北獨立師,饒守坤營縮編為該師第2團第2營第6連。從營長降為連長,他沒有半句牢騷話,深得閩北蘇區領導人黃道欣賞。

1935年6月,閩北獨立師轉戰到江西上饒縣甘溪鎮金鐘山。師領導決定襲擊鎮上駐守白軍,搞點物資補充部隊。甘溪鎮地處要衝,防守嚴密,易守難攻。黃道依照饒守坤的計策,指揮部隊誘敵出巢,在金鐘山附近設下埋伏,一舉殲滅甘溪之敵200多人。

甘溪戰鬥大勝,饒守坤連升兩級,擔任了獨立師第2團團長!

1935年8月,由於白軍“清剿”兵力強大,閩北獨立師決定兵分三路,打到敵人後方去。饒守坤奉命指揮第2、第3團共700餘人東進,潛入閩東北開闢新游擊區,並設法和閩東、浙西南紅軍取得聯繫。

挺進閩東北途中,饒守坤所部連遭白軍阻截。一次遭遇戰中,他不幸腳部中彈,鮮血染紅草鞋,但仍忍痛指揮,直到安全突圍。當年10月,饒守坤所部到達建甌縣松溪河北,第3團留下就地開展遊擊,他指揮第2團繼續東進,於11月抵達建甌、屏南兩縣交界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這一帶山高林密,地廣人稀,饒守坤指揮第2團艱苦轉戰,他們居無定所,衣食無著,傷員無法醫治,彈藥無從補給,困難前所未有!饒守坤從不怨天尤人,他帶領部隊出沒當地白雲山、五峰山裡,採集野菜野果充飢,捕捉山禽走獸果腹,堅持紅色旗幟不倒。

1936年4月,為統一領導閩北、閩東鬥爭,兩個游擊區領導人在洞宮山仰頭村開會,醞釀成立中共閩贛省委、閩贛省軍區。6月,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黃道)、閩贛省軍區(政委黃道)成立,下轄4個分區委及相應的4個軍分區,饒守坤擔任第四軍分區(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王助擔任第四分區委(閩東北區委)書記,兼第四軍分區政委。在饒、王領導下,不到半年時間,就開闢了分別以九仙山、寶貨村、塢地村、迪口鎮為中心的4塊游擊區,所轄部隊也從600多人擴大到1200餘人。

1936年初冬,國民黨被迫接受“聯共抗日”主張,不過堅持“北和南剿”方針,派出1萬多人重兵撲向閩東北游擊區。面對如此危局,饒守坤沉著冷靜,在與上級中共閩贛省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提出了“藏、走、打”三字游擊戰術:藏,就是常鑽深山,多入密林,敵來我卻無影無蹤;走,就是出沒無常,遠走高飛,讓敵總是捉摸不定;打,就是攻敵不備,穩賺不賠。在這三字游擊戰術指導下,饒守坤所部神出鬼沒,打得白軍膽戰心驚。

饒守坤一邊率部堅持鬥爭,一邊通過各種渠道尋找上級組織。1937年5月下旬,在得悉中共閩贛省委大致位置後,他親自帶領80多人西行,途經南平、順昌等地,前往建陽地區尋找省委。一路上,他們走走打打,夜行曉宿,餓了吞把飯糰,渴了喝口山泉,歷時2個多月征程,終於在8月間於建陽、光澤交界母豬崗找到省委。當饒守坤握住省委書記黃道大手之際,不禁熱淚盈眶。黃道看到這位得力部下,也是情難自禁,由衷讚歎:“你從甘溪鎮獻計到母豬崗找黨,全程經歷了閩北革命的艱難歲月,軍事上是行家裡手,政治上是丹心向黨,不愧是主力紅軍來的!”

