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在一個悶熱的下午,一個做了多年外貿和跨境的老闆朋友,向我傾訴他的猶豫和糾結。

“那一批孩子,從大學畢業就跟著我,一晃就10年了,都做到了部門經理,可是為什麼他們都不滿意呢?他們對在公司的地位不滿意,都想做公司的核心,覺得一年才拿二三十萬,又不想去幹有挑戰性的活。我讓他們到國外去常駐開拓市場,每個人都說有事兒,不是老人身體不好,就是自己的愛人不同意,要麼就是要照顧小孩,我應該怎麼辦呢?“

我告訴他:“恭喜你,現在是你最好的選擇的時刻。如果他們不能走出去獨當一面,那就請他們走人吧。一個職業經理人如果30歲了,還不能到海外去獨當一面的話,那麼他對你毫無價值!

朋友一臉驚奇:“如果這些人不在了,那誰幫我去拓展海外業務呢?”

“很簡單,25歲以下的年輕人,海外的業務幫你通通的搞定。”

“真的嗎?國際貿易,跨境營銷,特別是到國外去做本地營銷是一件非常需要經驗的事兒。我都嫌目前這些人的經驗與能力不夠,你跟我說,到25歲以下的人,你是開玩笑吧?“

我笑而不語。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兩個賭約,改變了我一生認知

去年11月份,我們公司決定要做印尼市場,拓展箱包品類。我和負責東南亞市場的團隊商量市場拓展計劃。當時出來兩套思路:一套思路是我自己和其他高管出的,簡稱“30歲以上組方案”, 另一套是幾個30歲不到的海外經理,帶著幾個實習生出的。

我和高管的方案是在印尼發展大的本地渠道合作伙伴,通過和大的渠道合作伙伴合作層層覆蓋印尼市場。這個方法在過去十幾年裡,曾幫我在全球市場開疆闢土。具體做法是,首先參加幾個東南亞B to B的峰會,最好做個贊助商。比如通常贊助10萬塊錢,做一個金牌贊助商,就可以有10分鐘的演講時間,以及在大會現場有一個小展位推介自己。這樣就可以認識一些大客戶,再去和幾個大客戶進行幾輪洽談,找到一個優質的合作伙伴,建立一個合資公司,一起來打渠道。總之,這個是30歲以上人的做法,需要6個月的時間,70萬經費,不保證結果。

30歲以下組,交了以下思路:

1.使用谷歌地圖,快速找出來印尼最大的城市雅加達所有箱包專賣店。

2.同時使用Facebook,微信,甚至QQ,從各大社交媒體上找出箱包批發商和零售商。

3.聯繫搜索到的所有客戶,介紹自己,發出合作建議,獲得回饋。

4.對那些感興趣有回饋的目標客戶,馬上約在印尼本地的見面時間。

5.業務負責人在約好客戶見面時間後直接奔赴印尼,洽談合作。這份30歲以下人的方案,只需要一個月時間,沒有出差以外的其他預算。

----------------------------------------------------------------------------------------------------------------------------------------------------------------------------------------------

做了方案對比後,我覺得真是後生可畏啊,經過思考,我決定採用年輕人的方案,因為理智和直覺告訴我,30歲以上組的方案,過時了。

年輕組沒有辜負我的判斷和信任。兩個星期之內,他們找出了20家左右有意向見面洽談的印尼本地客戶。他們說,老大你可以去印尼雅加達,泗水,BATAM幾個大城市直接和客戶見面了。

果然,我們的團隊飛到印尼,前後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在印尼談好了第1批合作客戶,明確了在整個印尼市場的打法。對比一下,如果我使用30歲以上組的打法,那我需要6個月時間,幾十萬預算。而用年輕組的做法,用很少的錢就快速打開了印尼市場。

我相信了30歲以下的人,所以這一次,我賭對了。

----------------------------------------------------------------------------------------------------------------------------------------------------------------------------------------------

朋友問,那然後呢,在印尼市場後續怎麼開拓的?

