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走進廣州的瀝滘村的行程並不是刻意的安排,這天因為珊珊三丫頭在瀝滘村附近辦事,辦完事情後沒什麼事,臨時決定走進瀝滘村逛逛。許久之前,關於瀝滘村的印象,就有廣州的一句俗語: “未有河南,先有瀝滘。”由於這句話,在腦海中總認為瀝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瀝滘村位於廣州的海珠區,現在是廣州海珠區最大的城中村,緊臨珠江後航道,與番禺隔江相望。到達瀝滘交通非常便利,除了有多路公交車會停靠在村口的“瀝滘站”外,地鐵的“瀝滘”站也開通了,從地鐵A出來,沿小路走就能進入村子。因為是在附近辦事順道過來,珊珊三丫頭是從天橋走到村口的牌坊,然後再走進村子裡。從天橋上看,瀝滘村周邊已建起不少小區建築和高樓,明顯的感覺是村子已是一個已融入了都市的生活,已被城市化了的村子。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從天橋下來,過了牌坊往村子裡面走,過程中有兩個地方讓珊珊三丫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是在村口牌坊右手邊的“瀝滘村農貿市場”,市場內設有一個“自產自銷”擺賣點,可見村裡還有人在種菜的,這個城中村還有“村”的味道。另一個是經過牌坊走進去,在大路邊上有一個“瀝滘臨時流動商販臨時疏導區”,村子被城市化,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也帶來許多商機,這些地方則是“規範”化管理的一個體現。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走過了一段商業繁華的路後,深入村子內,在那些雜亂無章的村建築中細細品味,會發現村裡有另一番的風景:村子的中間是一條河涌,在雜亂的現有建築中,發現兩邊還有不少古祠堂、古民居、小橋、民國別墅、古樹等,依稀能感受到這裡的水鄉風情,許多年之前,這裡是一個佈局錯落有致的"水鄉",依在珠江邊,繁衍生息。只是,城市化的發展讓一切都改變之中。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往前走的過程,珊珊三丫頭遇見幾座祠堂群築,城中村的祠堂建築是很難得見到數量這麼多並且保存這麼完整的。喜歡古村落的珊珊三丫頭感覺到這裡應是一個充滿歷史故事的地方,本想進入參觀,在祠堂前被工作人員攔住,說是有活動,暫時不能拍照。機緣不巧,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瀝滘,品味這些古老建築和歷史。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往前走,就來到了瀝滘碼頭公園,這個公園從前是南洲路瀝滘村舊渡口的江邊,依靠著珠江,園內非常多樹木,其中有一棵榕樹的樹齡據說超過五百年,公園內有許多居民在樹下休憩、下棋、聊天。走進公園,看珠江沿岸有一些被遺棄了的船隻,還有人在江邊釣魚。在這裡,還可以遠遠地看見番禺的新光大橋。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在公園走了一圈,讓珊珊三丫頭最驚喜的是公園中心的一塊 “廣州市界”的碑石,這塊碑石是用花崗石做的四方柱狀碑石,頂部是尖的,碑石立在三個臺階上,旁邊就是那棵老榕樹,在碑的周圍加了護欄。碑石的四周都刻著字,分別是:“廣州市界”、 “以對河中心線為界”、民國十九年立”、“市區界石毀竊嚴究”,字體是繁體字,字上用紅色填充了。界碑作為劃定地區邊界的標誌物,是研究城市建設的重要物證。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在1930年,廣州拓城,當時廣州從番禺、南海兩縣劃出建市,根據當時的《廣州市界志圖》,豎立了廣州市界碑46方,將廣州與當時的番禺和南海劃分開。 通過界碑識別,界碑分兩種:水界界碑和陸界界碑。其中以河中心為界線、碑豎立在河岸的一側稱為水界界碑,共有20方;而豎立在內陸上的為陸界界碑,共共26方。而根據記載,瀝滘這一塊為水界界碑。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在見到瀝滘界碑之前,珊珊三丫頭也曾見過在白雲山和小洲的廣州界碑,再查閱資料,廣州目前已發現的9塊界碑,根據報道的描述上元崗界石“陷”進地下,貼滿“小廣告”; 秀水汎地頭界石在菜地旁;南漖界碑經常經受潮漲潮少;小洲界碑沒有護欄;白雲山界碑相對較好;橫流海界碑周圍許多磚石;還有兩塊被博物館收藏。從現場看,可見瀝滘這塊界碑是最“用心”“用力”保存的,只是,讓珊珊三丫頭覺得總有些遺憾,畢竟原來的水界界碑移到岸上,調整了位置,看不到原來的樣子。文物修復就得修舊如舊,修復完以後,讓人不知道哪些地方是修復的,這就是絕妙之處。不過這也我的一家之言,實際操作時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問題存在才做出了現在的保護辦法?

廣州最“用力”保護的“廣州市界”,在有地鐵的城中村,曾是水鄉

臨離開時,珊珊三丫頭轉身再看看這個公園,從1930年到現在,89年的歲月,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這些曾經的城市邊界漸漸模糊,唯珠江邊的優美環境依舊,珠江、榕樹、碼頭、悠閒的人們,合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珠江風情畫。

那麼,你有來過廣州瀝滘村嗎?來過瀝滘碼頭公園嗎?有看過這裡保留的廣州市界碑嗎?你認為文物的保護是否要“修舊如舊”?你見過幾塊廣州界碑?是在那裡看到的?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