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山村小學的發展史

一所山村小學的發展史

劉樹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發展教育事業成為我國的重中之重。

希望的開始

1961年9月,我國一個邊遠落後的小山村,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終於誕生了一所人們盼望已久的小學——箐口小學。

雖說是學校,其實是一幢簡陋的磚木結構破房,但卻凝結著箐口村全村老百姓的汗水。在當時百廢待興的歷史背景下,箐口村全體老百姓沒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一斤糧,建立箐口小學全靠老百姓們起早摸黑,人背馬馱地修繕和自主捐款。你五角、他一元、我三元……可以說,箐口小學是箐口村老百姓用汗水、用心血澆灌而成的,凝聚著箐口村父老鄉親的希望和夢想——掙脫貧困,建設美好家園,讓子孫後代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的國家棟梁。

學校建成後,箐口村本土方圓二十里內還找不到一位會教書的先生。當時來箐口小學任教的第一位老師是貓場街上一位二十餘歲的女青年——李德芬。當時,李老師不辭艱辛,來到箐口村,熱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播下知識的種子,也播下她改變貧困山區積貧積弱的夢想。

當時的辦學條件是極為艱苦的,學生20餘人,小學只有一、二兩個年級,複式教學。老師的待遇就更低了,一個月只有5到6元的工資,幾十斤糧食,但李老師依靠頑強的毅力和一顆赤誠的心還是堅持了下來。

在李老師的感召下,1963年,初中畢業的劉育英也來到箐口小學任教。63至65年,在該校任教的還有貓場新甫場的張懷清老師,學生一度增加到80餘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村級小學,教育教學質量也逐年提高,這讓箐口村的老百姓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他們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苦難中前行

1966年,這個在苦難中誕生的箐口小學被迫停辦,直至1968年。

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的,烏雲且能遮得住太陽?1969年,飽經滄桑的箐口小學再次向渴求知識的箐口村學子敞開了大門,一大群農家子弟又一次走進教室,朗朗的書聲飄向箐口村深邃的天空,融進清澈的小溪。

在1969至1979十年間,當時在該校任教的老師是劉育英老師和張懷清老師,學生達到80餘人,生源穩定。在農忙學生無閒上課時,老師晚上點上馬燈,走村串寨也要為學生補課。老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認真苦學,終於逐漸改變了這個貧困山村知識落後、觀念落後的面貌,革除了山村的一些陳規陋習甚至封建迷信,為日後箐口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文基礎。

1979年9月,全村唯一的高中生——龍中成老師放棄了去縣城務工的機會,走上了講臺,成了全村文憑最高的先生。龍老師的到來,增強了教師的實力。在19791992這十三年間,在該校任教的老師有劉育英、張懷清、龍中成,學生穩定在100餘人。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都說,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一點不假。

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是素質教育之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一個鄉村的振興,關鍵也在教育。想到此,龍中成老師心潮澎湃,淚眼模糊,徹夜難眠。他作出了一個痛苦而驚人的決定:說服父母、妻子,把新建的住房讓出來做學校。就這樣,1993至1999年,箐口小學校址搬遷至小丫口龍老師家中,破解了當時鎮、村兩委無法解決的難題,100餘人的學校得以繼續。當時在此任教的老師有龍中成、劉香、黃世恆。

面對學生多、教師少、無課桌凳、教室不夠等一系列實際困難,龍老師,這個山村的穿青硬漢子,沒有低頭認輸!而是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堅苦奮鬥的長征精神,把箐口小學辦得紅紅火火、風生水起,教學質量在貓場鎮村級小學中位居前列。

教師少,教室少,龍老師們採用複式教學;無課桌凳,用木板搭;無板凳,用大水泥磚坐;學生基礎差,老師幾倍甚至十幾倍付出,不計報酬,從不言苦,從不言累。這一辦學場景及精神,不正是當時畢節試驗區乃至全中國貧困山區為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扶貧先扶智的一個辦學縮影嗎?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甘願犧牲,無私奉獻,擼起袖子加油乾的千萬個龍老師,農村基礎教育的天空才不至坍塌,脫貧攻堅的步伐才更強勁,老百姓才看到生活的詩與遠方!

2000年,因工作需要,龍老師調到貓場鎮六仲小學任教,學生也隨龍老師到六仲小學就讀。2000年至2011年箐口小學再次停辦,箐口村教育再度迷茫,舉步維艱……

山川靜默,孕育佳期。

箐口村能否有希望的明天呢?

嶄新面貌

歲月沉寂,物換星移。

2012年,箐口村終於迎來了她新時代的第一個貴人——彭啟進。一個三十多歲遠在雲南昆明辦學的本鄉本土的穿青人,他聽說家鄉的學校停辦了,毅然放棄外面豐厚的收入,懷著濃濃的鄉愁,回到家鄉,撐起了家鄉教育的藍天。

彭老師踏實的工作作風,忘我的敬業精神,進取的工作態度,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終於在2012年11月20日他拉動了外資修建了四間教室的箐口小學,即現在的箐口幼兒園。

多年來,彭老師一直紮根山區教育第一線,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化成春風細雨,滋潤著山區孩子幼小的心田,他卻累倒在三尺講臺!

一 所山村小学的发展史

2017年的箐口小學

2016年,箐口村再次迎來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大山飛回的金鳳凰張凌。張凌是箐口村走出去的大學生,2010年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從小家境貧寒,吃不飽穿不暖。上大學的學費還是箐口鄉親們你5元,我10元籌集而來的。大學畢業後他回到貴陽創業,經過不斷努力,終於有了自己的積蓄。隨著家境不斷殷實,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報箐口村的鄉親們。

2016年10月,張凌回到他的母校箐口小學捐贈,看到孩子們還是複試教學(學前班和一年級用一個教室;二年級和四年級用一個教室),學校周圍一片荒蕪,進校的路還是泥巴路,教學條件十分艱苦,張凌決定重新修建箐口小學。2017年3月2日,張凌被村民高票推選為村主任。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在張凌的苦心經營下,箐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昔日的髒、亂、差,變成了今天的文明、和諧;昔日的荒山,變成了今天的花果山;昔日的吃不飽穿不暖,變成了今天的戶戶有餘糧,家家有牛羊。老百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鬥志昂揚奔小康!箐口村的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

,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與認可,得到市委書記周建坤的高度讚揚。

2017年至今,大方縣教育局先後共劃撥資金400多萬元,為箐口村老百姓建起了漂亮的教學樓、學生食堂、廁所……從此,箐口村適齡兒童結束了無校讀書的歷史。石頭落地,箐口村幾輩人的艱辛努力終於有了完美的答卷!

一 所山村小学的发展史

現在的箐口小學

現在的箐口小學,春暖花開,綠蔭匝地,鳥語花香。學校佔地666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5.61平方米,其中,教學樓佔地431.87平方米,學生食堂203.68平方米,廁所61.14平方米,2018年8月20月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學校現有教室6間,教師7人,學生184人。學校設有圖書室、計算機室、廣播室、活動室、音樂室、實驗室、舞蹈室、書畫室,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箐口村幼兒園佔地2500平方米,入園幼兒58人,箐口幼兒園也是大方縣第一個深度貧困山村幼兒園。

一 所山村小学的发展史

箐口幼兒園

箐口小學從建成到現在,從只有一個教師、20多個學生,到複試教學,再到今天建成的幼兒園和新的箐口小學。近60個年頭,歷經幾代農村青年教師,他們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和辛勞汗水,才澆灌出如今的箐口小學。對於箐口小學今後的發展,學校的老師們將牢記習近平書記的囑託: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箐口村教育美好的明天!

來源《農村青年》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