三、從閩北出師抗日到蘇中揮戈反攻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在共同抗日大旗下,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次年2月,閩北、閩東北、閩東紅軍統一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下轄第5團、第6團,饒守坤、葉飛分別擔任團長。新四軍建軍之初,能夠出任團長者,絕非等閒之輩!同年3月,饒守坤奉命北赴革命聖地延安,進入抗大第四期學習。由於身體嚴重不適,他不得已提前結束學習,於8月下旬重返新四軍軍部。由於受過科班教育,他被任命為軍部教導總隊第2大隊大隊長。在教導大隊,他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較好完成了培訓基層骨幹的任務。

1940年3月,饒守坤調任新四軍第5支隊第8團副團長,終於實現了上前線殺敵的願望。5月27日,第5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指示第8團出擊安徽來安縣城之敵。饒守坤協助團長黃一平指揮,命令該團主力進攻來安,另以一部設伏於來安—滁縣(今滁州)公路打援。28日午夜,攻城部隊秘密進抵來安城下,次日凌晨突襲入城。守城日軍負隅頑抗,黃、饒下令火攻,守軍大部覆滅。這時,援敵蜂擁而來,第8團勝利轉移。如今,這段輝煌戰史鐫刻在《來安縣誌》上。

因勇猛著稱的開國中將,羅炳輝得力的鐵拳,擔任北海艦隊司令員時深受鄧小平讚賞

◆1940年,饒守坤(後排左三)與龍潛(後排左一)、朱雲謙(後排左二)等新四軍指揮員在天長縣張公鋪合影 。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為反擊國民黨軍倒行逆施,中共中央發佈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並統一整編新四軍。2月間,第5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2師第5旅,饒守坤升任第5旅第15團團長。當時,同志們祝賀他“榮升”,他不無幽默地說:“三年裡,從團長幹到大隊長,再幹到副團長,再幹到團長!沒有升嘛,是平調!”

1941年6月,第15團奉命西進皖東北,開闢泗縣、五河、靈璧、鳳陽遊擊新區。在短短11個月裡,饒守坤指揮第15團馳騁沱河以西、澮河以北地區,率部解放了泗縣、五河、靈璧、鳳陽地區90%以上村鎮,根據地範圍也從2個區擴展為10個區,計有:

三南——靈(璧)南、澮(河)南、沱(河)南;

三北——澮(河)北、靈(璧)北、淮(河)北;

兩東——(津浦)路東、沱(河)東;

兩西——(津浦)路西、沱(河)西。

一次,新四軍第2師師長羅炳輝打趣說:“饒守坤搞得那塊根據地厲害!東、南、西、北都有,真是密不透風,鬼子肯定恨死他了!”

1942年初冬,為加強第5旅第13團軍事工作,饒守坤調任該團團長。在他悉心領導下,第13團邊打邊建,戰鬥作風日漸頑強。1943年8月中旬,他帶領第13團駐守安徽天長縣汊澗一帶整訓。16日9時,地方政府送來情報:次日,八百橋據點1個日軍小隊配屬100餘偽軍,要到四合墩一帶“掃蕩”、搶糧,希望部隊火速出擊,保衛秋收。當日14時,報經上級批准後,饒守坤命令:第2營與偵察排輕裝出發,監視來敵;第1、第3營晚上20時出動,於17日晨趕到桂子山設伏。

拂曉,第13團與來敵接火,敵人緊追不放,尾著偵察排迫近桂子山。饒守坤一面指揮戰鬥,一面觀察敵情,驀然發現:來襲日軍不是1個小隊,而是有500多人;配屬偽軍不是100多人,而是200多人!敵情有變,是打?是撤?緊急關頭,饒守坤果斷定下決心:為了保衛人民利益,縱是一場惡戰,也要堅決打下去。為了亂敵心智和增加兵力,他同時建議第5旅旅長成鈞:派出一部兵力進襲八百橋據點,讓來敵有後顧之憂;著旅部特務營馳赴桂子山,作為預備隊使用。成鈞一一照辦。

17日9時,戰鬥打響,第13團迅速包圍來敵,並讓第2營第4連卡在桂子山以北無名高地,不讓敵人潰圍而逃。敵人困獸猶鬥,集中兵力猛攻第4連陣地6、7次。由於屢攻第4連陣地不下,敵人又轉攻第2營第5、第6連陣地——桂子山對面丁家山頭,仍然碰得頭破血流。這時,敵人聞八百橋據點被襲,狗急跳牆之餘,竟然使用毒氣!饒守坤命令部隊用溼布捂住口鼻,繼續苦戰不休!

