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和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是同一個級別的嗎?

江聰德


楊振寧不應該與愛因斯坦捆綁在一起,楊振寧是有真才實學的,愛因斯坦不懂物理,濫竽充數,投機取巧,是全世界2.5個相信相對論的科學家中的半個。

相對論誕生的原因是愛因斯坦小時候接受的是宗教教育,自學了幾何和微積分,可能還學習了一些醫學理論,沒有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導致愛因斯坦不懂機械波的理論知識,不懂波的傳播的特性。愛因斯坦對牛頓力學的運用範圍不清楚,用牛頓力學去解釋波傳播的現象,是解釋不通的。

愛因斯坦在用牛頓力學解釋不通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的情況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物理知識缺陷,反而提出光速不變原理來解釋波在相同狀態的介質中傳播速度恆定不變。這個一種不學無術的表現,物以類聚,相對論受到了缺乏物理知識人士的大量追捧。雖然全世界的科學家只有2.5人支持相對論,但是大多數科學家任由相對論自生自滅,忽略了三人成虎效應,結果群魔亂舞,投機者登上了科學的舞臺,相對論再現了中世紀女巫審判的悲劇,迷信捲土重來,科學發展進程跌入低迷時期。

愛因斯坦先假定光以靜止“以太”為傳播介質,再通過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來證明靜止“以太”是不存在的,得出光沒有傳播介質。用愛因斯坦的思維方式,先假定澳洲袋鼠是以兔子為食物的,再用以前澳洲沒有兔子,能得出澳洲袋鼠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鼠嗎?相對論只是一個精神病的理論,世人為了名譽裝瘋賣傻的皇帝新衣騙局而已!

在邁克斯韋方程組中,電磁波以電介質為傳播介質,而電介質在宇宙中廣泛存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在地球大氣進行的,光以電離空氣為傳播介質,實驗結果跟“以太”存不存在,沒有聯繫。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證明了光在相同狀態的電離空氣中,傳播速度不變,符合機械波的傳播規律,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證明相對論是謬論。

宇宙黑洞的存在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是錯誤的,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與黑洞理論自相矛盾。根據霍金的黑洞理論,黑洞內部會產生霍金輻射,釋放電磁波。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黑洞釋放的電磁波相對於地球的傳播速度還是光速,光速具有尺縮空間的能量。黑洞周圍的那層扭曲空間,被光速尺縮了電磁波就可以輕易的通過。在道德經中黑洞內部是空虛的,內部物質稀少,整個黑洞內的物質集中起來,都不夠一個人吃飽一頓,黑洞內部接近絕對真空,缺乏傳播介質光在黑洞中不能傳播。

引力波的發現直接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是錯誤的,證明相對論是錯誤。根據光速不變原理,電磁波的傳播傳播相對於任何參照系,傳播速度還是光速。而事實上電磁波相對於引力波的傳播速度不是光速,而是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慢於引力波的傳播速度,黑洞合併時發出的引力波比電磁波更早達到地球。


太上邪神


看了評論,大多數人根本不瞭解楊振寧的學術成果,什麼都不懂藉此機會在噴楊振寧。

首先說楊振寧確實不能和愛因斯坦比肩,目前來說在物理學屆牛頓和愛因斯坦獨一檔。但是楊振寧應該也是前五的存在。

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並在次年獲得諾貝爾獎,再此之後李政道在學術上幾乎再無建樹,而楊振寧則不然。楊振寧在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他還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提出了楊-巴克斯特方程等等。他的研究成果還有許多,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同,甚至被國外學術界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當今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卻被一群狗屁都不是的噴子死噴,悲哀啊。

很多人噴他不外乎娶了年輕的老婆,但是那是人家的愛情,你情我願。關你們毛事?羨慕嫉妒恨?或者說當初國家需要但放棄中國國籍,現在回國養老。首先做原子彈那是應用核物理,而楊振寧是做理論研究的。一個應用一個理論,不是一回事。當時國內並不能給楊振寧提供一個好的研究環境,出國也情有可原。還有人說楊振寧為美國辦了大半輩子的事,我想說這麼說的都是傻子。楊振寧做物理理論研究,其所有的的研究成果都公諸於世,不存在為美國做事一說,反倒可以說美國幫中國培養了一個世界名著物理學家。

