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00后Beyond歌迷的心声:不喜追新星,独爱黄家驹

没错,我是00后,一个毫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00后。

很想讲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与黄家驹,还有我与Beyond乐队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一个00后Beyond歌迷的心声:不喜追新星,独爱黄家驹


与一般的千禧年一代不同,我对家驹的喜爱并不是靠家里的长辈影响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促成的。

小学时我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学校,顽皮的年纪荒唐的岁月,同学之间互爆粗口或上网吧被抓是常事。那时,每到下课,总有一些人会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狼嚎,对着窗外高唱“爱情买卖”或“最炫民族风”。我就像一个乐符缺陷症患者,对那些歌置若罔闻,甚至连音乐是什么都不知道。

骤变出现在六年级。

班上有几个玩得很熟的伙伴,他们经常随身带着一个小低音炮,下课时就在教室里放Beyond的歌,一开始,我当然不知道Beyond是谁。

在我的印象里有三件事格外深刻。

一,某次语文课上,老师让说关于岁月的成语,一个同学答出了「岁月无声」,老师显然很疑惑,这也算一个成语吗?那同学说,这是一首歌的名字。正是这首叫岁月无声的歌,成了我整个初中时期的手机铃声。

二,一次写英语作文,看见前排的一位同学在写一串大写的英文字母,我好奇地问他这是什么?他答道,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听完我一脸懵逼。直到后来才知道那是「Amani」。

三,六年级那年的儿童节快结束时,班里几个调皮鬼撺掇一个同学演唱「海阔天空」。他的样子显得十分虔诚,缓缓站起并认真地打开了低音炮,一首一首的切换,直到海阔天空的前奏响起。他的歌声我早已记不清了,不过就在那一刻,我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一定要接触一下这支名为Beyond的乐队。

初一前的那个暑假,我在QQ空间里不断浏览与Beyond有关的说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说Beyond有多强黄家驹有多牛,世界四大乐队之一啦,家驹是千古奇才啦,黄贯中是世界四大吉他手之一这类的。


一个00后Beyond歌迷的心声:不喜追新星,独爱黄家驹


可能是因为之前我听过的几首歌都太好听了,所以我逐渐喜欢上了家驹的声音。花了十几块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MP3,然后央求我姐帮我导入一些Beyond的歌,费了挺大劲,最后只导成功了海阔天空和真的爱你。

进入初中后,我对Beyond的热情一点没减,每次打开空间必定转发好几条关于Beyond的说说,只要手机在手边就要听一下他们的歌曲。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初中,我几乎把黄家驹时期的作品统统都听了一遍。

Beyond的歌很神奇,有锁住记忆场景的功能。

坐在外公的床上,望着窗外的夕阳听「大地」,懵懵懂懂间感到一丝淡淡的悲怆;偷偷拿走外公播放粤剧的播放器,插上一张只有几首歌的内存卡,在体育课上打开播放器大唱家驹版的「半斤八两」;每天上下学,骑着自行车海风拂面,轻轻哼唱「天真的创伤」;音乐期末考试,与五音不全的同学搭档合唱「遥望」;为喜欢的女孩子去买书,坐公交车听了一路的「情人」;刮台风停水停电,坐在漆黑一片的家里,反复切换「无声的告别」与「继续沉醉」;十一月里,光着膀子坐在窗边的防盗网上,咬着牙哆里哆嗦地将快乐王国一遍遍循环;在麦当劳里刷中考英语模拟题,「喜欢你」就在耳机中回响了一个半小时;中考前一天,一边听「昨日的牵绊」,一边对着同学说骚话……

如果我想的话,初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跟Beyond的歌曲扯上关系,或者说,我的成长经历就是由这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来的。

身边同学热烈地讨论EXO和TFboys时,我的思维就似一匹脱缰的野马,在Beyond歌曲营造的自由绿洲中肆意奔跑。听歌之余,我也不断地去了解Beyond乐队的发展历程,尝试着去理解家驹在作品中倾注的喜怒哀乐。


一个00后Beyond歌迷的心声:不喜追新星,独爱黄家驹


无疑,家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承认,自己被他的精神所深深折服,遇到挫折绝不退缩,坚持本色理想不灭,关心社会关注世界,自由豁达心向和平。初中时代,我并没有太多的阅历,但家驹用他的歌声,他的气质,他的精神,为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从没有将家驹视作一个简单的歌者,而是作为我心底的信仰符号,我的价值基础。记得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专门放了一集关于家驹的纪录片,当海阔天空响起的时候,我微微将头低下,用心去聆听家驹的声音。下课后,几个同学笑着说,你刚才是不是想哭?我只是对他们一笑,没有说什么。

我不否认这种喜欢,但这更是一种超越喜欢的精神力量。我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一定不是对着纪录片哭哭啼啼!怀念家驹最好的方式,是在汲取他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后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初三时期的作文,我频繁地使用Beyond的歌词和家驹的事例,因为他太触动我了。现在想想,在触动状态下写出的内容,比那些干巴巴的说理文字不知好过多少倍。

当然,随着我的长大和眼界的开阔,在观察和思考了许多现象后,我意识到了两个问题,一是Beyond与家驹似乎真的被某些歌迷过度神化了,二是在家驹离开后,网络上对他的很多贬低评价并不客观。

曾经一度非常难过,不想接受这一现实,毕竟那是自己用心喜欢的人和歌,是守护在心底深处的珍贵。后来,我释然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这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于是也就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喜好。

遇到了家驹,找到了内心的信仰,我认为我是充实的,幸运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高中入学后,听Beyond渐渐少了,一方面是已经把家驹时期的歌曲全都听了一遍,那时三子的歌曲在音乐平台上几乎没有版权,另一方面是逐渐开始喜欢上了英伦摇滚。

尽管如此,在我的心里,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被我称作信仰的声音,目前和以后只会有一个,那就是黄家驹的声音。


一个00后Beyond歌迷的心声:不喜追新星,独爱黄家驹


最后,我想以一部Oasis主唱Liam Gallagher的纪录片《As It Was》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It is biblical,man……

文/ Appalachian Springs

编/ 成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