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飛機制造質量不是好與壞的問題,是生與死的問題。”這是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魏應彪在談及質量安全時所說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上飛公司“質量十條鐵律”的第一條,為7000多名上飛公司員工所熟知、銘記。

大飛機制造如何落實“四個引領”,確保質量安全,讓每一位客戶滿意?帶著這些問題,《大飛機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上飛公司這位“掌舵人”。

質量提升帶來生產效率、交付速率穩中向好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ARJ21一個月交付四五架,浦東基地生產線打通,C919首批交付客戶零組件開工,最近一段時間,上飛公司可謂捷報連連。那麼當前上飛公司的質量安全整體形勢如何?

魏應彪:目前,C919項目進入適航取證關鍵階段,ARJ21飛機處於批產提速時期,質量安全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全新的壓力:一是融合不同型號、不同階段的質量管理要求,形成協調、統一的質量管理模式,讓有限資源發揮更大效應。二是正確處理質量和進度的關係,堅持“沒有質量的進度就是浪費”的原則,以生產現場為出發點,實現生產、質量、供應鏈、工藝的協調發展。三是控制好浦東生產線的產品質量,讓人員、設備、工藝等滿足質量體系要求。四是加強人員隊伍建設,解決高水平技能工人、高端製造領域專業精英等人才儲備與產能提升的矛盾,解決能力不足、經驗不夠的困境。

從目前公司生產經營來看,公司的發展和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在交付方面,ARJ21飛機在9月份一個月內實現交付飛機4架,不僅是上飛公司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國民機產業的突破。單機制造偏離呈批次性下降,航線部分架次實現問題零反饋。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在質量安全方面,上飛公司的基層黨組織是一種怎樣的角色,發揮哪些作用?

魏應彪:基層黨組織已經嵌入型號現場管理,在工作載體、活動方式等各方面推進黨的建設與中心任務相融並進、同向發力,發揮出戰鬥堡壘的作用。

如,維修交付中心黨總支部成立ARJ21飛機交付工作創新優化組,組織黨員骨幹以系統工程思維重新檢視飛機交付過程中的準備、監造、交付、跟蹤4個關鍵階段,對標行業最佳實踐,逐條梳理程序文件、標準作業指導書、團隊管理文件等,確定各階段目標任務、責任主體、依據標準和工作措施等輸入輸出要求,將程序流程化、流程表單化。把高質量交付作為支部工作目標,彙總飛機交付全要素編制計劃,緊盯主要風險和工作長線逐項落實,應對遺留問題、避免新生問題、關注疑難問題,強化工位移交和總檢工作質量。黨員先鋒奮戰外場交付一線,航前航後機務保障,克服條件困難連軸滿足飛行需求;交付工程全面對接,定清單、查項目、勤聯絡,把問題解決在交付前。交付成都航空週期從第一架機的43天縮短至6天。

ARJ21事業部黨總支部瞄準飛機總裝“常見病”“多發病”,成立18名黨員骨幹組成的EWIS專項尖兵小組專項攻堅。在分析近兩年質量數據基礎上,小組從作業、保護、檢驗多角度探索攻關EWIS安裝技術路徑,以實訓平臺為載體開展專項培訓提高實操技能,以“線纜連接與端接無差錯”勞動競賽為專題提升完成質量,分解操作工藝,逐項落實質檢要求,推動生產班組定期逐架次落實標準操作,同時以“紅隊例行檢查”“專項每日巡檢”模式開展質量監督。操作班組黨員拼在生產一線,帶頭把接線導通質量合格率、任務完成量作為工作價值體現;工藝科室黨員拼在技術優化一線,優化線束敷設裝配順序、記錄固化敷設路徑,以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ARJ21飛機122架機至129架機線束產品質量明顯上升。

集中優勢資源攻克型號質量“常見病”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ARJ21批產現場質量管理最重要的環節有哪些?目前還有哪些典型的質量問題,怎麼解決?