最後再說貢獻,至少百分之九十幾的人沒有楊振寧對祖國的貢獻大。楊振寧在中美關係回暖後,第一個回國,為中美牽線搭橋,在促進中美建交等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還個人出資籌資重建清華物理系,推進了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建立學術研究中心。2017年他回到中國籍,回到北京,現在仍然坐鎮清華物理系。他回國即便什麼都不做他能帶回來的人脈資源,包括他回國可能還會讓更多的華人回國,都能給國家帶來不少幫助。

就這樣一位世界名著物理學家,因為無良媒體的推波助瀾,一群煞筆噴子的人云亦云被罵得體無完膚。說真的他老人家九十好幾的人,你們在怎麼說人家估計都不知道,也懶得搭理你們。



螺螄2658


李政道比楊振寧小四歲,但是卻是宇稱不守恆定律論文的第一作者;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也是美國獲得諾貝爾獎最年輕的科學家,31歲就獲獎了。其次,雖然李政道比楊振寧小四歲,卻比他早四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也就是1961年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而楊振寧是1965年才當選的。這些說明李政道的學術貢獻更早獲得美國學術界廣泛認可。

李政道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李政道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李政道1984年升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最高等級教授,相當於大學首席大教授,地位崇高,而楊振寧一直是不怎麼有名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普通教授,還不受重視。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常春藤名校,在常春藤名校中僅次於哈佛、耶魯,在全球能排到前六名。楊振寧的學校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全球第380名,根據US News排名在美國排到100名左右。在美國社會地位上李政道遠高於楊振寧。

李政道披露是他首先寫了宇稱不守恆論文的,在二人合作之前就寫好了,楊振寧因此不高興,因為這個披露讓他好像變成了傍學術大款的,只管簽名的。但是李政道確實有論文原稿作證。兩人因此反目,不再合作。

在對中國的貢獻上,李政道也是貢獻更大,李政道提議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並且最後成功建成,填補了我國空白。而楊振寧一直反對中國建設任何對撞機。

李政道比楊振寧還要紅色很多,因為鄧小平都親自會見了李政道十幾次。

李政道提議用美國的資金贊助留學生去美國留學,最後大多數留學生都學成回國了。李政道是北京現代物理研究所主任,也是上海李政道研究所所長,還是北大、浙大特聘教授,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物理人才。

李政道為中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貢獻,在他盛年時代,倡議建設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成立了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以及各個大學的現代物理研究所。

國內有人把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方程組吹到天上了,認為貢獻可以和牛頓、愛因斯坦並列,但是實際上這個方程組已經被證明無解,錯誤的,也就毫無價值。為什麼楊-米爾斯方程無解呢?因為該方程推導出傳遞強作用力的粒子沒有質量,與事實不符合,這個理論就是被事實證明是錯誤的!!!

在那個“物理盛宴”時代,所有人都在瘋狂跟隨愛因斯坦想解決統一問題,楊振寧也不過其中之一而已,大家都提出N個嘗試理論,然後最終由別人(格拉肖、溫伯格等)解決了。一旦格拉肖等解決了,其他N個嘗試理論就被證偽了,因為同一個現象只有一個真相。楊振寧既不是首倡者,又不是最終解決者,無非是浩浩大軍中的一員,而且還是失敗的一員,錯誤的理論!

側面證明那個理論毫無價值的,還有合夥人米爾斯,因為米爾斯提出那個理論後,只找到了到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擔任助理教授的工作,後來也沒任何成就,一輩子默默無聞。這實際也證明了那個理論一文不值,因為一個人一輩子如果能聯合提出一個能和牛頓並列的理論,那必然是名垂青史,赫赫有名。

