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商隱的《暮秋獨遊曲江》?

楚雲卿


李商隱的《暮秋獨遊曲江》一詩,將他對人生的悲劇意識寫到了極致。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生時,是生機勃勃的,為什麼還是有恨呢?因為,有生必有死,有榮必有枯,美好的事物和不長久,當荷葉生長的時候,已經暗含枯萎的命運,當荷花盛開的時候,也已經暗含了凋零的命運。

所以,李商隱說:“深知身在情長在”,只要人還活著,就會伴隨著無盡的憾恨,你每天都會看到美好的事物逝去,會遭遇珍惜的人遠離,即使你正在擁有,你也能預感到總有一天會失去。

最後一句,“悵望江頭江水聲”,江水預示著什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美好的事物逝去,也像這江水流逝永不停息。

“生命對於李商隱來說是什麼呢?就是悲劇啊!一個生命從生到死,就是悲劇的誕生與悲劇的終結,……他認識到這樣悲劇性的存在本質,深深知只要他活著、存在一天,這個情,也就是恨、就是遺憾、就是悲劇,就會一直伴隨著他,和他一生相始終,生命的意義就是恨的創造與完成。”(歐麗鵑《唐詩可以這樣讀》之六《哀悽絕望的詩靈》)

或許就是李商隱對人生深切敏感的悲劇意識,讓他寫出了中國詩史上最為悽婉動人的詩篇。


謝小樓


《暮秋獨遊曲江》,是李商隱晚年詩作,通過描寫荷葉的“生”與“枯”,暗示人生的變化,感嘆自己身尚在、情長存,卻無奈愛妻已逝去!表達了詩人對已故妻子王氏的無限懷念之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懷才不遇,即將終老的哀怨之恨。

寫作時間大約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暮秋。

【原文】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我的譯文】

荷葉初生的時候春恨已生。荷葉枯萎的時候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情意就地久天長,能知我心事的惟有江水聲。

【我的理解】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詩人在詩的開頭就用緩慢沉重的語氣,把無情的曲江荷葉化為有情之物,彷彿荷葉的春生、秋枯都與他的哀思有關,喃喃訴說著他內心深處的憾與恨。

詩句的特別之處在於:在兩個七個字的詩句中,詩人重複使用四個字“荷葉、時、恨”,增加了這首詩的迴環往復、似直而迂的情韻。

詩人運用了映襯、對比的手法,讓荷葉的生命在“生時春”與“枯時秋”中相對比;讓人的情感在荷葉的“恨生”與“恨成”中產生,從而豐富了詩的內涵,使這首詩在遣詞、修辭、造境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境地,形象而生動地表達出詩人沉痛的悼亡之情,也深切地表達出蘊含在詩人內心深處的——對其“失意人生”的哀感!

“深知身在情長在”,詩人將前兩句中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了無以復加的境地,使他的一往情深達到了他的詩作《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境界。

“悵望江頭江水聲”,這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悵惘,恰似面前洶湧澎湃的江水聲,深刻地反映出他內心深處對人生、對仕途的茫然與抱怨。

“江頭”是視覺,“江水聲”是聽覺,而“悵望”卻是感覺。詩人僅用6個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景物與人“聽覺”“視覺”和“感覺”天衣無縫的交融在一起,既表達出詩人雖伉儷情深,而今卻孑然一人在此悵憀的孤獨;也表達出詩人因其仕途不順,而今只能獨自在此悵惋的哀怨!所以說,詩人在用“悵望江頭江水聲”來抒發內心哀思的同時,也在表達出他內心深處對當朝的不滿,可謂一曲多音,一嘆三惋!

從這首詩的結句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商隱的個性特徵和他的藝術風格。

常言道“文如其人”,李商隱就是唐代眾多詩人中,既有才華,又性格特別的一個。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他很少能夠直白的道出埋藏其內心深處的怨恨,這怨恨來自於他對仕途遭遇的不滿,所以,在這首詩中,他借“暮秋荷葉”之口,連用兩個“恨”字來表達自己當權者的怨恨之情。如果你只從詩作的表面詞意來理解,你就只能看到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悼亡詩。然而,如果你對李商隱的一生有所瞭解,你就會發現:隱藏在這首詩中的另外一層含義——哀悼自己的人生!