激戰到下午16時30分,旅特務營趕到,從敵人側翼發起反擊。僅僅20分鐘,敵人就亂了陣腳,再也支撐不住,龜縮於桂子山下幾個小村莊裡。由於兵力不足,第13團沒能一鼓作氣殲滅敵人。當晚21時,敵人乘著夜色逃遁!

桂子山戰鬥,是第2師與日偽軍打得最激烈的戰鬥之一。儘管第13團傷亡較大,但取得了殲滅日軍精銳遠東混成旅團小田大隊及偽軍180多人的戰績,重挫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促使敵人再不敢以小部隊出來“掃蕩”、搶糧,有利於根據地軍民休養生息。為此,羅炳輝特意給饒守坤打電話,給予表揚、慰問!當時,新四軍第1師師長粟裕有三隻拳頭——葉飛、王必成、陶勇。此戰之後,羅炳輝常常表揚:“饒守坤就是我羅炳輝的拳頭!”一時間,“羅炳輝的拳頭”成為饒守坤的標籤!

1944年12月,新四軍軍部決定,重建第2師第6旅,兼新四軍淮南軍區路西軍分區,饒守坤擔任副旅長(軍分區副司令員)兼旅(軍分區)參謀長,協助旅長(軍分區司令員)陳慶先堅持路西抗日鬥爭。

1945年8月上旬,為迎接戰略反攻,新四軍蘇中軍區新建第1、第2、第3旅,饒守坤調任第1旅副旅長,組織所屬部隊對日揮戈反攻,迎來抗日戰爭最後勝利。

四、從萊蕪戰役緊扎口袋到孟良崮戰役斷敵後路

1945年10月,為應付國民黨軍內戰陰謀,新四軍華中軍區成立,原新四軍蘇中軍區成為華中軍區二級軍區,原蘇中軍區第1旅改稱獨立旅,饒守坤仍任副旅長。次年6月,蘇中軍區獨立旅與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合編,成立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第6師,獨立旅改稱第6師第18旅,饒守坤升任旅長。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悍然發動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隨之打響。7月13日至8月31日,在粟裕精心運籌下,華中野戰軍在蘇中7戰7捷,饒守坤率部參加了6次作戰:克泰興,戰如南,襲李堡,攻林梓,懾黃橋,共殲敵6800多人,打出赫赫聲名。

1946年10月、12月,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兩犯江蘇漣水,饒守坤率部兩保漣水:第一次,馳援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共同粉碎敵人佔領漣水計劃,聯手殲敵第74師4000多人;第二次,參與憑堅固守漣水,採取梯次配備戰術,予敵重大殺傷。結果,敵人正面佯攻,側翼偷襲,漣水不幸失守,但守城部隊共殲敵第74師1500多人。兩次漣水保衛戰,大傷第74師元氣,饒守坤功不可沒。

因勇猛著稱的開國中將,羅炳輝得力的鐵拳,擔任北海艦隊司令員時深受鄧小平讚賞

◆1941年3月,新四軍第2師在安徽天長縣趙莊召開政工會議,主席團全體成員合影。

1947年1月,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8旅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饒守坤升任師長。當年2月,華東野戰軍示重兵之形於南線臨沂一帶,既懾南線之敵歐震部不敢輕進,又誘北線之敵李仙洲部南犯萊蕪以邀功,再尋機圍殲之,是為萊蕪戰役計劃。李仙洲果然中計,大舉南下襲佔萊蕪,還企圖南襲新泰、蒙陰,以搗毀華東野戰軍後方。這時,華東野戰軍主力潛行北上,迅速包圍李仙洲部,並命饒守坤率部攻殲萊蕪以北吐絲口守軍並牢牢釘在那裡,切斷李仙洲部北逃之路。