2007年諾貝爾獎委員會舉行獲獎五十週年慶典,只邀請了李政道,卻沒邀請楊振寧,這也證明了在諾貝爾獎委員會心目中,楊振寧可有可無。

根據一個國外網站的排名,它是對現在在世的20位物理學家進行排名,楊振寧排在第19位,而李政道排在第12位。

總的來說,李政道成名更早,研究成果更多很多,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更高。而楊振寧從事社會活動更多,並且由於82歲娶了28歲老婆而大大出名


imex


說實話。楊振寧老師真的很厲害。

我們知道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用一套物理學理論來統一所知的物理現象。愛因斯坦用狹義相對論把經典力學和光電磁力統一,但是引力沒有統一進去,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統一進來。但是兩者仍然是分開的,於是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致力於統一電磁力和引力,但他沒能做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強力與弱力也出現了,這使得統一物理現象的一套理論更加困難。

在這種複雜紛亂的情況下,楊振寧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他通過一個非常巧妙的模型,完美的統一了電磁力、強力、弱力!,“楊-米爾斯理論”一口氣就統一了三個,你說牛不牛?事實上,“楊-米爾斯理論”自問世以來,幾乎主導了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7個諾貝爾獎都是頒發給找到了“楊-米爾斯理論”中預測的粒子的科學家,甚至有人驚呼:“不是諾貝爾獎帶給楊振寧榮耀,而是諾貝爾獎因楊振寧而閃光。”

所以我覺得楊振寧老師的楊-米爾斯理論成就是相當偉大的,他的這項成就完全可以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而事實上楊振寧擁有著13項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每一項都具有“諾貝爾獎級別的潛力”,如下圖所示。

但是愛因斯坦是一個世紀偉人,他的大多數成就都是大神級的。愛因斯坦的成就在目前仍然無人可以超越。


超弦


今天不科普為楊老先生正名!


一提到楊振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娶嬌妻,不愛國?拜託,沒達到那個高度就別討論別人的私生活!畢竟那些網上的噴子也就只會看到這些輿論八卦。

為什麼不回國?

網上很多人說楊振寧老年回國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我就想問,你怎麼知道的?難道是難道你是在燒炭的?還是在繡花的?很多人拿錢老先生跟楊老先生對比,有可比性?兩個偉人領域是不一樣的,不過是錢老先生的東西很適合新中國也適用於新中國,而楊振寧老先生的理論研究在國內並沒有可行的大環境!

肩比愛因斯坦第一梯隊物理學家

話不多說,我們用一個故事來理解楊老先生的成就吧!!
一個物理學的故事: 阿基米德開鑿了一個山洞,可以住人。 伽利略覺得山洞太簡陋了,他挖了一個坑,想蓋房子。 牛頓包工頭,帶著開普勒,胡克,笛卡爾等一群小弟打下了地基。 後面幾百年,包括法拉第在內的一群物理學家蓋了一座看起來漂亮而完美的房子。 然後開爾文說房子蓋完了,大家都去住吧,已經完美了,物理學家沒事幹了,就是天怎麼不晴啊,頭上還有兩片烏雲? 結果烏雲的製造者麥克斯韋劈下兩道閃電,房子塌了。麥克斯韋說,蓋尼瑪的房子,眼光能長遠點嗎?「其實烏雲不是麥克斯韋製造的,但是麥克斯韋方程組預言了光速不變,作為物理學的老四,必須給他個霸氣的工作,也就是拆房子」 於是包工頭愛因斯坦出現了,他先帶領洛倫茲等小弟,蓋了一層樓「狹義相對論」,後來他小弟都不用了,自己往上一個人蓋了一整棟樓!這棟樓蓋好了沒裝修,後面的科學家,什麼史瓦西啊,霍金啊,都是在愛因斯坦這棟樓上搞裝修的,霍金大概裝了一面牆。 與愛因斯坦同時代,普朗克,波爾,海森堡等人,哦,還有愛因斯坦,他們蓋了另一棟樓,也就是量子力學,這些人合力蓋的,沒有包工頭,這棟樓現在看起來似乎更牛逼,而楊振寧,在這棟樓裡打了一個電梯井,用標準模型貫通了這棟樓。 這就是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的地位。