魏應彪:飛機生產製造是一個高度複雜、高度集成、高度系統化的工作,在“主製造商-供應商”管理模式下,要保證零件根據計劃節拍配套生產現場,第一要加強供應商產品質量管控。上飛公司成立供應商代表處派駐國內主要機體供應商,全過程監控供應商產品實現過程,向供應商延伸主製造商質量管理理念和標準,將問題發現在源頭、解決在源頭,確保高質量零件輸入飛機裝配現場。

第二是裝配現場產品質量管控環節。如最普遍的零件制孔,當前ARJ21飛機裝配過程約30%左右的制孔工作需要依靠人工劃線,為提高產品質量,我們一是推動工藝流程優化,積極協調供應商將部分工作前移;二是完善自身工藝方法,開發適合裝配特點的輔助制孔工具;三是加強人員實操培訓,提升員工技能水平。又比如電氣線路互聯繫統(EWIS)工作。我們研發了增強現實(AR)輔助裝配,利用AR技術實現EWIS 線纜連接器端接插頭的快速定位與追蹤、導線號自動識別,有效提升效能。

整體來說前期影響飛機產品質量的如多餘物(FOD)、產品保護等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後期我們將重點對包括如活動面、艙門等產品裝配問題進行攻關。針對複雜技術問題,我們內部成立了“好製造”攻關團隊,集合優勢資源向頑疾問題開刀。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一個多月前,浦東生產線首架ARJ21飛機總裝下線。在打通浦東生產線的過程中,如何管控好質量?適應新的生產線,有哪些新的質量措施?

魏應彪:一是前期充分論證。對浦東生產線所需的設備、人員、工藝文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論證,對配套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進行了推演,經過局方評審認證,確保要求輸入明確、設備人員到位、應對措施有效,為生產投入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不怕暴露問題。加強內部質量監督審查,排定審核計劃,人員全部定點至現場工位,針對問題加強現場的產品審核;同時藉助局方專家現場審核,為我們進行質量改進提供有效的外部推力。

三是合理分配資源。從大場ARJ21生產線、C919生產線抽派人員支持浦東生產線工作,通過結隊帶教提升新員工能力,保證人力資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四是優化檢驗方案。為提升檢驗工作效率和效果最優地發揮專業檢驗資源的把關、預防、報告和改進作用,實行自檢、互檢、專檢和總檢的“四檢”制度,保證重點突出、有的放矢,有效防止不合格品流到客戶或下階段工作中。

在時間緊迫、經驗不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浦東生產線基本滿足了生產進度和質量需要。目前,已有一架飛機總裝下線,也將面對交付客戶的挑戰,這是對浦東生產線的一次大考。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在C919研製批和交付批生產過程中,借鑑了ARJ21飛機哪些質量管理經驗?有哪些創新的質量管理舉措?

魏應彪:C919的研製生產充分借鑑了ARJ21飛機包括工藝策劃、適航審查、試驗試飛各方面管理經驗,質量體系文件基本繼承了ARJ21項目體系文件的骨架和流程,在研製階段就已開始佈局批生產,比如設置授權檢驗工序,數據結構化工藝文件等工作都已逐步開展。

在管理創新方面,C919項目在研製初期便引入了IPT團隊管理模式,設計、工藝、質量、採購、生產等各條線打破部門壁壘,通過強化協同減少現場質量問題的發生。由於C919項目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在復材生產上也引入了試生產鑑定、試生產製造(PPV/PPM)等工作要求,這些都是ARJ21研製過程中沒有過的。

卓越的質量需要一代代大飛機人接續努力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2019年是中國商飛公司的黨建年、質量年、安全年。站在上飛公司的角度,如何理解“黨建引領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

魏應彪:黨建引領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新時代大飛機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現實需要。作為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上飛公司要抓好產品實現,造出高品質的商用飛機,發展出一流的產品實現能力、一流的產品質量、一流的品牌效應。

