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的信號2》:怎樣找到你的二萬分之一?

託騰訊不守時的福,我並沒有第一時間看到《心動的信號2》的大結局。不過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可以一次性看到積累下來的彈幕。大家知道,彈幕如今已經成了影視互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即時觀賞,即時評論,即時吐槽,是綜藝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個大結局的結果都不出人意外,然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最後在棚內明星嘉賓和素人的見面環節。有幾位嘉賓如楊丞琳等見到自己一直打call 的素人後激動難以自已,圍觀群眾評論道:本來是明星見素人,怎麼感覺像粉絲見愛豆?

《心動的信號2》:怎樣找到你的二萬分之一?

這確實很有意思,回顧一下我在上一季結尾時寫道的:

對於素人而言,我們更希望他們的“演技”越高越好,因為這樣更能呈現生活美好的一面。因此,《心動的信號》第二季中的素人,“演技”將會更加出色,形象更為討喜,劇情也將更為好看。所以《心動》可能會是大綜藝時代後唯一一個突破“圈層魔咒”的。

在第二季收官之際,可以說我之前的預測完全成真。不過今天我看到了一篇GQ的文章,對第二季《心動》提出了一些質疑,大意就是素人嘉賓的條件太好,因此整個劇情呈現懸浮的狀態,並說第二季的整體氛圍和設置很像郭敬明的《小時代》。

對於這種觀點我是不以為然的。首先,所謂的“條件太好”並不成為“不真實”的理由,不同社會條件下的人們都有追求愛的權力和自由。其實第二季的《心動》素人嘉賓們條件還是比較均衡的,當“條件”不成為一個阻礙相識的因素時,我們反而能看到素人們更本真的一面。

其次,我在第一季的分析文章中就說過,這個節目的信息-情感內涵至少有五個層面:素人嘉賓-明星嘉賓-觀眾-節目組-社會大環境,其中每個層面都值得深入體味和挖掘,素人嘉賓的情感秀只是其中一個層面。

第三,素人嘉賓在節目中的表現是否有“表演”的成分?肯定有,但日常生活中難道就沒有?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著各種角色,員工,老闆,愛人,子女等。每一種角色都需要“表演”。要明確的是“表演”不等於“假”,人離不開社會,每天的互動就是由各種角色組成的,我們不僅不應該拒絕“表演”,反而應該去提升演技,做更好的自己。

話說回來,第二季《心動的信號》具體體現出來什麼變化呢?

第一個,當然是顏值的普遍提升了。這裡聲明一下第一季的男女素人們也當然是很好看的。但第二季的嘉賓更突出的不僅是顏值出眾,更重要是經過了明顯的選擇和打磨。據說節目組光挑素人嘉賓就用了半年,可見這些素人在進來小屋之前就被確定是“有戲”的,所以看到他們我第一個想法是:這些素人收拾收拾都可以出道了。其實後續如果真安排他們出道我也一點不意外。

第二,則是對社會階層因素的淡化。就我所觀察的幾個綜藝,如韓國版的《Heart Signal》,國內的《遇見你真好》等,都有若有若無的社會階層因素,很多時候會讓人想起《非誠勿擾》。《心動》的第一季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戲份,但是貌似觀眾不是很吃這一套。

因此,第二季幾乎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設計或推動,至少在明面上,這些素人嘉賓沒有在階層問題上顯示出過大的差距(實際肯定有,但只要觀眾沒有感受到就是沒有)。因此,這些嘉賓的互動更多體現在性格、經歷、志趣等這些方面。

這帶來了兩個效果,一是會給人覺得有點“淺”,這也是我看前幾集時的感受,就像楊丞琳說的那句“他們條件都這麼好為什麼單身哪?”某些時候,這些嘉賓的情感互動甚至給我一種校園戀愛的感覺。

但同時,它也給人帶來第二個感受,就是這種狀態下的情感反應反而顯得更“深”,或者說,階層因素很多時候對感情起到一種“干擾”作用,就像老式電視機的圖像因為信號干擾有雪花一樣。有階層因素的感情有它的看點,沒有階層因素的感情同樣有它的看點。

因此,這些素人嘉賓的感情能夠讓明星嘉賓們尖叫大笑、熱淚盈眶,我相信這些反應都是真實的,就像高曉松老師參加《樂夏》說的那樣,“我又熱愛音樂了。”《心動2》也許讓很多人覺得,“我又相信愛情了。”

第三,劇情設置的變化。說戀愛綜藝沒有劇情設置是不可能的,但要說完全按照劇本走也沒有這個必要。具體分析來說,我認為這一季《心動》應該是參考了韓國《Heart Signal2》的劇本。最明顯的是,陳奕辰的設置很像《Heart Signal2》的金賢佑。

《心動的信號2》:怎樣找到你的二萬分之一?