這個電梯井就是楊振寧跟他的學生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這個理論到底有多牛呢? 數學界的最高獎菲爾滋獎有六個是靠推楊米爾斯方程拿的。 諾貝爾獎中,更有十幾個跟楊振寧的理論有關係。 等人類統一了所有的力,才有可能真正擁有星辰大海,才有可能利用引力,甚至控制蟲洞、黑洞,才能真正開始宇宙級的征程。 超級材料、反物質引擎、曲率驅動、時空躍遷這些才有可能變成現實。 物理學界已經瞭解了楊振寧的偉大,但也許還要過很多年以後,人們才能更瞭解他,理解他是人類文明的執劍人。


首席太空官


關於“楊振寧和愛因斯坦是不是獲得了同一個級別的科學成就”,答案其實也很直接:不是,但楊振寧是近現代最接近愛因斯坦的科學家。

與愛因斯坦同一級別的科學家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愛因斯坦都做了啥,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在這一年裡,他發表了多篇開創性的論文,其中就包括狹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光電效應,質能等價。

隨後,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等科學理論。愛因斯坦屬於單打獨鬥型的科學家,僅憑一人之力就開創了一套理論。

在人類科學史上,能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科學家其實用一隻手就能說過來,也就兩位。一位是牛頓,他建立了牛頓力學,還在光學和天文學有極大的成就。

另外一位就是麥克斯韋,他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統一了“電”和“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

如果,我們仔細看看這三位科學家,就會發現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僅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創建了一套開創性的理論。因此,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梯隊的科學家。

楊振寧的科學成就

緊接著第一梯隊,就是第二梯隊,在這個梯隊當中,有奠定量子力學的科學家,比如:普朗克,波爾,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等,還有創立統計物理學的玻爾茲曼,為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創建做出巨大貢獻的費米,溫伯格,希格斯等人。

其中,楊振寧就位列第二梯隊,並且他還是第二梯隊非常靠前的那種。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他屬於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可以躋身前二的那種。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楊振寧的科學成就,大概來說他有10多個大的科學成就,而且在諸多領域都有建樹。

其中,楊振寧最大的成就是楊米爾斯理論。其實大多數人的物理學都是停留在牛頓時代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個名詞而已。所以,就更不要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了。所以,我簡單描述一下,科學家發現,在自然界中,存在四大作用。

其中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最終都被統一進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當中,科學家找到了傳遞這些作用的玻色子,同時也找到了構成物質的費米子。其中,楊米爾斯理論就解決了“強相互作用”的機制。

除此之外,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使得他們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宇稱不守恆”其實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弱相互作用”的思路, 溫伯格和格拉肖就是基於“對稱自發破缺”,在楊米爾斯理論的基礎之上,創立了電弱理論,統一了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隨後,科學家將希格斯機制引入了電弱理當中。也就是說,楊振寧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方面也有巨大的貢獻。

到了1972年,弗里茲希和蓋爾曼就以楊米爾斯理論為基礎,創立了量子色動力學。這套理論統一了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構成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所以,楊米爾斯理論是整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骨架理論

當然,楊振寧除了楊米爾斯理論,宇稱不守恆,還有其他傑出的科學成就,比如:楊巴斯特方程,他在凝聚態物理學以及統計物理學也頗有建樹。在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這是因為這些成就,使得他足以躋身第二梯隊的前列。也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所以,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牛頓被認為是物理學史上第一個梯隊的存在,他們都僅憑個人力量就創建了一套理論。

而楊振寧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貢獻,他的最大成就是楊米爾斯理論,這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石理論,而“宇稱不守恆”則引發了弱電統一理論的建立,除了這兩個科學成就,他還有諸如巨大的科學成就。因此,他能夠躋身第二梯隊的前列。

所以,楊振寧並非和愛因斯坦又同樣的學術成就,但在眾多理論物理學家中,楊振寧的科學成就已經很接近愛因斯坦。


鍾銘聊科學


1994年,楊振寧因楊米爾斯規範場論獲得了美國的鮑爾獎,頒獎詞說到楊振寧的貢獻可以與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相提並論,楊米爾斯規範理論是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是楊振寧於1954年提出來的,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使其演變為了今天的標準模型,是現代物理學極為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繼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最為重要的物理學成就,楊米爾斯理論對於物理學的貢獻是超越宇稱不守恆的(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如果把物理學的發展分為幾條主線的話,牛頓的萬有引力、運動定律是一條主幹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條主幹線,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組是一條主線,那麼接下來就是許多物理學家共同貢獻的量子力學是一條主幹線,然後我想就應該是楊米爾斯理論了。

