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城人物」中國鐵路工業的一面旗幟——記中車齊車公司退休職工孫恆玉

人物小傳: 孫恆玉

1924年4月30日出生於吉林省蛟河市。全國勞動模範,曾兩次出席全國群英會,五次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親切接見,2009年榮獲“共和國鐵路楷模提名獎”,2010年榮獲“齊齊哈爾市最具影響十大勞模”榮譽稱號。

在中車齊車公司工作期間,他先後從事刨床工、班組長、工段長、車間副主任、工藝科副科長、科研所副所長、廠工會副主席等工作,曾先後當選工廠黨委委員、中共黑龍江省委候補委員、齊齊哈爾市人民代表,1984年9月離休。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已經95歲高齡的全國勞動模範孫恆玉作為禮賓人員受邀參加國慶慶祝活動,並以英雄模範代表的身份出現在群眾遊行隊伍“致敬”方陣中,在這樣光榮的時刻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敬意。 “我做得不夠,還差得遠,黨和國家給了我這麼大的榮譽,實在慚愧。” 初見孫恆玉,這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者,有著謙虛儒雅的風範。

1950年,孫恆玉在齊齊哈爾鐵路工廠貨車車間從事刨床作業。當時,小組工藝裝備殘缺不全,卡活兒、卸活兒完全是靠螺絲把、扳子扳、壓板壓。技術革新迫在眉睫,在當時艱苦條件下,在孫恆玉的帶領下,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就使小組的47種部件、160道工序全部實現了胎型作業,平均提高效率3倍多,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和國家經濟建設,工友們欽佩地稱他“胎型大王”。

1954年,他代表工廠參加全國鐵路車輛系統新技術表演,他的軸瓦刨三面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獲得時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的高度評價。1957 年,工廠開始試製P13型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輛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鐵路貨車。

孫恆玉帶領的技術攻關小組在車輛制動、軸瓦加工、枕架加工等方面攻破了諸多難題,通過改良生產線工藝,將軸瓦加工由單件生產改成了風表自動生產線,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為該車型的量產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我國鐵路貨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58年,國內銅料緊缺,已經成為制約工廠生產和出車的一大困難。為了節約黃銅,孫恆玉挑起了將銅瓦掛烏金改為球墨瓦直接掛烏金的重任。為了解決這個生產關鍵,他與工友反覆研究、再三試驗,通過採用細刀花、 認真打砂及高溫加熱等辦法終於取得成功。此項革新不僅可以使每臺車節約34公斤黃銅,還將17道工序減少到4道工序,解決了設備不足、技術複雜、 生產效率低等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他還製造出一臺當時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掛瓦電爐,提高工效4倍。1959 年,小組被鐵道部命名為孫恆玉小組。

工作中,孫恆玉帶領小組成員先後實現大小技術革新1000餘項,其中孫恆玉自己動手設計完成的就達300 餘項。其中,設計製作的車軸瓦設備, 提高勞動效率18倍。1972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帶領“優選法”小分隊來工 廠指導時,對孫恆玉堅持技術革新的做法欽佩不已。時至今日,每每說起曾經在生產 一線的生涯,孫恆玉仍感慨不已。

“眼熬紅,手磨爛,一把骨頭頂著幹”,車間裡你趕我超的生產號子猶在耳旁。“那時幹起活來,不顧命”,孫恆玉簡單的一句話,道出老一輩無產階級工人的錚錚鐵骨。“現在工廠越來越智能化了,從前跟現在相比那是天差地別,希望孫恆玉小組未來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繼續發揚趕超比學的奮鬥精神,為 齊車公司、為社會主義建設再立新功。”孫恆玉的願望簡單而直接。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孫恆玉小組先後榮獲東北鐵路鐵牛小組、全路百面紅旗七個排頭兵之一、鐵道部先進集體、全省百面紅旗標兵組、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團小組、 全國“五一”勞動獎狀,37 次被評為省 、市先進班組,2008年被授予鐵路 “工人先鋒號”班組等榮譽。

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鄒博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