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Beyond那些超级励志的怨曲大多出自黄家驹之手?

如果将所有Beyond的作品一字排开,让你从中挑出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我想10个人里有8个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怨曲。Beyond怨曲,数量很多,独树一帜,悲凉入心,超级励志。


作为一支对乐坛和大众有着深远影响的摇滚乐队,Beyond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音乐,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作品还曲风多变题材宽泛,他们从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题材,而是张开双臂去拥抱更大的世界。


为何Beyond那些超级励志的怨曲大多出自黄家驹之手?


根据主题方向的不同,Beyond的歌大致分为如下几类,家国、和平、怨曲和爱情,可谓丰富多彩。如果仅按悲喜的标准去划分,那么Beyond的歌大多数都是悲歌。

在众多的代表作里,由于Beyond的怨曲涵盖了理想、现实、自由、抗争、励志等元素,因此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总之,只要一提起他们的歌,怨曲必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大类,这是很多歌迷的最爱,也是被翻唱几率最高的类型。

怨,抱怨,埋怨,哀怨……在眼花缭乱的音乐世界里,人们特别青睐哀怨和悲伤的歌。听悲伤的音乐时,人更容易共鸣,并从中获得慰藉和解脱,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下,作者与听者的孤独、挫折和失落不谋而合了。世人皆感孤独,渴望互相倾诉。

虽然Beyond多怨曲,但此类作品主要集中在乐队早期和中期,也就是五子和四子时代,到了三子时期,悲怨味道的歌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爆发和另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歌迷无法接受三子作品的根本原因,毕竟相比之下,怨曲更富有亲和力。

想必歌迷们也发现了,凡是那些播放量高翻唱度高的怨曲,几乎绝大多数是黄家驹创作的曲子。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何Beyond的经典怨曲大多出自家驹之手呢?


音乐的色调即是作者的性格再现

艺术是创作者灵魂的回声。作者是何种性格,写出的旋律便是何种色彩,这一点在摇滚乐中体现得更加彻底。如果你不能在作品中袒露真实的自己,那么你的音乐也很难长久地打动别人。

无论是欣赏作品,看访谈视频,还是听家驹生前好友的描述,都不难看出家驹是一个外表阳光内在忧郁的人。给别人阳光,意味着谦逊懂礼,崇尚平和自然。暗里忧郁,说明能洞察隐忧,并力图求变。这样的性格很受欢迎,同时也注定要背负太多重担。

为何Beyond那些超级励志的怨曲大多出自黄家驹之手?


去把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音乐听一圈,你会以为那是一个偶像辈出满目繁华的时代。在看似红火的表象背后,歌手们翻唱成风,各大颁奖礼上情歌一家独大,你爱我我爱你的浪漫之音处处风靡,除此之外,几乎听不到任何“杂音”,又或者说,是过于强大的情歌淹没了偶尔跳出的微弱“杂音”。

只有一种声音,一定不是好事,没有其他声音出现,何来百花争鸣?人人都在写情歌,人人都在听情歌,这对艺术的发展无异于是灾难。很多人置身其间却浑然不觉危险,也有人看到了问题所在,要么佯装不知,要么无能为力。

英雄大多孤独,因为在他们所选的路上同行者甚少。去改变,就相当于要和所有人为敌,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观察和思考之后,家驹决意要做变革者,这既是性格使然,也是高度的自信,更是一种社会担当。

从Beyond成立之日起,家驹就是创作核心,他的要求也很简单,别人翻唱我原创,遍地情歌我多元。在夹缝里,在压抑下,在愤懑中,他写就了一首首怨曲,这些作品就像一朵朵昨日之花,这些花开至今天依然娇艳。

在音乐里,你能读懂一个真实的黄家驹,那就是他自己,毫不掺假。

总有人好奇,黄家驹有什么伟大之处,Beyond有何过人的功绩,不就是一支普通的乐队吗?答案有些复杂。

家驹用了十几年,原创了大量不朽经典。Beyond用了二十二年,教会了年轻人如何绽放本色。正是他们的作品和气质让很多人明白到,歌唱不是空洞乏味的呻吟,音乐不是娱乐的附属品,摇滚是每个人身上不羁的底色,不妥协不跟随是活着的终极意义。

确实,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乐坛的积弊,但能唤醒人们沉睡的理想,用双手去改变身边的乱象,即使面对冷眼和非议,也要一条小路爬到底,这样的歌,这样的人,你觉得够伟大么?


坎坷的经历催生怨愤的作品

梵高一生命运多舛挫折不断,他的人生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儿时自闭叛逆,青年时愤世嫉俗,生前穷困潦倒,作品得不到认可,其画法更被主流画界所排斥,死后却成了顶级大师,作品屡屡在拍卖中创下天价。

他的画别人是画不来的,只有他才能创作出绚烂和孤独同时并存又同时诱人的《星月夜》。

坎坷和痛苦虽不是艺术大成的绝对必然因素,但不可否认,它们的确能让艺术作品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回顾家驹的音乐生涯,你能想到哪些词汇?成蹊想到的是黑暗、绝望、纠结、矛盾、痛惜、无奈。

为何Beyond那些超级励志的怨曲大多出自黄家驹之手?