所以,表面上看,詩人對其亡妻的思念如曲江之水,滔滔悠悠、綿綿無絕,其實質是詩人在對亡妻表達思念之情時,也捎帶著把自己對人生的失意、對仕途的失望和對朝廷的絕望,如同奔流不息的曲江之水,一股腦兒的宣洩了出來!

然而,這一切都無法遮擋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整首詩中,用詞極其考究,格調也極其悽婉,使詩歌在纏綿的情思中,在悲涼的感悟中,把詩人的哀痛和怨恨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是至情至臻的一曲人生哀歌。

【詩題中·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是中國古代園林及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先河之一。


卓姥姥侃文化


李商隱的《暮秋獨遊曲江》是一首悼亡詩,是李商隱為悼念亡妻王氏而作,全詩真摯悽婉,詩如下: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荷葉生時,春恨已生,荷葉枯萎時,秋恨已成。這是前兩句的詩意,反覆的重字,似乎將重重的哀念和憂傷都擊打在人的心上,這一點是我們在讀詩時明顯感受到的。那麼關於具體所表達的意思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心感受了。

荷葉生時,本是春意盎然,從何說起恨呢?在瞭解李商隱的生平後,我想,仕途的坎坷、情感的顛簸、甚至在仕途坎坷時生計的潦倒都讓他滿身疲憊。所以,在荷葉生時,他就想到了枯敗和凋零,便有了這“春恨生”之感慨。

接下來荷葉枯時因生命的謝幕,“秋恨成”也成了水到渠成。

在對生命發出如此愁鬱的感慨後,在第三、四句李商隱長嘆道:“我深深地知道我活在這世間,情誼也永遠存在在這世間,悵惘的望著那江頭,愁緒就如江水聲不絕。”

其實說是“長嘆”,還不如說是一種誓言來的更貼切。重情的詩人面對著江水,默默佇立著,抒懷著自己對亡妻的情誼,江水不絕,情誼無絕。

關於這首詩,有說法是李商隱悼念年輕時的戀人,名喚“荷花”,戀人因病逝去,李商隱哀痛之時所作。當然了,對於這種說法,最直接的根據就是詩中出現的“荷葉生時”與“荷葉枯時”。

不過在品讀之後,我還是更同意另一種說法:此詩應當是李商隱哀悼亡妻所作。原因也同樣是人們推斷的那個原因了,此詩莊重哀婉,前部分的哀絕感嘆和後部分的鄭重許諾,確實更像是歷經滄桑後對亡妻哀思所作。<strong>

李商隱的妻子王氏於851年病逝,李商隱是在816年隨東川節度使柳仲郢返回都城,於第二年春到達了長安,人們推斷此詩因是817年春到達長安後所作。

李商隱在經過短暫平穩的幾年生活後,858年病逝於鄭州,也就是說如果真如推斷這樣,在寫下這首《暮秋獨遊曲江》的第二年,一生歷經坎坷的李商隱也就隨妻子王氏而去了。

詩的最後一句“悵望江頭江水聲”與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中最後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有同感同曲之妙,無盡的惆悵哀緒都化作了不休的滔滔江水,離開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都在愛與哀愁裡,日夜奔流,不息不絕。


聽雪話詩詞


李商隱: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李商隱的一生,就是一出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劇。上天除了給了他美輪美奐的詩歌的才能,其他的都沒有給他。李商隱越是追求什麼,最後就越失去什麼。命運對李商隱實在是太殘酷了。

李商隱自認為有經略天下的大才,原以為他會獲得美好的前途和美好的愛情。但是實際上,他的一生卻是鬱鬱寡歡的一生,是懷才不遇的一生。恰如他的朋友在悼念他的詩文中說: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他的一生,除了少年時代那些朦朧的愛情之外,似乎沒有開心過。

李商隱的悲劇,既是時代的大潮裹挾所致,也和他的性格相關。在晚唐的劇烈的牛李黨爭中,李商隱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他深受牛黨的令狐家族的幫助和信任,但最終卻成為李黨重要成員的女婿。