中國商飛公司黨委作出這一重要部署,就是要努力實現黨組織政治優勢與現代企業治理優勢的融合,充分發揮好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不斷以黨建創新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黨的建設來引領國產商用飛機實現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中國商飛公司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黨百年“三個一”的目標,上飛公司是“主力軍”之一。為了實現目標,上飛公司在質量安全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應彪:上飛公司在2018年編制下發《上飛公司2018年質量振興戰略》《ARJ21-700飛機質量提升方案》,形成重點工作20餘項,從提升結構件產品質量、功能試驗質量等8個方面形成38條改進措施。在2019年編髮《上飛公司黨委貫徹黨建引領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細化分解22項行動項。

在具體措施方面,一是以思想意識為出發點,先後發佈“質量十條鐵律”和“質量十條鐵抓手”,亮明質量底線和質量行為準則,嚴格質量獎懲和質量問責,對主動舉手、主動改進的行為重點獎勵。同時落實領導幹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營造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的質量氛圍,有效激發了主動參與質量管理、質量改進的積極性。

二是以中國商飛“5+15”領導關注質量問題為抓手,集聚力量解決影響公司產品質量的管理、技術問題。強調以技術創新引領質量提升,通過科技攻關、群策群力等活動把員工的“金點子”變成促進質量改進的“金鑰匙”。比如,隨著先進裝配技術、先進測量技術、智能製造等技術創新工作推進,現場工作效率、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升。

三是加強人員資質權限及培訓體系的管理。尤其針對現場操作人員,按照定人定崗的基本要求,實行分範圍、分等級授權,並增加了人員上崗前的評估鑑定要求,通過員工權限動態管理,有效保證現場工作質量。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質量管理“人機料法環”五大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如何通過黨建引領,提升全員質量素養?上飛公司今年引進了400多名新員工,怎樣確保新員工的工作質量?

魏應彪:一是抓培訓,從“扣好第一粒釦子”的角度,將培訓課程與具體崗位應掌握的流程、標準、程序、規範等緊密結合,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和教材,通過培訓考核後才能上崗作業,做到“不經培訓不上崗、不經培訓不任職、不經培訓不晉級”。二是嚴管理,完善從領導幹部到部門、班組、員工的質量工作責任體系,分解細化部門質量安全指標,在對問題分析、標準完善、行為監督的基礎上把措施、要求固化到制度、程序,形成質量工作齊抓共管局面。三是強作風,通過獎懲考核機制、質量警示教育等,形成總裝製造中心幹部職工職業素養,不讓任何質量問題傳遞、影響到飛機質量,對質量問題“零容忍”。

針對新員工的能力問題,主要從崗位培訓角度出發。我們把培訓工作當作基礎工作、重點工作去抓,不斷完善體系建設,形成了“基礎能力培訓+上崗能力培訓”模式,分專業、方向進行培養。以ARJ21事業部為例,在基礎能力培訓階段,現場裝配工人分成系統、結構、機械、特設、隔音棉等幾個方向,並針對專業特徵定製課程內容。進入工位後再進行包括工藝文件、操作規程等上崗能力培訓。最後經過質量部門評估確認,才能獲得相應操作權限,獨立上機作業。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記者:談到“質量”,很多時候其實是談的“質量問題”,而不是“高質量”。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國航空製造業如何邁過質量“及格線”,走向質量“優秀線”?

魏應彪:與國際先進航空製造企業相比,我們確實還處於學習和追趕的階段,也正從保證質量符合性往追求卓越質量進行轉型,這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一是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目標不動搖。我們要堅守質量安全底線,把“講質量安全就是講政治講生存,不講質量安全、不抓質量安全就是不講政治不講生存”理念融入工作實踐,領導幹部、黨員先鋒帶頭,通過行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二是通過技術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我們已組建ARJ21新支線飛機和C919大型客機裝配線能力持續提升IPT,系統梳理、診斷影響飛機裝配質量、速率提升的各方面技術問題,組織開展攻關和裝配線升級改造,滿足批產增速率、提質量、降成本的迫切需求。

三是建設適合商用飛機發展的質量管理體系。要以適航規章為標準,結合國際通用的質量管理工具和方法,重點夯實從研製到批產過程中的管理要求,把問題暴露在策劃階段,解決在前期,強化質量保證能力。

中國商飛:飛機制造質量是生與死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