有才华的队员是乐队的最大财富,心有灵犀的伙伴本就可遇不可求,家驹却不得不忍痛送走一位又一位音乐好手,邓炜谦,李荣潮,陈时安,刘志远。作为队长,他一定明白大家离开的原因,有的是音乐理念不合,但更大的原因是看不到希望。没有希望,也就没有了盼头。

首张专辑盒带要自资出版,作品没多少人认可喜欢,首场演唱会全靠成员们吆喝宣传,最后竟然还亏了本。坚持写起来只有两个字,但做起来太难了。经济上的拮据咬咬牙可以忍受,但看不到出路的苦闷显然摧毁性更大。

在乐队最艰难的岁月里,再见理想、Long Way Without Friend、随意飘荡、追忆等曲目相继问世,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是家驹的切身感受。哪怕是在Beyond走红之后,家驹仍然又谱写了诸多怨曲,如又是黄昏、午夜怨曲、无悔这一生、灰色轨迹、无泪的遗憾、坚持信念、谁伴我闯荡等。

去日本发展的两年,家驹心中的悲怨之情到达了顶点,这一时期他写了遥望、无语问苍天、海阔天空、命运是你家等作品,较之以往的怨曲,这些歌更为凄冷和无奈。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路历程,不同的心境带来了不同的创作角度,由地下到地上,从香港到日本,Beyond唯一不变的是哀怨的基调。

记得有歌迷曾经问起,为什么Beyond的歌词里经常出现唏嘘?家驹唱歌时为什么总有吼声或叹息声?我说,你经历过他的经历之后就明白了。


人们不懂也不想懂你的热爱

如果你简单地热爱一件事,多数人会表示理解,但如果你疯狂地热爱一件事,绝大多数人就无法理解了。这是很可笑的,可笑之处在于,人们一边喊着只有疯狂的热爱才能缔造奇迹,一边指责你的热爱太固执太过度。其实人们更希望你普通,甚至是庸碌。

从17岁拿起吉他算起,满打满算家驹的音乐之路一共也就走了14年。这14年里,为了心底的热爱,他付出和承受了多少?


为何Beyond那些超级励志的怨曲大多出自黄家驹之手?


不分日夜的练琴和创作,在家人看来是一种吵闹,父母和姐姐都很奇怪为什么偏要做这么吵的音乐呢?哪怕是到了演唱会现场,黄爸爸也还是忍不住从头骂到尾。面对家人的抱怨和不理解,家驹会怎么解释呢?

家驹深知,在香港玩摇滚乐一定前途渺茫,看看身边那些同道中人就知道了,能走出地下的摇滚乐队有几支?能聚拢人气赚得名利的又有几支?屈指可数。乐队被迫解散倒是常态,要么出国留学,要么转入幕后,要么雪藏兴趣转行。既然要做开拓者,有些苦难必须要咽下。正如他的友人所说,当时没人认为Beyond能有出头之日,他们的走红让更多乐队看到了希望。

无钱无名,自然养不起爱情。家驹一直想找一个懂他所想的人,然而事实证明这个愿望是奢侈的,等待他的只有一次次分手。含泪远去的爱人,黯然神伤的铁汉,残破不堪的爱情。

除了身边人的不理解,还有来自唱片公司和歌迷的压力,不创作听众喜欢的作品还想出名?简直是痴心妄想。想要唱片大卖,想让歌迷尖叫,就必须做出向市场妥协的歌,你的热爱说了不算,艺术说了也不算,销量才是唯一的准绳。

请注意,上述处境并非单指某一阶段,而是从做音乐起,家驹每天都要面对的尴尬。除了热爱之外,他似乎一无所有。家人不支持,爱人不理解,歌迷不买账,人们不懂也不想懂他的热爱。

长期的郁闷,无尽的等待,令家驹的内心自然生长出许多怨曲的旋律。

循环家驹的怨曲是一种享受。旋律走向多是由低到高,自然流畅婉转优美,很轻易就能将人代入他的情绪里,恍惚间觉得他唱的就是你的故事。既有娓娓道来的倾诉,也有拔地而起的愤恨,经常是一首歌里低落和雄壮兼有,所以一般初听时就能被深深打动。

“抱怨一样我们不满意的事情或东西,就要尽量去改变它,我们不断地抱怨但又不去改变,那就只是抱怨。”

悲伤和悲壮,有着本质的区别。家驹的曲调和演唱确实催人泪下,但并不是一味的悲伤,而是在悲凉之中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普通的悲歌只是带给你悲伤和怀旧,而他的歌却不一样,不仅能让你对苦难感同身受,还能给你出发上路的决心,极其励志。


为何Beyond那些超级励志的怨曲大多出自黄家驹之手?


我们从不对悲伤成瘾,只会对诚挚的表达着迷。家驹创作的经典怨曲,你一旦听了就会开始后悔,后悔为什么没能早一点听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