我之前說過,金賢佑恐怕是這些年戀愛綜藝中的最佳男主角。雖然很多人詬病他是“渣男”、“漁場式管理”,但這個人物的魅力是無可否認的。《Heart Signal2》中的三個女嘉賓都對他有好感,最終成了2VS1的格局。

而陳奕辰跟金賢佑的差別在於,金賢佑主要是由於自身經歷的複雜性和年齡的加成,有一種成熟男性的魅力。而陳奕辰則更多是一種俊朗長相和海外生活經歷下的孤絕感。這種內外的反差會非常吸引女嘉賓,尤其是有文藝氣質或文藝情結的女性。

但是這也造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直接造成後半段,吳沛和黃鉦軒在這種不平衡局面下顯得遊離。不過這也沒辦法,本來一個劇也是有主角和配角的。

但是從人物設置上,這些嘉賓都有我個人喜歡的特質。因此,這一季體現出的豐富性既不跟上一季類似,也與韓版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幾乎每一位素人都體現出了成長,如威廉放下了堅硬的”外殼“變得更加柔軟和謙和,陳奕辰終於開始明確自己性格中的猶豫和軟弱的部分,張天在工作節奏和感情選擇上也找到了更好的平衡等。

節目已經結束,更重要的是,《心動2》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整體而言,現代社會我們是越來越生活在一個“劇場”的環境中了。我們的生活裡雖然沒有攝像機,但是觀察的眼睛卻並不比電視裡少。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場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這會讓我們越來越難以分清“角色的真實”和“做自己”之間的界限。整體上,雖然我們將“做最好的自己”作為值得追求的價值觀,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接受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總是存在缺陷這個事實。因為社會的進步,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是可以無限彌補的,但是終究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而取捨的智慧,可能比任何一個具體的目標,比如拿多少薪水,住多大的房子等要更值得去學習。

第二,我在上一季就說過,當一個不再匱乏的社會到來的時候,所有建築在此上的文化意識形態都會有深刻的變化,過去的所有經驗體系可能都需要更改。

而這一季正體現出了我所說的變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劉軒這個心理學家和楊超越這個“元老”全都站錯了CP。正因為節目組不再將社會階層作為主打,而將性格衝突、年齡、愛好等作為主要的戲劇元素,這一季才會出現那麼多“高能”、“高糖”時刻。

這不但對綜藝,對影視業、文學和其他內容領域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社會的其他地方,各種匱乏依然存在,而所導致文化上的錯落有致和非常複雜的共時特性,會是未來巨大的看點。

第三,就是那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整體上,我們會發現有兩種趨勢,一是生活越來越從屬於工作,二是工作越來越從屬於生活。

比如我們都會受到加班、工作壓力大的影響,並且我們越來越習慣於把工作中的習慣帶到生活中來。另一方面,生活的需要也越來越影響工作,比如我們會因為戀愛、結婚、生子的原因考慮去哪裡買房,也會為了賺更多的錢考慮換工作,而不是為了興趣。

總體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進入了一個相互纏繞的毛線球的狀態,那麼工作和生活到底應該圍繞什麼展開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我想提出一個思路,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上,我們需要更多的機會來打破各自的壁壘。比如這一季節目中,吳翔威所說的,如果按照工作的性質來說,他和楊凱雯幾乎不可能有交集。趙琦君也說道,本來他是抱著一個體驗生活的心態來到節目的,沒想到會在這裡找到心動的對象。

江南在《上海堡壘》原著中引用了一個理論,說世界上適合你的對象大概有兩萬人,問題是,怎麼樣讓自己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去碰見這兩萬分之一?

這是個奇妙的問題,即便在人類已經高度社會化、工業化的今天,人們對於愛情的想象似乎還是停留在原始的、田園牧歌式的狀態。雖然線上交友這種“大數據戀愛”模式,已經提供了我們很多的新的解決方案,但那似乎仍然不是人們嚮往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

但是,取而代之的將是什麼呢?這要在新的一代成長起來的時候才能確定: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於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於男子,或者由於擔心經濟後果而拒絕委身於她所愛的男子。這樣的人們一經出現,對於今日人們認為他們應該做的一切,他們都將不去理會,他們自己將做出他們自己的實踐,並且造成他們的據此來衡量的關於各人實踐的社會輿論——如此而已。

從年齡階段上來說,如今的95後已經大部分步入戀愛結婚階段了,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也必然導致婚姻家庭層面的變化,由此所引發的我們對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面更新正蓄勢待發。

《心動的信號2》:怎樣找到你的二萬分之一?

在這個節點上,《心動的信號2》正嘗試著拓展生活和工作的邊界,使原本沒有交集的人走到一起,並且在工作和生活之間闢出了“第三類空間”。它是未來的試驗場,它所迸發的激情和想象,正如人類踏入一切未知領域時的狀態一樣,激動人心而又不可捉摸,這也是時代送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