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在娛樂圈,綜藝一直被視為造星、藝人翻紅乃至鍍金最便利的渠道。

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各式競技類、真人秀類綜藝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初出茅廬的新人和混跡娛樂圈多年的“老人”,選擇通過綜藝這一載體在鏡頭前展示自己,從而達到增加曝光度的目的。

其中,憑藉一檔綜藝節目走上事業巔峰,成功“洗白”,抑或開啟事業第二春的藝人不在少數。

有實力,但一直未能大紅大紫的週一圍,在《演員的誕生》中證明了自己的演技,一夜之間粉絲暴漲;憑藉自己的專業素養,黑料不少的趙薇、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圈了一波粉,大有“洗白”趨勢;“電影咖”周冬雨,通過《我們相愛吧》,讓觀眾見識到了她的私服品位,因此得到了不少時尚資源。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即將播出的《演技派》,經過媒體看片會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肯定,或許會讓很多人對於正、吳鎮宇、張頌文的印象煥然一新。

然而,同樣是上綜藝,有人“洗白”,就有人“招黑”。因為節目中表現失當,引起觀眾反感,以致人設崩塌的藝人也大有人在。

新生代小花歐陽娜娜在參加《演員的誕生》時,因為稚嫩的演技引起了網友的群嘲,“螞蟻競走十年了”的梗,直到現在還在網上流傳;人長得漂亮、演技又好的不老女神許晴,在參加《花兒與少年》時因為不合時宜的撒嬌、賣萌,被批“公主病”嚴重,令人大跌眼鏡。

對於藝人來說,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有時候的一著不慎,會帶來滿盤皆輸的結果。而探究藝人在節目中“翻車”的原因,除了綜藝本身的客觀條件,更多的是藝人與綜藝的相性問題。



有效利用綜藝這把“雙刃劍”,

彰顯藝人最大的閃光點

隨著《演員請就位》的熱播,趙薇和郭敬明的名字開始頻繁登上微博熱搜。

因為在節目中插科打諢、妙語連珠,點評演員時一針見血、觀點犀利,趙薇讓很多人見識到了她的高智商、高情商和作為導演的殺伐決斷。在狠狠的圈了一波粉的同時,更成功樹立了一個獨立女性的形象。

同樣,因為這個節目,不少觀眾對郭敬明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此之前,雖然有20億票房傍身,但他作為導演的口碑並不好,關於他“跨界”的質疑更是此起彼伏。通過《演員請就位》,很多人看到了他作為導演專業的一面,且不說是不是紙上談兵,起碼那一套一套的“專業詞彙”聽起來很有說服力。

藉由節目的環節設置,激發最真實的反應,從而展現出藝人最自然的一面和不為人知的閃光點。

趙薇和郭敬明的例子,很好的詮釋了綜藝作為“洗白利器”的威力。不過,有人歡喜就有人憂。作為“招黑利器”,綜藝的威力同樣不可小覷。

上週五,新一季《親愛的客棧》播出了首期節目,李蘭迪的表現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節目中,作為店主的劉濤要考核店員們做早餐的水平。因為不會做飯,李蘭迪在馬天宇的幫助之下完成了任務,最後得了一個高分,但她卻沒有提起自己被幫助這件事。

後來,在接受採訪時,她半開玩笑的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我忘了”。這樣的做法,讓不少網友感到黑人問號,甚至將她吐槽為“心機女”。

說實話,這件事本身並不大,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李蘭迪的做法最多是不妥,上升不到人品的問題。但鏡頭的聚焦,將所有的小瑕疵暴露無遺,讓事件不斷髮酵,最終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就是綜藝,既能放大一個人的優點,也能放大一個人的缺點。在這個層面上,

與其探討綜藝是洗白利器還是招黑利器,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把“雙刃劍”。而如何有效的利用這把雙刃劍,問題其實在於藝人本身的選擇。

說到底,對於藝人來說,選擇一部適合自己的綜藝才是最重要的。1999年出生的李蘭迪年紀尚小,生活能力和社會經驗都不足,其實並不是很適合《親愛的客棧》這種體驗類觀察真人秀。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相對的,童星出身的李蘭迪業務能力相對較強,作為演員的專業素質決定了她更適合競技類綜藝。在參加《我就是演員》時,她表現搶眼,不但受到了觀眾的喜愛,還在評委的專業點評中收穫了成長。