在兩黨的爭奪中,李商隱成為兩黨都不敢用的邊緣人。這是他政治上的悲劇。在李商隱的愛情與婚姻中,同樣是不得意。在傳說中,李商隱有過很多場愛情,但是最終都無疾而終。他與女道士有過戀愛,還曾經與一個叫荷花的姑娘,有過纏綿悱惻的愛情。這從李商隱中多迷離的、朦朧的無題詩中可以看出。

李商隱最後娶了李黨的重要成員王茂元的女兒為妻,兩個人感情特別深厚,一起漂泊流浪在各大官員的幕府之中。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這是對李商隱的巨大打擊。當時李商隱自己身患疾病,仕途渺茫,前途無望,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之中。所以李商隱寫給妻子的悼亡詩,除了表達他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之外,更多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的悲劇意識。

在這首詩中,就極為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從標題中,我們就能感受李商隱的悲劇意識。暮秋,萬物即將凋落,對於生命來說,人也已經走向生命的黃昏。這一點,已經進入暮年的李商隱是深有體會的。李商隱看著壯麗的夕陽,心中泛起的卻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獨遊,寫自己的孤獨與寂寞。也許在妻子在世的時候,他們很多次泛舟曲江,在曲江的柳蔭下,在曲江的風中,他們有過美好的生活。但是妻子早已經離自己遠去,只留下李商隱一個人,在曲江的秋天寂寞徘徊。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李商隱的詩的特點是朦朧,他的感情特點是傷感,這兩種特點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他先寫自己看到的荷花,在傷感的人的眼裡,荷花不是麴院風荷那樣美好,即使是在春天,他依然能從搖曳的荷花中,看到春恨。

李商隱說,這荷花開得正好的時候,他懷著一腔淡淡的哀愁。而在金秋時節,李商隱在荷花身上看到的是秋恨。其實荷花本身的興衰榮枯,本身是沒有生命的,李商隱看到的春恨與秋愁,只是李商隱個人情感在荷花上的投射,這在專業的文學批評中,叫做移情作用。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說,只要自己還沒有死,只要自己的身體還在,就會動情,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讓人類本身就是一個情感的動物呢?更何況是李商隱這樣的多情公子憂鬱王子。這也就是元好問所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有情又能如何呢?斯人已逝,愛人不在,在自己只能滿懷愁索地聽曲江的水聲了。

我們說,悲劇是什麼,悲劇是你明明不想這麼做,但是命運偏偏讓你這麼做了。有詩人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李商隱對生命的存在,始終就有一種悲劇意識。這一點,與道家哲學家莊子是一樣的。李商隱從荷花的身上,看到的是最終枯死的悲傷,從愛情身上看到的是曲終人散的淒涼,從生命本身上看到的是人無處可逃無可奈何的彷徨。莊子說人一受其形,就始終處於一種悲劇的狀態。人就像是活在後羿射箭的射程之內,最終都會被射到,即使還沒有被射到,那也是暫時的偶然,所以說,人生的戲劇是偶然,而人生的悲劇才是必然,才是我們最終的結局。

時代的悲劇再加上性格悲劇,共同造成了他的命運的悲劇。不過我們從這首悼亡詩中,深切感受到他對妻子的思念,和對命運的慨嘆!


好玩的國學


李商隱的《暮秋獨遊曲江》全詩如下: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解讀一首古詩詞,要先看詩詞的標題,很多時候,標題裡幾乎就蘊藏了一首詩歌的大概內容、情感基調,寫詩的大概情況等。


我們來解讀一下李商隱這首詩的標題。


解讀標題:暮秋獨遊曲江


詩歌標題只有五個字,包含的內容卻不少。標題告訴了我們時間——暮秋,地點——曲江,事情——遊,人數——一個人。


這首詩歌的寫作情景就通過標題呈現在了我們眼前。詩人在深秋,獨自一個人在曲江遊覽。


不過,我們根據標題只解讀了部分內容,還有情感基調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暮秋:即深秋。有詩句“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寫的便是暮秋景色。秋天本來萬物衰敗,一片荒涼。所以秋在中國文學意味裡代表的是蕭瑟、悽楚、哀愁,悲涼,“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秋雨愁煞人”,連犯人處決都是在秋天。而深秋,這種蕭瑟與荒涼就更甚了。給人的感覺也就更加哀愁與悲涼了。所謂傷春悲秋便是如此。