我繼續說下去:“ 哪有這麼容易,雖然市場初步打開了,但是公司30歲以上的人,都不願意去當地常駐,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正當的理由,比如有老人要照顧,比如家裡愛人不同意,比如有小孩。每個人都告訴我,短期出差可以,但是長期在當地拓展市場,做不到。而當時作為一家剛進駐印尼的公司,我只能招到20出頭的年輕人。於是,我只能再賭一次,再相信一次年輕人。這一次要賭的是,相信印尼本地的年輕人。

第1個印尼員工,年輕的本地女孩梅麗莎入職了。工作第1個禮拜,就跟我去拜訪一個大客戶。據說這個大客戶每年採購量非常大。當我到了對方辦公室的時候,我瞬間感覺這次談判沒戲了,因為大客戶是個女士,挺著孕期肚子,來歡迎我們。寒暄兩句得知,她下個月就要生孩子了,準備休息一段時間。我一面熱情的祝賀,另一方面心裡暗自失望,心想這個單子應該是沒戲了。這個時候我的印尼本地助理,一個只有兩年工作經驗的24歲年輕女孩開始極其自然和熱情地和這位大客戶打成一片,聊的非常開心。我聽不懂印尼語,不知道她們在聊什麼。但是我能猜到,肯定是在問,這孩子是男孩女孩?在孕期有什麼注意事項?胎位正不正諸如此類的。談了20分鐘後,這兩個人手挽著手走出來,告訴我說,先下個單試試吧,先下個1萬美元的單。

從客戶那裡走出來,我開心得不得了,看來,相信年輕人,又賭對了。年輕的梅麗莎很快從我的助理,升為銷售經理。一年下來我們在印尼的業務飛速發展,現在梅麗莎已經是印尼的銷售總監,帶著她的印尼團隊,在印尼市場做得有聲有色。

是的,我又一次賭對了。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外貿:“幾家焦慮幾家愁”

為什麼在出海的路上,一定要重用30歲以下的人?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傳統出海的外貿行業的價值鏈。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在這根價值鏈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國企業是作為出口商,把貨賣給國外的進口商。出口商和進口商之間主要是商品的連接。

因此,中國出口企業,所需要和重用的人才,是那些對產品非常熟悉和了解,有一定的外貿經驗和商務溝通能力的人。通常以上三種能力,需要5~8年左右的經驗才可以養成,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大部分外貿企業,主力員工和管理幹部是30歲以上的人。

問題在於,時代在飛速的變化,行業也在飛速的變化,到今天,由於電子商務的衝擊和海量中小企業的崛起,互聯網吧,這根行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越來越被拉直,現在外貿行業的價值鏈已經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當前的外貿行業價值鏈已經帶有明顯的互聯網特徵:價值鏈越來越扁平。與其他各行各業一樣,從產品思維轉向客戶思維,也就是重視人與人的連接。

在這樣的背景下,30歲以上的人無所適從,發現過去賴以生存的商務經驗和產品知識很多用不上了。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則如魚得水。他們天生具有互聯網的思維,重視與客戶的連接和情感交流。他們善於使用各種互聯網的工具,快速獲取信息,在很多方面,比老員工的知識儲量更大。尤其是他們的知識,都是立足現在,可用於未來的新知識。他們善於使用各種社交網絡,快速找到客戶並與客戶達成共識。從辦事風格上,他們是帶有典型互聯網文化自信的一代,不盲信經驗,不輕易屈從權威,有自己的獨特看法。願意和擅長表達自己,表現自己。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被時代裹挾的你我他

其實不僅外貿行業這樣,國內的其他行業也是如此,甚至整個中國企業的商業邏輯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期,一些諸如《90後的中年危機已經到來》、《互聯網不需要中年人,那些35歲離開BAT的人都去哪了?》的文章刷遍朋友圈,販賣焦慮也好,友情警示也罷,行業的中年危機背後的原因非常深刻,遠不是年齡帶來的身體與精力的顯著化差異那樣簡單。如今,互聯網的出現正在迅速且深刻地改變中國很多行業的商業邏輯!

