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公平圩,依稀繁华的记忆

耒阳话是最具古韵风味的。譬如赶集,耒阳人喊赶闹子;逢集,耒阳人说成当圩。一个赶闹子一个当圩,把乡村集贸盛况极好地勾勒出来。

赶闹子,一个闹字,就包含了热闹、闹市等方方面面,从字面就能揣摩出集市圩场的繁华。当圩,和北方话的逢集相比,更加比喻恰当,当值当班,今天仍很盛行该词,却未见逢值逢班之说,这证明耒阳话跨越时空,古为今用,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实用。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圩场,是耒阳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商贾云集之地,大抵十里八乡,都会有一个集中建立的交易区,俗称圩上。圩场不仅是交通枢纽之处,更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一般建在河边、商道驿站边。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就建在衡郴官道旁的耒阳最南端地域。这里南接永兴,西连桂阳、常宁,辐射整个湘南地区。

耒阳人性格执着霸蛮,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圩场,是要靠实力的,这个实力其实就是要震得住,不担心骚扰等外界因素。试想一下,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云集到这里做生意,形形色色的角色都有,如果震不住阵脚,圩场既会乱也难持久。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其实,在武方面,耒阳人是不惧怕任何人的。武,说白一点就是打架子,遇上捣蛋的人,必须要靠拳头说话,这是古时生存的基本概念。耒阳南乡素来重习武,加之又有曾、刘、李等几大姓氏,在武方面,是逞强有余的。但单靠武是万万不行的,中国古人除了武,还讲究文,武只能打天下,文才能治天下。经营一个圩场,大抵也如此。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我极为佩服古代耒阳人的聪明才智,为了将南乡这个集贸市场兴盛起来,当时的官方和民间乡绅,决定为圩场起一个文雅且实在、又能震得住人的的名字。

于是,全县读书人闻风而动,纷纷来为圩场起名。最后,清水铺一个姓“欧阳”的教书先生拔得头筹,为圩场起名“公平圩”。据说这个教书先生是大文豪欧阳修的嫡侄孙,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公平圩这三个字的确闪烁星空,光耀历史,为南乡这个圩场添光加彩。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公平,寓意深远,单凭公平这二字,就和气生财,令人信服。据说公平圩这个名字一起,当时湘南地区文人儒者一致夸赞,说耒阳人太聪明智慧了。

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公平圩原来入口处还有一幅对联,是当时的耒阳知县写的,联云:公平贸易达三江,自由往来通四海,也颇有气势。

公平圩兴建于宋朝中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宋朝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中国商业最繁荣的一个朝代,这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领略得到。而公平圩的繁华,也可从离公平不远的马田板梁得到印证。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至今保留完好的板梁,始建于八百年前,和公平圩建圩历史大体相同。板梁当时出了很多商人,他们依托公平圩做经营点,从巴陵、潭州、衡州等地进购布匹,再将湘南特产转至临安金陵销售。可以说,公平圩是板梁人做生意的支撑点,很多人依托公平圩发了大财。

公平圩被称作湘南第一圩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个圩场从建圩开始,就拥有几百亩面积,虽然现在一直在退缩,但依稀可以看到旧时的轮廓。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每遇当圩日子,来自耒阳、永兴等县的民众,挑箩担担,携老带幼,齐刷刷往这里涌。遇上晴好天气,有几万人,圩场挤得水泄不通,被人形容踏只脚都困难。

旧时交通不方便,除有钱人骑马,一般人都是走路。一些外乡人不远百里甚至几百里路来公平圩赶圩,往往要花上几天,不少人要提前一天在公平圩住伙铺,歇一晚再赶圩。于是公平圩四周的伙铺,也就是客栈,应运而生。最多时有几百间床位,可容纳近千人,真是壮观,远胜今天一个五星级酒店。公平圩伙铺的兴盛,衍生了至今仍令人捧腹的一些民间俚语歇后语。如公平圩伙铺的跳蚤——专咬客人,又如,公平圩伙铺的豆腐——贼嫩,等等。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人多交易就多。据说公平圩场的营生,没有不涉及的,大买大卖,小买小卖样样都有。更有许多圩场没有的买卖,如牛市、猪崽交易、布匹买卖等。其中公平圩的牛市更是远近闻名,辐射广东、坪石、韶关。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牛市就是交易耕牛的地方,当时的耕牛是农业生产的必须品,家家都需要水牛犁田。牛市有专业的相牛大师,类似于古代伯乐相马中的伯乐。他们专门相牛,谁的牛多少岁数,还能犁多少年的田,他们摸一下就可说出,说出来后就估价,然后让买卖双方洽谈价格,洽谈好后就交易,买卖方都要付一定酬金给相牛大师。

相牛大师又似今天的中介人,但古人更讲信誉,一般在牛市交易牛,不会避开相牛大师,只有相牛大师发话后,才会互相买卖。相牛大师不是谁都可以当的,一个圩场只有二至三人,例如公平圩场就常年保持三个相牛大师。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再说猪崽交易。旧时耒阳乡下人,家家户户都要养一到二头猪,用于自家过年呷和卖点钱补贴家用。养猪就要买猪崽,所以就衍生了猪崽市场。公平圩猪崽市场和灶市街猪崽市场,是耒阳二大猪崽交易市场。公平圩每次开圩日,猪崽交易量都达到千只,数量很大。所以以前很多人去公平圩赶闹子,喜欢喊到公平圩捉猪崽去。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历史总在前进,时代总在发展。曾经生意火爆的公平圩,从远古走来,兴衰起起伏伏,印证着一个时代的岁月沧桑。

解放以后,公平圩仍然是响誉四方的集贸市场。每逢农历的四、九,即是公平圩当圩日子。尽管在经济匮乏年代,公平圩上圩的人流量仍在数千人以上,而且牛市猪崽交易非常火爆。这个时候,乡村年青人见面相亲也选择了进圩场,这比旧时的父母之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公平圩最火爆的市场交易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当时的盛况,住在公平圩场的张秋平仍喜形于色。他说,当时每逢圩日,公平圩场人山人海,至少上万人,多时几万人,拥挤不堪,生意异常火爆。当时的圩场,物资丰富,应有尽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但是,随着进城人员的增多,特别是上广东打工人员的增加,农村人口锐减,曾经火热的农村圩场,渐渐开始衰退,不仅人流减少,物资供应量也在减少。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据张秋平介绍,公平圩衰退期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后人流量逐年减少,现在更是出现雨天当圩日空空如也的情况。以前当圩日全天候的盛况人流,变成今天的只有当圩日早晨才人流较多的现状。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发展的脚步总是匆匆的,曾经辉煌的公平圩,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但是,农村圩场,作为历史的产物,作为曾经的商贾云集之地,虽然走向了萧条,但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耒阳公平圩:这个曾经被誉为湘南第一圩的集贸圩场


公平圩,作为曾经湘南第一圩,为耒阳历史进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永恒记忆。如今公平圩虽然热闹繁华早已远去,但给人留下的不是惆怅,而是时代变迁,国家城市化和商业全球化的必然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