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導語:

毫無疑問,研學是個超級大風口。不過,熱鬧的背後,很多從業者也在疑慮:

對農莊而言,這個風口還能刮多久?

現在投資進去還晚不晚?

研學市場的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這些話題。

(注:本文討論的研學,泛指農莊裡的研學旅行、社會實踐、勞動教育、泛營地教育等內容)

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研學雖好,但解決不了農莊的根本問題

如今,研學幾乎成為農莊的標配。更有不少農莊,乾脆把研學當做自己的“主業”,當做解決農莊淡季客流和一產銷售問題的全部、甚至唯一希望。

但實際運營中,雖然研學有政策和市場的雙驅動,甚至部分城市的社會實踐是政府買單,但研學仍非包治百病的大力丸。

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1、研學也有明顯的淡旺季。淡季裡學校也極不願意出來,旺季受限於流量峰值,農莊承載量的天花板明顯。

2、為了做好泛研學,很多農莊都投入大量的硬件和人力。投入和收入之間,有一個入園人數的平衡點,一旦流量不達標,園區就是虧損的。

3、政府採購的中小學社會實踐,排除各種或明或暗的成本,落到農莊手裡的利潤相當有限。很多項目只能拿到30元甚至更低。所以現在不少農莊寧可只做幼兒園春秋遊,而不願意做政府採購的中小學社會實踐。

4、研學是個超低頻的市場。一般一個機構來過一兩次之後,如果課程跟不上,他們兩年之內很難再來。這樣客戶關係成本就很高。

5、團客和散客之間很難兼顧。把重心放到研學的團客上,內容打造圍繞著研學來,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失去散客市場。失去散客市場,也意味著農莊會丟掉“鄉村會客廳”的屬性,乃至失去整個未來。

所以,研學雖然很好,但它只是農莊的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一個補充。尤其對於大型農莊而言,把研學當成“主業”,可謂飲鴆止渴。

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農莊是花,研學是果

農莊做不好,研學也做不好

現在很多農莊從一開始,就把研學當成自己的“主業”。甚至內容打造全部按照“研學”的要求來規劃。

於是就出現了我們常見的現象:很多農莊的研學內容大同小異,挖紅薯花生、非洲鼓、磨豆漿、樹葉拼畫、撕名牌遊戲……

在任何領域,同質化一旦出現,緊接著的就是“價格戰”。當農莊都拿著相差無幾的方案找到幼兒園和中小學,校長只好從容地“比比價格”。

那麼問題來了,農莊的研學內容為什麼會同質化?

莊主群體不會創新、不懂教育?其實這只是表象。更核心的原因是,農莊本身沒有特色。

假如農莊有獨特的一產IP,比如A農莊火龍果、B農莊無花果、C農莊甘蔗、D農莊養蜜蜂,然後圍繞著這些一產特色來打造主題課程,那麼研學內容還會同質化嗎?

我們大多數農莊,美其名曰“綜合型”農莊,實際上就是“特色不夠、數量來湊”。生怕一旦做了某個主題,就把自己的客源侷限了,其他不喜歡這個主題的遊客就會望而卻步。

實際上,消費細分已經成為大趨勢,專注某個細分領域,的確會“拒絕”另外的遊客。但是如果“大而全”,什麼都想做,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透”,最後哪個群體也都不會來。

所以,研學的同質化,其實是農莊同質化的一個縮影。換言之,想要把研學做出特色,首先是把農莊做出特色。

研學是果,農莊才是花,沒有好的花,就結不出好的果子。切不可本末倒置。

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這兩類農莊,將是研學的最大贏家

很多人關心,研學有沒有未來?現在大規模投資,會不會太晚?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研學之於中國教育而言,是個劃時代的工程。所以這個行業不存在風口,因為這個風會一直刮下去。就像互聯網興起一樣,它不是一陣風,而是融入了整個社會生活之中。

實際上,作為從業者,我們更多應該關注的,是在這個方興未艾的領域,究竟誰才能笑到最後?

從教育的本質,以及國外的趨勢看,我們認為有兩類項目將成為贏家:

一種是有獨特IP的項目。具體到農莊,就是一產特色鮮明的項目。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一產特色鮮明的項目,延伸出來的研學內容才能具有不可複製的特色。在未來競爭血腥的研學市場,特色鮮明的差異化,才是生存的唯一籌碼。

對於農莊而言,自然生態和勞動教育才是角逐研學市場的最大“本錢”。而一產場景,就是自然生態和勞動教育最好的課堂。至於如何上課,只是技術環節而已。

其次,隨著競爭加劇,非特色研學市場的利潤會越來越薄。對一般農莊而言,研學很可能徹底成為引流工具,盈利核心要靠研學流量帶來的一產轉化。

更甚至,會有越來越多的農莊,會主動把研學的費用壓縮到成本線,然後靠一產轉化來盈利。所以,未來沒有特色一產可轉化的項目,就會面臨降維打擊。

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另一種成為贏家的類型,將會是“類自然學校”的項目。

這一類農莊,雖然一產上優勢不明顯,但憑藉對自然教育體系的深入鑽研,不斷優化迭代課程體系,能夠最大化利用和放大自然場景的價值,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身心健康成長的戶外課堂。

比如南陽歸零文化村,雖然面積不足80畝,一產特色也不夠,但幼兒園老師出身的王智慧老師,很好滴把西方教育模式與東方農耕文化相融合,打造了“慧耕”主題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受到家長、學校、同行的一致好評。

所以總結來看,未來不管是一產主題鮮明的農莊,還是將自然教育做深入的“類自然學校”農莊,都大概率會成為研學這個風口的最後贏家。

相反,現在多數為了“研學市場”而做研學,既沒有特色的一產主題能夠延伸,又沒有課程開發能力和師資的農莊,只要風口稍微降速,就會立刻感受到冬天的哆嗦。

還必須要指出的是,如果沒有一產特色,自己又不具備研發能力,想通過購買課程把研學做好,同樣不現實。就像一個國家,不可能靠購買武器成為軍事超級強國。

對農莊而言,研學旅行的“風口”還能刮多久?

當然,研學發展的模式,會根據地域的差異而節奏不同。對縣域市場而言,遊樂設施依然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但對於一二線城市,自然時尚的戶外空間,就顯得更為重要。

但總歸而言,任何市場的成熟,都會讓資源向頭部聚集。短暫的紅利期過後,整個市場一定會向“特色化”和“專業化”演進,相當部分被淘汰出局是必然結果。

所以想要成為研學的贏家,要麼你把一產做足特色,要麼你有自然教育的專業優勢。否則,你跟教育局長關係再好都沒用,他們也在自己建基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