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心房颤动吗?为何房颤患者需要一直服用抗凝药物?

您了解心房颤动吗?为何房颤患者需要一直服用抗凝药物?

一位老年男性病人,退休后养花种草,锻炼养生,平时自觉身体挺好。今年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一做心电图, 发现老人心律为房颤心律,自己身体一直不错,怎么会出现了房颤呢?老人遵医嘱到医院进行了超声心动图,X线及甲状腺功能的一系列的检查,发现他的房颤不是在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加之医生告诉他慢性房颤只是心房的颤动引起心律失常。只要病人没有发作的症状,日常生活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是可以不要积极除颤转复心律的。但有一点,房颤的病人要服抗凝药物积极预防血栓的发生。一旦发现血栓的出现,要立即到医院治疗。老人这才放下心来,一边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一边继续享受清闲快乐的晚年生活了,也一边更多地关注起心房颤动及期治疗方法。

另一位89岁老人则没有这么幸运,2018年11月中午吃饭时突然倒地失去意识。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大面积突发脑梗,经及时救治目前体征稳定,但仍处于无语无法进食的全瘫痪状态。发病原因:有几十年冠心病史并伴有轻微房颤,发病前冠心病控制的非常好,身体健康,心脏各项检查基本正常,未进行抗凝治疗。因突发房颤,心房壁上形成血栓及血凝块脱落造成左脑大面积栓塞。

您了解心房颤动吗?为何房颤患者需要一直服用抗凝药物?

房颤急性发作心室率快者,应立即到医院急诊予以治疗。治疗首选静脉注射西地兰、心律平、硫氮卓酮等药物。对于药物不能转复的心房颤动,应给予药物积极控制心室率。持续性房颤症状显著(危及循环)或心室率难以控制者,需考虑电转复。

对于反复出现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房颤发生的时间较短(约6个月内),可给予药物治疗控制阵发房颤的发生或药物转复房颤。常用的药物为:乙胺碘呋酮、奎尼丁、心律平、受体阻滞剂等。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以采用电复律,转复后仍然需要药物维持。如果仍然控制不满意者可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或手术等非药物的治疗方法。

经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无效,也就是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不能通过使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其治疗的目的为控制房颤出现时过快的心室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感觉到的很快且不齐的心跳)。控制心室率可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二、如何使用电转复来转复房颤律

经常有一些病人询问发生房颤后都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终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房颤的电转复和药物转复的方法。

在行房颤电转复之前要服用乙胺碘呋酮或奎尼丁,并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复律前6~ 8小时开始禁食水,复律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安定10~ 20毫克至患者睫毛无反射,以200~360焦耳电能复律,如第1次没有成功,可再次加大功率复律。转复成功后,继续服用药物维持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三、心房颤动如何使用药物转复

房颤的药物转复方法:

使用胺碘酮转复房颤,先给予负荷量,1周后逐渐减量,最后使用维持量持续服用。具体使用剂量的大小可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增大或减少剂量。长期服用胺碘酮要注意心电图的改变,定期复查胸片及角膜、甲状腺的情况。

药物和电复律治疗不佳的房颤,根据房颤发生的机制,人们又研究出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症状又十分明显的阵发性房颤。它是通过使用能量消融单个自律灶、切断折返路径来起到治疗房颤的作用,其疗效早已得到肯定。

但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低于治疗室上性折返性心律失常和房扑,约50%~ 80%,特别是对于心房内多个自律灶所致的房颤,技术和方法仍需提高和成熟。

对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心房异位博动增多有关的房颤,植入起搏器后利用超速起搏可预防房颤的发生。植入性心房除颤器,可以在心房内给予房颤电复律,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但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安装起搏器和除颤器,还要根据房颤发生的类型、患者临床状态和经济承担能力来决定。

迷宫术是1987年Cox等设计出的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方法。迷宫术就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将房颤的折返路线切断,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它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或者患者不能耐受内科治疗的房颤,它包括房颤的心室串不能控制;或尽管心室率可以控制,但仍然存在不能忍受的症状;或是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治疗。但是由于迷宫手术需开胸及体外循环,手术费用高,危险大,因此不适用于单独房颤的病人。然而,如果合并瓣膜置换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迷宫手术无疑是适用的。

您了解心房颤动吗?为何房颤患者需要一直服用抗凝药物?

五、警惕心房颤动患者出现血栓

出现房颤的病人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血栓的形成。由于心房颤动造成心房收缩紊乱,不能充分进行收缩,血液就容易在心房沉淀,在心房壁上形成血栓及血凝块。新鲜的血栓常常粘附不牢固,容易从心房里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堵塞相应管径的血管,导致血管所供应的脑、肾、脾、肠以及肢体发生缺血、坏死。

通常,房颤病人发生栓塞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七八倍,而慢性房颤比急性房颤更容易引起血栓栓塞。

我们来看下面两个病例。

病例1:曾有一位慢性房颤的患者因突发的右小腿疼痛、逐渐颜色发黑而来看病,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右下肢股动脉栓塞,引起下肢的缺血和坏死,在医院的及时溶栓治疗后才保住了腿。当医生告诉他出现下肢血栓是因为长期房颤而未注意抗凝治疗时,他懊悔不已。

病例2:还有一位患者慢性房颤,一直服用抗凝药物,这次因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来住院,住院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三支病变,并有非常危险的左主干病变。因此,医生给患者尽快施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了减少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出血,必须暂时停用抗凝药物,一切都十分顺利。但术后一周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经过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的脑栓塞。

由此可见,房颤的患者如不积极抗凝治疗,很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相应的脏器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均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由于华法林具有更强的抗凝作用,对于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及怀疑有血栓形成的人,建议使用华法林抗凝,并随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动度(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它保持在我们所需要的范围。

目前,还有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一旦出现血栓,应立即到医院积极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