於是,我們可以從題目中“暮秋”解讀出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是歡快還是悲愁了。暮秋渲染給整首詩歌渲染出蕭瑟荒涼的情景。




解讀情感,除了“暮秋”,還有一個字也很關鍵。

“獨遊”,是獨自一個人,而不是與朋友成群結隊的遊玩。一個人面對滿江荒涼,感到的不僅僅是生命衰敗的哀愁,還有自己的孤獨。


在理解題目的基礎上,理解整首詩。


從標題我們已經知道了作者寫詩的一個大概情景,時間、地點、氛圍與情感。那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理解整首詩。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前兩句:荷葉生的時候,春恨也生。荷葉枯的時候,秋恨又生。

古詩或者文言文中,恨的意思,在許多時候是遺憾的意思。在這裡既有遺憾之意,也有悲愁傷感之意。“荷葉生”“荷葉枯”,寫出生命的衰亡,寫出人生的變化。詩人在面對這種衰亡變化時,內心充滿悲憫,遺憾與哀傷。一個“恨”字,寫出了情感之深切。




後兩句:自己生命還在,那麼情感就還在。面對一江秋水,獨自悵惘。

其中“悵惘江頭江水聲”,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身在情長在”,這句詩中表達的情感之強烈,讓人覺得詩人並不是傷春悲秋那麼簡單。


這個時候該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


結合詩歌寫作背景,全面理解。


有人說這首詩是李商隱吊念亡妻之作。從他的詩《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知李商隱與妻子之間感情很好,恩愛有加。王氏去世,獨留李商隱在世,面對一江秋水,滿目枯荷蕭瑟,觸景生悲情,內心觸動,於是對妻子的悼念流出心中便是一句“深知身在情長在”。




但是個人認為,李商隱的這首詩,也表達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裡的“身在情長在”中的“情”,何嘗不是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情感表達。李商隱一生追求美,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仕途不順,被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暮秋獨遊曲江》寫於他暮年。

這裡的“暮秋”何嘗不是他自己生命的暮秋。除了感嘆時光易逝,生命恍然,雖然一生中“恨”事很多,但是“身在情長在”也有對這個世界的愛與留戀啊。



我是城南。


城南一隅


《暮秋獨遊曲江》的全詩如下: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詩的大意是:

荷葉生長時春愁漸生,荷葉凋枯時秋愁漸成。深深地感知身在情就在,惆悵地眺望江頭的江水聲。

詩意賞析: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李商隱的詩,寫荷的歷歷可數,《暮秋獨遊曲江》是一例,還有如“留得枯荷聽雨聲”,“惟有綠荷紅菡萏”等。如果聯想到李商隱的經歷,春恨和秋恨也就好理解了。李商隱和妻子聚少離多,妻子王氏去世的那一年春季,李商隱正在異鄉。待他返京後,沒過幾個月其妻就病逝。春天,荷葉生長,也是李商隱和妻子分離的季節,因此“春恨”指的是離愁別恨。秋天,荷葉枯萎,也是妻子離世的季節,所以“秋恨”指的是與妻子陰陽兩隔的愁怨。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深深地感知身在世一天,對亡妻的相思之情就伴隨一天,可見李商隱對亡妻的用情至深。“悵望”:惆悵地遠望。惆悵地遠望江頭的江水聲。聲音靠聽覺獲得,詩人卻說憑藉視覺望到滾滾奔騰的江水聲,視覺和聽覺相混淆。眼前或耳旁的江水聲不知是望到還是聽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歸咎於一個“悵”字,即惆悵。李商隱因妻子的離世而惆悵,又因惆悵才有了“望江頭江水聲”的視聽混淆。


文字的二三事


暮秋獨遊曲江

(唐)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賞析

這首詩的詩眼在“長”字,與李商隱而言,情是思念亡妻之情,恨是對亡妻離自己而去的怨恨,所以這首詩中的“恨”與“情”是一體兩面,想起亡妻與自己曾經的幸福,就是“情”,想起這個幸福已經不在了的現實,就是“恨”,所以李商隱就是痴情的傷心人,對亡妻日思夜想,時時不忘,就是“身在情長在”,“此身一日不死,則此情一日不斷”。

