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宏大,格調講究,佈局嚴謹,工藝精湛,寧夏青銅峽任橋董府

任橋董府,位於寧夏青銅峽市峽口鎮任橋村,是清光緒年間的光祿大夫(正一品)、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宅第,故稱"宮保府"。府形為堡寨,坐西向東,規模宏大,格調講究,佈局嚴謹,工藝精湛,是較具代表性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築群,也是寧夏現存最大的堡寨,2006年5月25日,董府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規模宏大,格調講究,佈局嚴謹,工藝精湛,寧夏青銅峽任橋董府

此府動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用銀數十萬兩,用工二三百萬個,耗糧五百萬斤。其內寨、外寨共佔地3000畝。建築材料精心選用,彙集川、陝等地的能工巧匠進行建造,為我國傳統磚木斗拱結構,運用彩、繪、雕、刻、塑等手法,又以匾、題、畫點綴裝飾。

規模宏大,格調講究,佈局嚴謹,工藝精湛,寧夏青銅峽任橋董府

外寨牆早已被毀。內寨牆東西長122米,南北寬112米,牆基寬12米,頂寬4.5米,高8.5米,外加女牆高2米,厚0.5米,牆上四周均有槍眼和瞭望孔。牆頂四角有角臺,並建有更房。大門頂端有3間“懸山式”立木磚砌門樓,大門建在偏北牆30米處,門洞條石為基,磚拱弧頂為牆。木質大門,包鉗鐵板。寨牆內南北角各有磚階可登。

規模宏大,格調講究,佈局嚴謹,工藝精湛,寧夏青銅峽任橋董府

內寨為“三宮六院”式佈局(即南前、南後;中前、中後;北前、北後六院)連成一體。宅院正門,偏建於北院和中院之間,有磚刻對聯:“銘懷四字,誓鑑二心”。門楣上懸御賜“宮保府”金匾。傍有側門。以中後院為軸,向南、北展開,中後院是兩層完整的立木框架樓房,木製樓梯,扶欄上下。主體建築東西長72米,南北寬58米,佔地150畝,共148間出插房屋。全部屋脊,均系硬山式,脊簷反翹,設置六獸,裝點部分琉璃瓦。建築雕樑畫棟,彩繪新穎。除正門外,另有旁門、屏風、照壁、影壁等,書畫題刻、裝襯雅緻。主房有祖先堂、客廳、臥室、書房、學房院等。倚寨牆內,另建通排土木房屋,供僕伕雜役住用,還有糧食、碾坊、磨坊、廚房等。府周圍有朱府、姚府、賈府、李府、周府、杜府等近十座堡寨,如眾星捧月,均系董福祥部下住地,因名董營村。

規模宏大,格調講究,佈局嚴謹,工藝精湛,寧夏青銅峽任橋董府

董福祥(1839-1908年)、漢族、固原人。在19世紀60年代因不堪忍受清朝廷腐敗統治和壓迫而倡集團練起事反清。後兵敗投降湘軍劉松山。1875年,追隨左宗棠參加了收復新疆的戰役,屢立戰功,戰後率部戍守西陲十數載。先後任阿克蘇總兵、喀什噶爾提督、甘肅提督等職。授尚書銜,加封“太子少保”。義和團運動時期,奉調入京,充武衛後軍統領,受慈禧太后寵愛。1900年八圍聯軍攻打北京,董福祥率甘軍抗擊八國聯軍,殺死日本外交官和德國公使,圍攻外國使館,血戰正陽門。北京淪陷後,董福祥保駕西太后、光緒皇帝出逃西安,又被封“隨扈大臣”,節制滿漢兵權。“辛丑條約”時洋人堅持殺董福祥,西太后力保免死罪,留太子少保銜,革職還鄉。董福祥隨帶著清朝廷賜銀四千兩及親丁三千人,回到金積堡,買下鄉紳郭舉人的一片湖塘。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了建蓋“宮保府”的龐大工程,歷時三年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