在第6縱隊第16師配合下,饒守坤所部不負重望,經過兩晝夜激戰,奪取吐絲口大部陣地。

2月下旬,李仙洲發覺被圍,企圖經吐絲口北逃濟南。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命令饒守坤:利用吐絲口以南有利地形,堅決進行阻擊,協同兄弟部隊將李仙洲部消滅於運動中。在電話中,粟裕鄭重交待:你師迎頭堵截,任務相當艱鉅。無論如何,都要不惜一切代價,給圍殲部隊創造殲敵條件。李仙洲部從萊蕪北逃的5個師能否全殲,就看你們能否堵住!這關係到戰役的成敗!饒守坤深感責任重大,他果斷改變以往陣地阻擊戰法,以少量兵力擔負正面防禦,將主力置於東側公路和西側河堤,利用有利地形布成袋形陣地,以主動出擊手段,完成扎口袋任務。

很快,李仙洲部5萬多人麋集萊蕪、吐絲口之間東西不到6公里、南北不到4公里的狹窄地段,他們為奪逃生之路,瘋狂撲向吐絲口。饒守坤指揮全師以營為單位全面出擊,猛打猛衝猛喊,這一架勢搞得敵人以為吐絲口解放軍至少有1個縱隊(3個師),突圍信心銳減,從而加速了敵人的崩潰。此役,“第18師堅決執行上級作戰命令,不怕犧牲,英勇頑強,打出了威風,受到華東野戰軍前指的通令表彰。”(《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第386頁)

1947年5月中旬,華東野戰軍前指發出殲擊敵整編第74師作戰命令,命令第6縱隊奔襲山東蒙陰縣垛莊,切斷該敵退路。第6縱隊領導命令饒守坤師擔任前衛,於15日拂曉前攻佔之。

垛莊位於臨沂、蒙陰公路中段偏北,是敵第74師北攻沂蒙山區的前進基地和後方倉庫,築有堅固守備工事,距離孟良崮不到5公里,由該師輜重營、通信營守備。能否攻佔垛莊,是斷敵第74師退路、圍而殲之的重要一環。饒守坤認為,必須打一個乾淨利索的殲滅戰,否則會像捅了馬蜂窩,招致周圍敵人四面圍攻,後果不堪設想。

從受領任務到戰鬥發起,時間緊迫,任務艱鉅,饒守坤指揮部隊邊快速行軍,邊傳達任務,邊進行動員,邊講授戰法。15日拂曉,第18師一番急襲,成功拿下垛莊。張靈甫驚聞垛莊失守,命令部下反攻奪回,被饒守坤一一挫敗,並與兩翼第1縱隊、第8縱隊打通聯繫,牢牢封閉了合圍口!孟良崮戰役,第74師全軍覆沒,戰果輝煌。第6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曾說:此役能大勝,老饒佔垛莊立下一大功!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則改稱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第30軍,饒守坤調任副軍長,參與指揮該軍強渡長江、解放上海等作戰行動。

五、從毛澤東親切勉勵到鄧小平由衷讚賞

1950年2月,第30軍機關及直屬隊調入華東軍區海軍,饒守坤調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司令員。從陸軍指揮員到海軍指揮員,他面臨著全新的考驗。憑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堅持不會就學的原則,他在半年時間裡實現了第七艦隊航行出海、打擊準確的基本要求。同年7月,他指揮第七艦隊協同陸軍攻佔嵊泗列島,作為華東軍區海軍成功首秀載入軍史。9月間,他又奉命指揮長江口掃雷任務,重新恢復長江口通航,既檢驗了人民海軍掃雷部隊的戰鬥力,又有利國計民生,得到周恩來讚揚。

