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有問題,你還在認為訓練股四頭肌就好嗎?


膝蓋有問題,你還在認為訓練股四頭肌就好嗎?


我們時常會遇到許多民眾因「膝蓋問題、膝蓋無力」,而不斷被建議要「訓練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因為普遍認為膝蓋之所以會有問題,都是因為「股四頭肌無力」無法吸收地面衝擊力,所以膝蓋才會受傷與退化,但臨床上,仔細去觀察這些不斷在訓練股四頭肌的民眾,其實並沒有因此症狀獲得改善、或達到預防膝蓋傷害的效果(照樣膝蓋退化、膝蓋受傷),這是為何呢?

這就要從人類對於「肌肉控制動作產生的機制(又稱肌動學,Kinesiology) 」這門科學的認識史談起:我們以使用「膝蓋彎曲-伸直來進行走路」這個動作為例:

膝蓋有問題,你還在認為訓練股四頭肌就好嗎?


過去傳統思維:是以「2D平面」的思維來去看待這件事,認為膝蓋走路是一種反覆的「股四頭肌」與「膕繩肌」 (大腿後側肌)反覆交替收縮所共同完成的動作,所以膝蓋有問題時,才會被認為要加強股四頭肌的訓練。

後來的思維:是以「3D空間」的概念來看待這件事,認為膝蓋之所以能走路,除了上述大腿前後肌肉交替收縮以外,其背後還有很重要的幕後功臣要出來幫忙才得以完成,那就是「控制下盤穩定的相關肌群」,意思是需要「臀部肌群、核心肌群」要先穩住下盤不會倒(不會晃),膝蓋才有足夠本錢做出彎曲-伸直的走路動作,所以膝蓋有問題時,重要的是練「下盤的穩定」。

膝蓋有問題,你還在認為訓練股四頭肌就好嗎?


現代最新的思維:是以「4D的時間-空間」概念來看待這件事,認為膝蓋之所以能走路,除了「下盤穩定」與「膝蓋彎曲-伸直」等相關肌群要一起收縮外,更重要的是「什麼時機點,哪塊肌群要先出來收縮」,這屬於「大腦控制」的面向,例如一般是「下盤穩定」(核心肌、臀部肌群要提早用力,先穩住身體與下盤),最後膝蓋才用力;而長時間久坐的人,常會使臀部與核心肌收縮的「時機點」變慢,這會大大增加膝蓋的負荷 (因為全身都還沒先穩住,膝蓋就要獨自一人承受所有壓力),所以最後認為膝蓋有問題,更重要的是訓練這些肌群「收縮時機點」的控制能力。

物理治療師Rodrigo De Marche Baldon 在JOSPT 雜誌發表了一篇全名是 Effects of Functional Stabilization Training on Pain, Function, and Lower Extremity Biomechanics in Women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文章,裡面兩組實驗證明下肢功能性訓練比單純的股四頭肌鍛鍊效果更好。

他們找來一群女性有前側膝蓋痛的愛好運動者, 開始請他們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訓練治療, 有一組,他們進行傳統的膝蓋痛訓練(股四頭肌拉筋、股二頭拉筋、股四頭肌推鄧的機器訓練、靠著牆深蹲、單腳站立) 。另一組,他們進行了(核心啟動、側棒式、髖關節外肌群站立下訓練、躺姿勢下腳外上臺、閉鎖鏈下進行外轉訓練、單腳硬舉、單腳深蹲) 並且加入一些cue: 膝蓋不要內扣等等。

膝蓋有問題,你還在認為訓練股四頭肌就好嗎?


後面經過穩定性功能動作訓練的組別在三個月後的追蹤, 疼痛、功能、以及下肢的力量和軀幹的傾斜都來的明顯改善, 因此,作者認為,這樣的功能性下肢閉鎖鏈訓練來的比單一的股四頭肌訓連來的好。

作者後續提到,其實單純練習髖關節的力量而沒有重視動作品質是沒有用的, 這裡說的沒有用不是說疼痛控制沒有用, 而是對於身體排列的控制沒有用。

大部分人在執行單腳站的時候,肌肉為了維持穩定, 往往需要做離心收縮,因此好的離心收縮可以幫助髖關節的控制力更好, 偏偏很多膝蓋痛的患者,髖關節的離心收縮能力非常的差, 膝蓋抖阿抖阿,結果反而使的身體的重量過多往後,並且產生的發力都來自於股四頭肌, 而不是使用到髖關節,股四頭肌的力量過多用力,反而造成髕骨的壓力上升,你說膝蓋能不痛嘛。

小編建議:一定要去重視動作的品質,臀部和下背的離心收縮控制、膝蓋痛不要單單訓練股四頭而已。

以上內容參考來源: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傅傅得正小傅創意小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