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老大清華大學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 

老二北京大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
老三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從本科讀到博士。

他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美國的全獎出國留學的。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對清華教授的家庭教育故事。

黃克智,著名固體力學家。他和妻子陳佩英育有三個孩子。黃因為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家裡基本由夫人主事,孩子的教育自然也落在她的身上。

三個孩子學習成績都十分優秀。老大清華大學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老二北京大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老三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從本科讀到博士。

他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美國的全獎出國留學的。對此,黃先生以一個科學家的態度客觀地說:“孩子們取得的成就主要是老伴的功勞,如果按百分比計算,我只能佔20%,老伴要佔80%。”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上陳佩英有自己的一套,她總結主要有以下四點:

從小不寵慣孩子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確實如此。尤其是母親,孩子從小在母親的懷抱中長大,和母親有著天然的感情。

由無知到認知世界,這個過程是逐漸的,如果不注意引導和教育,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走偏,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就難以糾正了。

因此陳佩英非常注重幼時對他們的是非美醜的分辨和教導,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及時堅決糾正,絕不為了博得孩子一時的高興而遷就。

幼時打好了基礎,大了就順心。有很多人羨慕他們,說他們的孩子不僅書讀得好,而且還團結、友善又孝順。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1990年6月,子女獲博士學位時與母親陳佩英合影。女兒黃瓊獲 MIT 博士,兒子黃永剛獲哈佛大學博士。

身教勝於言傳

陳佩英在孩子的教育上從來不是說一套做一套,而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

平時兩個大人時間都抓得非常緊。每天下班回家,除了做飯和基本家務勞動外,沒有時間娛樂,吃過晚飯以後又立即投入工作。

孩子們都看在眼裡,回家自覺地先把每天的功課複習和預習完成。他們在上小學時就知道,如果晚上有球賽,必須提前把功課做完,才能看電視。

作為父母,他們從來都不需要逼迫孩子做功課,鼓勵孩子們自覺追求上進。

反觀有些家長,好像也很關心孩子的學習,嘴裡不停叫著孩子們要念書,要做功課,而自己卻在電視機前不肯下來,這樣的父母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們面前也不可能有威信。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兒子學英語,父親陪聽整四年

小兒子黃永強在小學四年級就開始跟著電視廣播學英語。原本黃克智是可以教他的,但黃髮音不夠標準,怕影響孩子將來的英語不夠純正,因此決定讓他跟著電視學習。

而在這學習過程中,黃作為父親每天下午陪著孩子聽廣播,這一陪就是整整四年。每天早晨上學前只要還有5分鐘的多餘時間,就必須背誦幾個英語單詞。

所以永強的英語特別好。高中時第一次參加托福考試,在北大考場,與諸多研究生同考,他居然名列第一,離滿分只差幾分。

因為這個突出的成績,他高中還沒有畢業就被美國的中學選拔走了。17歲的孩子到美國一個沒有中國學生的學校,離開親人的寂寞,離開祖國的陌生生活,他硬是咬著牙挺過來了。

在美國高中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讓美國的老師,同學刮目相看,為中國人爭了光。

高中畢業考大學時,他獲得了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學院三個美國頂級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最後,他選擇了斯坦福。為什麼選擇斯坦福呢?因為姐姐是麻省理工博士,哥哥是哈佛博士,他說我要選一個和他們不一樣的學校試試。

對於他的選擇,黃克智夫婦表示理解與支持。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父親先學再教親自輔導

三個孩子中,老大是女兒,在那動盪的年代,畢業於清華附中。當時教授的子女被歧視,她被分配到清河毛紡廠做擋車工。

擋車工的工作辛苦,每天要在紡織機前來回行走,下班後耳也聾,腿也腫,累得要命。

這些體力上的困難還能克服,最要命的是上夜班,下班回家正值半夜三更,幾個女孩結伴從清河騎車回清華,提心吊膽。作為家長,黃克智夫婦不聽到開門聲是睡不著覺的。

女兒工作一年後,黃克智考慮此非長久之計,提出要她全面複習功課,準備迎接將來可能的高考。

這個想法,在當時盛行“讀書無用”的氛圍中簡直就是白日做夢。但黃克智堅持認為:掌握科學知識永遠是有用的。機會一旦來了就不會等人,只有自己準備好了等待機會。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於是,漫長而又煎熬的複習開始了。黃克智親任輔導老師,幫著孩子一門一門課複習,每天不間斷,平時女兒上白班還好說,一旦輪到上夜班那就成了一種煎熬。

