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榆林,一个曾经的边塞重镇,一脚踏三省的沙漠中的城市,在毛乌素沙漠,在镇北台长城,无论怎样回首,千年前的榆林只是一个边关的接点,易攻难守。因为她没有自然的山川峡谷做为防御屏障,且又是一个常年风沙侵袭的地方。这里居民的日常生存也就异常的艰难了。

榆林,南屏关中,北邻蒙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风沙的侵袭造就了此地居民为生而抗争的天然的强悍与豁达。为避风沙,掘窑而居,可惜的是窑洞文化在除了榆林之外的黄土高原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强力地开发,而榆林却意无反顾地放弃了。甚至有人把住窑洞当成了一种落后与耻,辱。从延安到榆林,沿途我看到太多废弃的窑洞,那真的只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不,不是的,那是对祖先的一种被叛。现在有太多的人认为住房子就觉得高人一等了,其实你在填平窑洞的那一刻你已背叛了祖上最真诚的期盼:守土而终。家是人的港湾。这是人们最温暖的期盼,但没有根的家是什么?

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有点扯远了。

有了家就该有家的必须品。吃。

所谓温饱为家。

榆林羊杂碎说来也是一段哀民求生史。据说在早年,榆林有一土豪喜食羊肉,每日一只羊,只食其肉,下水弃之,土豪家有一长工,捡其所弃之物(羊下水)供其一家老小活命,久而久之,土豪亦闻下水之名,尝之,曰味美。至此,榆林羊杂碎方闻名关西至而响誊海内。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此话当下虽不合时宜,但也的确说明吃穿的重要。“吃”有大小之说,凡名贵小吃,一般是做给当地人吃,说给外地人听的,都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榆林人喜欢“羊杂碎”由来已久,时下更是日盛。大街小巷,卖羊杂的铁勺子飞舞不绝,摊主店主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眉开眼笑,毅然将小吃做成了大事业。此小吃谈不上“贵”,但名甲一方,却是事实。榆林羊杂的起源很难考证,这说法了无趣味,和历史痕迹毫不沾边,只能说明是民间智慧。另一说法是榆林乃边关要塞,是历史上西夏、匈奴争夺之地,野草茂盛,留下了以牧为主的遗风。于是榆林人有了吃羊肉的传统,羊杂乃羊的附属产品,如何做法,大伤脑筋,北方汉子豪爽粗犷,吃饭像狼一样风卷残云,对于做法,更不讲究,干脆肠肠肚肚一锅烩了,歪打正着地烩成了名小吃“羊杂碎”。

“羊杂碎”是陕甘宁蒙地区的大众小吃,西安等地称之为“杂肝汤”,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味道均异。榆林羊杂的做法是用羊头、心、肝、肺等加上土豆粉条烩制而成,出锅后佐入事先炸好的土豆条、豆腐条、香菜、葱花。用料在“杂”, 虽然不像南方将鸭的肝、肠、肚分门别类,十分细腻,但也不是杂乱无章。功夫在“烩”,烩出的羊杂酥烂绵软,汤鲜味美,榆林人对此有着特别的情怀

榆林羊杂碎起先并不入高雅之堂,只是一般平民的早点夜宵。由于地处边塞,温差特大,冬季天寒地冻,凛冽寒风袭来,那真是脸如刀割,清早喝一碗滚烫的羊杂,通体舒泰,脚板心里一股热气冒出,顿时精神抖擞。榆林的桃花水养育了桃花脸姑娘,毫不矜持,照样吃得头顶热气蒸腾,大汗淋漓。包括一些富贵之人也禁不住诱惑,加入进来,食髓知味,慢慢地羊杂碎就步入宾馆饭店,时下榆林高档场所,最后一道菜,就是羊杂汤。早上起来,只要你发现各类车辆横七竖八停放在一起,准是喝羊杂碎的。

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榆林羊杂不在吃而在喝,准确地说是喝羊杂碎。味道独特的奥秘就在汤里,很多人探究配方,结论大都一样,关键是姜粉要合适。至于到底要多少,全凭老师傅的经验,中国饮食文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用料模糊,往往是某某“少许”,没有一个准确定量,根本无需知识产权保护,老外就是想破了脑袋也不得其法。

喝羊杂碎是榆林人生活的一部分,平淡自然。民间处处充满智慧,创造的东西在于“神”而不在于“形”。

所以说小智慧慢慢沉淀积累,就传承出独特的饮食大文化。如今的羊杂碎已然成了榆林的一张名片。榆林羊杂作为榆林的名片已响誊全国,但真正的展示在央视镜头前又放在全国人民面前的货真价实的榆林羊杂又有多少呢,?真的奉劝一下榆林的乡党们,别把自己毁在国家发给的名片上。

榆林,一碗羊杂碎的世态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