所以我覺得楊振寧先生的科學成就是可以與愛因斯坦相比較的,你們認為呢?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我是科幻船塢,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科學船塢


差不多級別的把。公眾之所以不瞭解,可能是因為,從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中,找不到可供公眾閒聊的談資。反觀相對論,「時間變慢」、「空間收縮」、「黑洞」、「時空彎曲」,哪個不能當作閒聊的談資。

但「是否能讓樓下大爺在下棋時閒聊」絕不是評價科學理論的標準,科學理論的影響力,在於它對後續的研究有多大的影響,在於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描述真實的世界,也在於它本身的數學結構、理論結構是否優美。

所以說,在公眾視角下的影響力、成就,並不是一個物理學問題,而是一個傳播學的問題——什麼樣的科學研究,更容易在外行中傳播。

相對論、薛定諤的貓,顯然都是極易傳播的理論。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是具有極大傳播能力的東西。楊-米爾斯理論的故事則相對沒有那麼引人入勝,他的理論討論的是一個非交換對稱群(又稱非阿貝爾群)的規範場論,並在其上作出進一步的貢獻。但要從中設計出什麼膾炙人口的故事,則相對困難。

很顯然,大眾都更喜歡一些更為膚淺的東西,甚至會用那些東西,去抹殺一個「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何其悲哉!


章彥博


楊振寧和愛因斯坦兩人的科學成就均是諾獎級的。從諾貝爾獎的角度來看,都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推動和貢獻的。但如果真要較真的,楊振寧先生比愛因斯坦相還是差一些。

看看楊振寧先生自己怎麼評價:“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兩個半都是愛因斯坦的。”

有哪三大貢獻?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如何評價貢獻?我們來看國際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量能直接反映目前科學研究的趨勢和熱點。論文發表量越多,表明研究的人越多。因此,我們通過網站“web of science”的核心庫裡分析一下國際上發表的英文SCI論文發表情況。

以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為主題,共檢索到4696篇與其相關的論文,其中物理有2078篇。從1990年引用情況來看,總體呈飛速增長的趨勢,就表明在這方面研究的論文越來越多。


再來看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方面的研究情況。檢索結果發現相關的SCI論文多達45867篇!

在這裡,引用一則故事。愛因斯坦首先意識到普朗克關於量子的發現將要改寫整個物理學。1905年,他提出“光量子”概念解釋光像粒子的行為。20世紀20年代的量子力學革命在愛因斯坦和玻爾之間展開。玻爾與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發展,還發生過著名的論戰。愛因斯坦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反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玻爾則反駁愛因斯坦,“不要告訴上帝怎麼做”。對愛因斯坦的第一個衝擊是1925年維爾納·海森堡提出的矩陣力學徹底廢除牛頓力學中的經典元素。第二個衝擊是1926年馬克斯·玻恩提出量子力學應該被理解為沒有任何因果聯繫的概率。1927年年底,海森堡和玻恩在索爾維會議中宣佈量子力學革命結束。愛因斯坦拒絕接受量子力學的革命成果,是由於他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原理“:即粒子在時空中的位置永遠不能被準確地測量,因為量子不確定性的概率不會產生任何確定的結果。

總之,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貢獻,楊振寧先生對物理學的貢獻,都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均在物理領域做出過偉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是不應該用來做比較的。

我是伊棋,感謝關注和點贊,分享科學裡的專業知識和趣事兒。

伊棋科學漫話


去年霍金去世後,國內媒體不吝溢美之詞對其大肆頌揚,並對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做了一番比對。方舟子先生曾對此做了科學的介紹,按其貢獻做了等級劃分,有興趣者不妨到方舟子頭條查看、參閱。方先生還寫出了《不比誇大楊振寧的成就》(大意)一文,對楊振寧(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楊——米爾斯方程做了介紹,認為後者的意義更具有獲得諾獎的價值。楊振寧有此兩大成就,已足以證明其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故沒必要再無限誇大。我認為方先生的評價理性、公正、科學,供大家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