所以,明白“身在情長在”這個中心思想,再讀此詩就非常簡單了。春天萬物甦醒,看到美景,想起不能與亡妻你共賞,心情就不好了。秋天萬物凋零,想起亡妻你離我而去,恨上加恨。我現在,看到什麼都會想起你,此身一日不死,對你的思念就一日不斷。就像現在,我看著江水,內心卻是惆悵,又想起你了,對你的思念猶如江水東流,日夜不息。

情深如此,哀而不怨,可謂恰到好處。


荼蘼香晚


網上說這首詩是悼亡之作,小可前前後後地看了許多遍,卻生出許多疑惑來。

這是一首民歌形式的古詩,所以不諧平仄毫不影響此詩的精彩之處,而且此詩同樣採取了重字處理,李義山比較喜歡在一首詩重複用詞,效果果然不凡。

可是

為什麼要用“恨”這個字呢?

荷葉生時春恨生。這春恨恨的是什麼?時光?還是逝去的妻子?若是悼亡,應當是愁,是怨,是傷心,是斷腸,是遺憾。可是所恨何來?據小可所知,王氏最後的時光是和李義山一起度過。而且他們夫妻感情很好,說是深情如海也不為過,因此,不論如何悼亡,似乎都不應當用一個“恨”字,而且是春恨!

荷葉初生,春光正好。不管李義山的青春如何不堪,或者情史如何糾纏,從其以往以後的作品來看,只有思念,甚至是痛苦,但絕無“恨”,似乎除了恨自己以外,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去恨別人。

第二句,荷葉枯時秋恨成,秋季可以結合自己年華漸老,壯志消磨,因此這個“秋恨”是成立的,但秋恨牽連到悼亡,理由和前面一樣,不論如何悼,妻子不是英年早逝,更不是亡於意外,這個恨字如何成立呢?

此詩的標題是《暮秋獨遊曲江》,那個“獨遊”二字值得細品,所謂獨遊,就是一個人獨自遊覽之意,既然是遊覽,卻偏偏產生悼亡之意,這在邏輯上並不成立。

如果是看到荷葉的枯敗,然後心有所思,念及妻子,傷逝所愛。也應當是以悵然,惘然,或失落為主。唯獨“不應有恨”。

第三句,深知身在情長在,也不像悼亡之語,此身在沒有用處,彼身也在才能“情長在”,愛妻已逝,此身雖在,亦有何用?直譯過來就是,我深深知道,只要我活著,就是思念。總感覺用這種方式思念妻子有些俗套。

第四句有“悵望”一詞,悵望必然要接一個具體風景,而悵望多指家國,故鄉,情人之思,比如東坡“悵望水沈煙嫋”,永叔“悵望一枝難寄遠”,杜工“悵望千秋一灑淚”,秦少游“增悵望,新歡易失,往事難猜”,範大成“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須悵望家何許。”

李義山之妻王氏不是身故於曲江,所以作者的悵望江頭與哀思無關,如果把荷葉比成愛妻,愛妻悵望江頭江水,同樣不成立,因為李義山只是偶遊,獨遊,又不是他們的家就在江邊附近。

因此,小可更傾向於此詩是純粹的詠物傷懷之作,與悼亡無關。當然,僅僅是個人判斷,不一定對,更有可能是錯的!


亦有所思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白髮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明。

天荒地變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風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兒童不解春何在,只向遊人多處行。

開簾一寄平生快,萬頃空江著月明。

詩詞一開頭就寫出了感愴悲涼,情思纏綿哀痛之情。痛失所愛的沉痛心情,在字裡行間,深深流露。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最深的痛是,陰陽兩隔,回憶在心裡,相見只能在夢裡。好在詩的末尾筆峰一轉,逝者如斯,詩戛然而止,卻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盡之勢。



羅釋內衣設計師


外國有本名著《紅與黑》,有多少字故事,這詩寫盡愛與恨,兩者分量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