1950年12月,饒守坤調任華東軍區海軍吳淞要塞區司令員。吳淞要塞,是上海咽喉,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根據上級指示,為加強吳淞防禦能力,他領導成立了要塞區炮兵陣地修建委員會,抽調1000多名官兵組成建築大隊,經過日夜搶修、擴建、改建,進一步完善了軍港碼頭和炮兵陣地。1952年6月,吳淞要塞區改稱淞滬基地,饒守坤留任司令員,繼續領導這一戰略要地建設。

1953年2月,毛澤東首次視察海軍部隊。他從武漢登上“長江”艦,繼又換乘“洛陽”艦,歷時4天3夜,悄然抵達南京。當他健步走上碼頭時,華東海軍領導張愛萍、陶勇、袁也烈等上前致意,饒守坤也在歡迎隊伍中。

在和饒守坤握手時,毛澤東親切地詢問了他的年齡、籍貫、參軍時間、參軍部隊,饒守坤一一回答。當知道饒守坤當年是方誌敏部下時,毛澤東非常高興,用力握了握他的手,贈語勉勵:“你還年輕,好好地幹吧!”饒守坤激動萬分,鄭重表示:“謝謝主席的教誨,我一定好好幹,為建設強大的海軍而努力!”這時,記者拍下了他與毛澤東親切握手的珍貴照片。

1955年9月,人民軍隊首次評授軍銜,饒守坤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這是黨和人民對他赫赫戰功的褒獎。1958年11月,他升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是艦隊司令員陶勇的得力助手。

1967年1月,“文革”席捲全軍,陶勇遭受迫害冤死;不久,饒守坤大亂之際受命,代理東海艦隊司令員。由於他或明或暗抵制“造反”,後來遭到批鬥、摧殘,繼而押送洛陽柴油機廠“勞動改造”。

因勇猛著稱的開國中將,羅炳輝得力的鐵拳,擔任北海艦隊司令員時深受鄧小平讚賞

◆1979年8月,饒守坤陪同鄧小平視察北海艦隊。

1971年7月,由於毛澤東親自過問,饒守坤重新出來工作,擔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歸海軍建制)。在他殫精竭慮領導下,第七研究院成績斐然:相繼研製出第一代艦載導彈、第一代常規動力潛艇、第一代魚雷核潛艇。

1975年8月,饒守坤升任北海艦隊司令員,率領這支海上雄師拱衛首都,深得中央軍委好評。1979年8月,鄧小平視察北海艦隊煙臺基地,饒守坤陪同出海巡視渤海海峽。談話中,鄧小平發問:“你們封鎖渤海海峽,兵力是怎樣佈置的?”饒守坤成竹在胸,一一回答,鄧小平滿意地點了點頭說:“你們的方案很好!”

鄧小平略微沉思了一會兒,接著又問:“守坤同志,敵人萬一從塘沽突破怎麼辦?你有什麼想法?”饒守坤早有思考,響亮回答:“需要北京軍區增加抗登陸兵力,加強攔截。”鄧小平馬上又問:“那時你們海軍怎麼辦?”他斬釘截鐵地說:“海軍可以從海上打擊敵人的背後,造成水陸夾擊的攻勢,把敵人消滅。”話音剛落,鄧小平由衷讚賞:“你的設想很好、很好!”

1980年1月,饒守坤升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成為大軍區主官。作為這一重要戰略方向軍事主官,他大抓軍事訓練,加強敵情研究,注重裝備建設,不時組織實戰式演習,多次受到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表揚。1985年6月,他主動退居二級,不再擔任軍區司令員,轉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繼續關心著國家、軍隊建設。1988年7月,他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6年9月14日,一代名將饒守坤因病逝世,享年91歲!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