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最近在優酷視頻上線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六集已全部播完,拍攝者們去到了

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等國家探訪當地孩子們的學習模式,記錄他們本國獨特的學習理念。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在第二期節目中,節目組去到了芬蘭

在芬蘭,這裡生活的孩子們是世界公認的成績好、創意強,而且快快樂樂無壓力。

為什麼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這是節目組此次旅途想要探尋的目標。

在節目開始之初,芬蘭的拉妮老師就說,她將要教授孩子們一門關於“時間、年齡和我”主題的課程,她告訴攝製組,作為老師她有權利決定授課的內容以及方式。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芬蘭的老師入行的門檻很高,老師們除了要經過重重考試還要通過心理測試,由專業的心理醫生來判定,你個人是否喜歡孩子、關心教育,即是否有成為合格的教師潛質。

但是隻要成為老師後,便會得到極大的自由和信任,老師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教授學生,而且並不會有督察員去檢查他們的工作和上課質量,這在中國是很難想象的。

如果被問到說芬蘭哪所學校是最好的,受訪者回答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這得益於芬蘭教育資源的平均和充分發展,而且在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競爭”是很少的,講求的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均衡發展,學習上相對弱一點的孩子反而得到更多的重視。

芬蘭人口比較少,所以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政府都花費了心思,片中移民去芬蘭生活的中國媽媽竹幼婷說,在香港或者是內地,因為人多擁擠,每次帶寶寶出門總覺得打擾到別人,心裡很對不起,但是在芬蘭不一樣,這裡的媽媽們都是boss。

該紀錄片的執導者周軼君在回國後的一次討論中說,在芬蘭這集的拍攝中,孩子們去到大自然中接觸植物,在自然中學習,並且不需要去死記每種植物的名字,而是根據自己接觸到的感受來命名,這讓她記憶很深刻。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她認為現在的中國孩子們的成長都太緊繃了,所有人都在朝前拼趕,卻忘了有時間抬頭去看看天空去接觸接觸自然……

在這個視頻的下面,有人評論說,應試教育害人扼殺了多少孩子的童年,扼殺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應該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

但也有反駁說,在中國現在的國情和制度下,反對應試教育不就相當於剝奪了許多貧困孩子唯一公平競爭的機會,站在高處,卻問何不食肉糜?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確實,現在社會上關於教育改革的聲音一直很多,現行的應試教育也的確存在許多弊端,但是馬克思都說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貧富差距還比較大的今天,真正能做到素質教育大部分還是在城市收入top20%的家庭中。

在芬蘭,人少資源多,社會福利好,是支撐他們進行教育改革的基礎,但是在中國人多資源少,教育的現實是,家裡有錢享受著更多教育資源的孩子們不僅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而且他們有時還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們更努力。

《他鄉的童年》:高等教育是奔向理想化,還是何不食肉糜?

從這種現實意義來看,一般家庭的孩子們不得不更加努力才行。

雖然現實是現實,但我也並不認同“何不食肉糜”一說,真正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人格和才能的雙健全。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尋訪各國教育現狀瞭解他們的教育理念,相當於給國內,特別是國內的父母們打開了一個窗口,發達國家的教育有其優點,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也有其優點,對照其他國家的教育優缺點來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才應是這個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