有人說,上夜班就算了嘛,何必在乎這一朝一夕。黃克智夫婦倆卻堅信,只有把學習當成了常態才能養成終身習慣,不能因為客觀原因而有所選擇或放棄。

為了幫助女兒度過這個難關,夫婦倆索性不睡覺等著她回來,夫人做好吃的準備著,女兒一回到家後,吃口東西父女倆就開始唸書。

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孩子只有十七、八歲,白天強負荷勞動,回家來腦袋都快炸了,還要讀書;而大人辛苦到半夜,第二天還要照常上班,誰也不輕鬆。

幾十年過去,夫妻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都還禁不住感嘆:那個時候,夫妻倆只要有一個人意志不堅定就會中斷,堅持就是勝利!

就這樣,一年多的時間裡大部分功課已複習完,就剩化學和電學,因為這兩門課對黃克智而言都是外行。

不久恢復高考的喜訊傳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人來輔導化學和電學,為了參加高考確有把握,黃先生硬是自己先學習一遍再來輔導孩子。就這樣,父女二人搶先了一步,女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

勤奮才能多產,耕耘才有收穫

很多人說黃家孩子有出息主要是遺傳基因好,實際並非如此。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關鍵是勤奮。

爸爸四點起,兒子三點起

黃家老二黃永剛在高考前一年,就不看任何電視節目,自己找了許多經典的數學題來練習。每天晚飯後他要做幾十道課外代數題,由於他的努力,最後輕鬆地以力學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大。

從小養成勤奮努力的習慣,直到現在他功成名就了,時間還是抓得非常緊。這位美國西北大學的冠名教授,2017年被選聘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又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每年要來清華指導工作六七次,從沒有受時差的影響,到了北京就幹活,非常皮實。

去年黃克智九十壽辰時,老伴總結他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每天早上四點起床讀書研究,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黃永剛接下來補充說他比父親還早一小時,每天早上三點就起床……

黃克智的研究生楊衛院士到美國去考察,每次必去探望黃永剛。楊衛有看電影的愛好,黃永剛總是開車把他送到電影院後就自己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等電影結束後再去接他。楊衛說起此事,表示:“我在黃永剛面前感到慚愧!”

共同扶持,才能成就幸福人生

黃氏家庭教育自始至終貫徹一個“情”字,有了情才能有幫助別人犧牲自己的精神,形成“義”。有情有義,就會成就幸福人生。

父親借筆記,哥姐輪流輔導

30年前,北京市要舉辦一次小學生計算機基本知識競賽。小兒子黃永強在清華附小念六年級,很想去,黃克智夫婦也鼓勵兒子去報名。

從報名到比賽只有一個月時間,此前黃永強從未摸過計算機,家裡也沒有計算機,如何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掌握基本規律?只有全家總動員。

母親陳佩英通過熟人找到一臺早年的臺式機,經協調在早6點到7點還沒有上班前可以借給他們上機。

因為時間緊迫,上課內容很多,孩子當場消化不了,父親黃克智負責出面向講課老師借來筆記,幫他複習。

每天清晨6點由姐姐或哥哥輪流去現場輔導操作,母親則負責準時在7點以前把早飯送到現場,全家總動員,辛苦一個月。永強勇奪北京市第一名!

自那以後他對計算機產生濃厚興趣,乃至後來成為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

1996年,永強斯坦福大學本科畢業時,黃克智夫婦倆去參加了他的畢業典禮。

大會突然宣佈黃永強獲得全工學院第一名的好成績,並當場由美國福特公司頒發5000美金獎金。

聽到這個消息,夫妻倆很激動,開心地看著兒子。沒想到永強接過支票後立刻轉身遞給了母親,說道:感謝媽媽!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1988年,全家在美國合影。

每年年初,兩個兒子都要把全家人的生日標在日曆上,到時候誰也不會忘記互相祝賀。

陳佩英性格開朗,待人真誠、熱情。生活中崇尚平等,但到關鍵時刻有家長權威。平時家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孩子甚至可以跟大人開點沒大沒小的玩笑,但遇到重大、決策性問題,孩子必須首先聽大人的意見。至今如此。

現在陳佩英堅持每天清晨起來和孩子聊聊天。黃氏一家三代雖然分佈在天南海北,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仍然能做到對彼此的活動了如指掌。

這就是黃克智的家庭,一個和諧、團結、充滿友愛的大家庭。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互聯網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