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正是最好的“揚長避短”。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根據藝人自身特質“量體裁衣”,

可以更好的“揚長避短”

那麼,如何選擇一部適合自己的綜藝呢?說白了,關鍵不在於“熱度”,而是“適合”。



去年,韓雪在《聲臨其境》總決賽中一人配八角,整個過程情緒飽滿,聲線切換自如,悠長的節奏搭配上發音精準的英文,令看過的人無不歎服。這時,再沒人敢懷疑這位出道近二十年的女演員的真正實力。

然而,在此之前,韓雪在參加《跟著貝爾去冒險》時卻飽受詬病。因為拒絕在節目中活吃蚯蚓,她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別人能吃你為什麼不吃?是真矯情還是假性情?”甚至還有人罵到韓雪的微博,說她是“公主病”,與《聲臨其境》的境遇相比可謂是天差地別。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俗話說,“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尷尬。”韓雪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適合”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實力派女演員,顯然更適合簡單直接的“秀技術”,一旦發揮得好,就能讓觀眾看到她極高的專業素養,成為“圈粉”的加分項。相反,一個“家裡有礦”,生活精緻的女生,非要去挑戰“貝爺”的極限生存,本身就有點自討苦吃。

同理,一直以來在熒幕中以高貴優雅的女神形象示人的許晴,通過《花兒與少年》,展示了自己的“真面目”。原來,生活中的她竟然是個愛撒嬌、愛哭鼻子的“小女孩”,如此反差,自然會有觀眾接受無能。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除此之外,曾經因綜藝被黑出花來的鄭爽,因為一檔《這!就是鐵甲》觸底反彈,為自己多年來的“神經質”性格正名;一直被詬病“演技爛”的歐陽娜娜,憑藉《小姐姐的花店》成功洗去黑料,成為新一代的vlog女王;關曉彤因為參加《王牌對王牌》第四季,以“曉機靈”的人設成功洗白……則都是“選對綜藝”的典範。

如今的流行文化風向已經改變,僅靠獵奇和噱頭早已不能滿足觀眾,好的綜藝和藝人的合作一定是雙贏的。因此,在選擇綜藝時,藝人應該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優勢項目上深度挖掘,並根據自身的性格特質、發展階段量身定製適合自己的綜藝類型。否則很可能暴露自己的短處,反而因此“招黑”,有百害而無一利。

藝人也是人,必然會有自己的缺點和瑕疵。但如何揚長避短,通過一檔適合的綜藝節目,儘可能展現出藝人最大的優點,這是藝人團隊需要花時間去甄別的。

試想,如果黃綺珊當年參加的不是《我是歌手》,而是某類跟風綜藝,還會有後來的成功嗎?對錯沒有標準,關鍵在於是否適合。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綜藝造星能力正在減弱,

“選綜藝”應更加謹慎

如今,綜藝節目“捧人”的能力已大不如前。真人秀節目所帶來的熱度越來越弱,幾乎可以用“過眼雲煙”來形容。

即使是爆款節目,其造星優勢也普遍侷限於首季:《偶像練習生》《創造101》《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以及更早的《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超級女聲》皆是如此,甚至連《奇葩說》《吐槽大會》這樣的脫口秀也出現了疲態。


相對於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創新更加重要,但也更加艱難。中國綜藝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井噴式爆發後,或許即將進入一段時間的疲軟期。因此,藝人團隊在“選綜藝”時應更加謹慎。

對於新人來說,選擇大平臺的首季節目顯然更保險,而“老人”則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仔細甄別適合自己的綜藝。還是那句話,“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如果藝人對自己的業務能力沒有十足的自信,儘量不要選擇競技類型的綜藝。

我們總結了近20檔綜藝,告訴你藝人的“出位”法則

對於藝人來說,綜藝就像是一座“圍城”,有人已經卸甲退出,有人才剛剛進入戰場。但不管怎樣,選擇綜藝、樹立人設,都應該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

回顧那些成功的綜藝節目,往往都得益於雙方“對的選擇”。因此,盲目“上綜藝”不可取。想玩好綜藝這把“雙刃劍”,還需運籌帷幄、高瞻遠矚。



綜藝人設紅黑榜,明星選擇什麼綜藝最適合自己?

【觀察】近10年爆紅藝人的影視綜選擇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