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相聲大師侯寶林當年總愛說這麼句話,叫“像不像,三分樣”。這話放在演員使學唱類柳活時,的確是有道理的。學唱不一定非要句句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每句都像觀眾還不如去聽原版,幹嘛要聽你一個說相聲的學唱呢?唱是給包袱起輔助作用的, 因此只需要點到即可。而相聲表演中另外一種學,則是非像不可,假如只學到“三分”不如不演。這種表演形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倒口。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倒口簡答來說就是演員配合段子內容仿學各地方言。為什麼唯獨學方言要非像不可呢?比如演員使傳統活《學四省》,假如學的不像,臺下有當地的觀眾,這包袱必然就響不了。似是而非的表演只能讓觀眾嗤之以鼻。早年間的相聲藝人學倒口,往往要頻繁跟當地人用方言交流,多聽多說,讓當地人都聽不出毛病才敢上臺演。比如班德貴當年為了學山東話,經常跑去山東人開的飯莊吃飯,點上個便宜的菜,邊吃邊跟跑堂的山東小夥計聊天。經年累月的學習,讓他的山東話越發醇熟地道。再上臺使倒口自然是手到擒來,該響的包袱一個都跑不了。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相聲演員能把一種方言學到以假亂真並不為奇,畢竟在舊社會吃開口飯的藝人,沒有絕技傍身也只能勉強餬口度日。相聲界總歸是高人林立,能人輩出的。今天要聊的“小迷糊”王世臣先生在使倒口活上著實下過一番功夫。說怹是相聲界的“倒口王”也不為過。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王世臣也是北京寶字輩相聲藝人中為數不多的娃娃腿。怹的表演素來以帥著稱,瀟灑大方風度翩翩。而舞臺形象的“帥”並沒成為怹使倒口、怯口活的阻礙。恰恰王世臣的倒口頗具代表性。上世紀40年代初,王世臣與郭寶珊遠走關外賣藝,為了學“東北口”他便經常向當地人請教,到街頭巷尾傾聽當地人聊天。在聽的過程中自己慢慢總結東北人的發音吐字特點。雖然當時沒能學以致用,但終歸藝多不壓身。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有一次在北京東四,王世臣買了一束鮮花在街上走著,迎面走過來一位婦女問他:“花在哪旮瘩買的?”他一話聽是東北人馬上用標準的瀋陽話回答,且與其以老鄉相認,熱聊了起來,聊了半天那位婦女也沒有聽出他是北京人。在確定自己把東北話學到家後,王世臣才嘗試把東北話以倒口的形式融入到相聲表演中。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小迷糊”的語言天賦並不僅限於仿學東北話,像河北、山東、天津等華北一帶方言模仿的也是惟妙惟肖。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王世臣當年錄製的這版《釣魚》。眾所周知,這塊活是讓高英培使響的。但王世臣先生這版從表演技巧到尺寸火候絕不亞於高先生。 尤其是這個作品中作為北京演員要倒天津口,大段臺詞得讓天津觀眾聽完覺得口音正並不簡單。王世臣在表演《釣魚》時尤為注重對於天津方言邏輯重音、語氣詞、齒音字以及音調聲量的控制。不管觀眾在現場看還是聽錄音,絕想不到臺上這個小老頭其實是一口京片子的北京人。這就是老一輩相聲藝人作藝的嚴謹之處。

侯寶林都做不到的,他竟然做到了!王世臣堪稱相聲界的“倒口王”

  “藝不厭精”是每個相聲演員都明白的道理,但能做到這點的卻鳳毛麟角。在藝術追求上,對於“像不像,三分樣”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也像是一道分水嶺,將相聲演員分成了兩類,一類是一般演員,而另一類稱之為藝術家。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