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交易,再來一點體悟

記得剛開始交易的時候,看到整個大盤就是一個整體,就像看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一樣。慢慢地,逐漸學會了斷句,似乎隱隱約約知道了哪裡是趨勢的起點,哪裡是終點。當時感覺自己就像庖丁解牛一樣,剛開始看到的是一頭整牛,慢慢地看到了牛的各個部位。這就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

關於交易,再來一點體悟

當你能夠把整體走勢分解為一個一個的趨勢的時候就開始賺錢了。但是,賺錢的時候其實學不到什麼東西,最有收穫的時候是賠錢的時候。震盪的行情把人震成腦震盪了,不再分得清哪裡是頭,哪裡是尾。這時候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離場觀望,這才真正明白了“清靜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可惜當時利令智昏,人性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了。總是擔心,剛一離場,真正的行情就會出現,而且確實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於是負隅頑抗,結果可想而知。記得當年一起玩過的朋友曾說過,做交易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的,盈利的時候,害怕獲利回吐,賠錢的時候,害怕損失擴大。其實,這都是人性在作怪,賺錢的時候不願離場,這就是貪;賠錢的時候不敢進場,這就是怕。所以,人性天生不適合交易。當然,何時離場,何時進場需要很高的技巧。

在這個階段,最好的忠告就是“不要做自己看不懂的行情”,“寧可錯過,不可錯誤”。因為,如果你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貪慾,在情況不明的時候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表明你還有反擊的機會;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衝動,讓貪慾戰勝了恐懼,遲早有一天會萬劫不復。很多投資者就是因為過不了這一關,最終淡出這個市場。

痛定思痛,依然很痛。於是在技術層面和心理層面開始反思。技術層面而言,這時候感覺波段操作法就像是盲人摸象,也許你可以把一個部分搞清楚,但是對於這一部分在總體中所佔的比重,以及其與其他部分之間的聯繫沒有宏觀概念。這種感覺在交易中的體現就是,當震盪趨勢出現的時候,對於震盪的規模和持續時間心裡沒底,所以就會出現當大規模震盪來臨的時候,依然以為是小規模戰役,並因此不能夠儘早抽身而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重新回到宏觀層面,經歷一個從局部迴歸整體的過程。如果說前期從整體到部分是演繹推理,這時候就需要從部分到整體進行歸納推理。縱觀整個市場,看似紛繁雜蕪,混亂無序。那是因為沒有規矩,所以不成方圓。這就好像隨機挑取一群人,高矮胖瘦各有不同,但是如果我們根據不同的標準將其分類,則可以加以區分。此所謂“山高人為峰”,遊戲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但是遊戲規則必須由人來確定。

總之,交易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苦其心志”的過程,自我體會:交易就是一個吃了吐,吐了吃的過程,直到不再覺得噁心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