傳統企業依靠信息不對稱賺錢,資源往往掌握在供給方手中,消費者(需求方)處於相對分散、孤陋寡聞、消極被動的狀態,形成工業經濟下廠商主導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直接催生了單向的、二維的、線性的產業鏈,產業鏈的每個關鍵節點都對經驗與資源有著更高的要求,而年齡絕對是經驗與資源積累的重要變量。

然而,互聯網的出現直接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社交網絡、互聯網應用、大數據挖掘等技術手段的革新開始瘋狂地為消費者賦能。相較於原來的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正在變得積極主動、見多識廣。商業主導權逐漸向消費者轉移。

於是,C端的巨大變化倒逼產業鏈從行業下游到行業上游迅速變革,to B 與to C 模式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令人應接不暇,一大批諸如醫療、汽車、零售、教育等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這樣一個高速變化的環境中,經驗與資源不再處於核心位置,而搶佔消費者市場,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甚至成為了產業鏈各鏈條的必爭之地。

在這一點上,年輕人較中年人無論是在對用戶需求的敏銳度上還是對社會變革的適應性上都更具優勢!

換句話說,中年人遠不如年輕人更能及時抓住當下最新的趨勢與需求!

中年人遠不如年輕人更能迅速地嘗試和掌握最新的技術手段!

中年人遠不如年輕人有更靈活的思維、更靈活的想法、更靈活的創意!

我們最不想也不願承認的,也不過是,我老了。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中年危機已是全球之痛

不光中國的社會如此,全球社會都在發生著這種深刻的變化。這背後本質是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到來。縱觀人類類社會的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整個全球社會已經歷了4輪全球化,分別是早期的商品全球化,後來的資本全球化,到現在正在熱火朝天的信息全球化,以及剛剛開始興起的數據與價值全球化。

早期的商品全球化與資本全球化,推動了工業革命在全球的推廣,推動了工業社會在全球的形成,最終在人類大腦中形成工業思維。比如:中心化的思維,追求控制。對規模的追求,喜歡多層結構。最固定流程的追求,偏好穩定。

隨著上世紀末信息工業革命的爆發,人類進入信息全球化階段。在這個時代,信息和知識不再是關鍵,創新和價值觀才是核心競爭力。

在信息全球化年代,雙向思維逐漸取代單向思維;跳躍思維逐漸取代線性思維;多維思維逐漸取代二維思維;求變思維逐漸取代求穩的思維;創新思維逐漸取代守成思維;追求平等的去中心化思維逐漸取代追求控制的中心化思維;自治社群思維取代了傳統公司思維;價值觀導向思維逐漸取代利潤導向思維。

所以你會看到在這個時代,所有偉大的創業者,都變得越來越年輕,比如:

馬雲,35歲創立阿里巴巴;

傑夫·貝佐斯,31歲創立亞馬遜;

王興,31歲創立美團;

張一鳴,29歲創立今日頭條;

程維,29歲創立滴滴;

馬化騰,27歲創立騰訊;

V神,24歲創立區塊鏈以太坊;

拉里·佩奇與謝爾蓋·布林,24歲創立谷歌;

馬克·扎克伯格,

20歲創立facebook;

嗯,試想一下,當所有偉大的創業家,都在30歲左右創業,而且趨勢越來越年輕化,那30歲以上的員工,能沒有危機嗎?

“再見,30歲以上的外貿員工”

真正的年齡取決於心態

我們同樣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人人生而平等。年齡其實不是問題,我自己就是70後。

在每一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新階段,被淘汰的不是年紀大的人,而是心態老的人。如果今天你過了30歲,請不要自我懷疑,自暴自棄。勇敢的擁抱互聯網思維,勇敢的擁抱現代生活方式,你還有轉型的可能性。

最關鍵的是要相信年輕人,向年輕人學習,與年輕人合作。

如果你做事比不上年輕人,那就請你在戰略與方向,指引他們。

如果你效率比不上年輕人,那就請你在經驗判斷與風險控制方面,與年輕人互補。

如果你在創新上,比不過年輕人,那你就用自己的資源,與年輕人的創新精神融合,合作雙贏。

固步自封的人,哪怕青春年少,內心其實已經老態龍鍾。與時俱進的人,哪怕滿面滄桑,內心其實依然鮮嫩飽滿。

所以,請與時俱進,永遠年輕!

歡迎關注“出海易見”gong zhong hao,瞭解更多全球化/企業出海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