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孩子有自閉症”,家長急壞了,這是兒童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尤其對於兒童。

安全感看似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實則對於人類很重要。當然,每個人獲得安全感的方式和程度都是不同的,弱小的兒童的安全感需求更加強烈,源自於孩子並沒有保護自身的能力。有的孩子總是自信活潑,落落大方,而有的孩子卻小心翼翼、畏畏縮縮。

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如此時刻。

半夜起床尿尿,先在被窩裡觀察一陣四周,幾乎每個角落都要審視一遍。勇敢的爬起來,先把燈打開了,才敢小心翼翼的走向廁所。

老師出完問題,等待回答。明明你知道正確答案,卻不敢舉手,總是左顧右看,心想在過五秒實在沒人舉手,我就舉手。等你勇氣鼓足了,準備舉手了。老師卻不耐煩的開始自我講解了,而那個你就像個洩了氣的皮球。

爸媽吵架,你想去阻止他們吵架,可是你害怕他們兇狠時的模樣。越吵越兇的情況下,你想到逃離,可是沒有膽子在主戰場甩門而去。只好悄悄的關上門,把頭蒙到被子裡,雙手捂住耳朵。更為膽小的,甚至已經瑟瑟發抖了。

老師說“孩子有自閉症”,家長急壞了,這是兒童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安全感廣義的去講,是環境和自身強大程度給予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需求感。這句話可以解析,環境是所在的環境是危險還是安全人的感覺可以評判出,自身的強大程度決定了你面對事情的承受能力。

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具體表現有什麼呢?

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害怕與人交流

在班級裡,老師讓你下面的學生開始討論,看著別的同學滔滔不絕的表達觀點。他不敢抬頭,只能聽著。面對能表現的機會,他不敢爭取。害怕別人聽到自己的觀點有瑕疵,而感到羞愧。更害怕,假如自己說不好,該是多丟人。

總結起來,心理的包袱太大。在事情沒發生前,總是往壞處想。壞處又是他們不敢面對的,就會變得只能聆聽,不敢表達自我。

老師要面對一個班的學生,不可能每一位都顧及到。所以,很有可能不敢與人交流的孩子會越來越不敢,變得自閉,性格上自卑。甚至小心翼翼的生怕犯錯誤。

喜歡粘著父母,怯生不敢和人打招呼

孩子出生後,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最多。依賴父母其實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過度依賴父母。無論出門還是在家都喜歡在父母的懷裡,只要不在父母的懷裡就會哭鬧,通過哭聲來把父母引來粘著對方。

在外面,出門就要父母抱著。遇到父母的親朋好友,轉過頭害怕的往父母臂彎裡鑽。有的人喜歡逗逗孩子,殊不知怯生的孩子,有可能一逗就哭。父母只能和對方告別,趕快哄孩子。

老師說“孩子有自閉症”,家長急壞了,這是兒童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總結下來是,接觸新的人或物都少,孩子的世界裡只有父母二人。只要沒有父母二人的世界,孩子就會感到害怕。好的做法是,父母要及時引導孩子多跟陌生人接觸,以解除害怕的心理。

教育學者鄭石巖教授提醒家長,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和敵意。

孩子應該有個快樂值得回憶的幸福童年,無憂無慮的的健康成長。而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無緣無故的悶悶不樂,情緒易起伏,不敢和同齡的小夥伴交流。他們感覺自己不夠好,不配跟其他的孩子做朋友,自閉、內斂,躲在角落羨慕別人。

膽小害怕的種子從小就在心間生根發芽,等到長大就會開花結果,心理的問題會被成人的世界無限放大。只能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重新尋求安全感,美好的人生常常無福享受。

安全感應該從小建立,父母幫助孩子樹立強大的自信心

對孩子的表達有耐心的聆聽,引導孩子多去和別人交流

孩子帶著對這個世界無限的好奇來了,求知慾在年幼時期是探索的本能。他們想對這個世界所有了解,最常見渠道是通過父母。

咿呀學語會了幾句話,就開始問這個問那個。家長在這時候請耐心的聆聽,猜猜孩子想要表達什麼。這是他對世界好奇的開端,假如父母不想聽,這就會給年幼的孩子造成不願交流的陰影。

雖然孩子的問題很幼稚,請不要限制了孩子溝通的慾望,多多鼓勵孩子學會和別人溝通來快樂成長,不要讓他封閉了自己,躲在自卑和自閉的矮牆邊默默流淚。請讓他學會與人相處是一件多麼輕鬆的事情。

老師說“孩子有自閉症”,家長急壞了,這是兒童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及時疏導孩子情緒,直截了當表達關懷

孩子的承受能力是要比成人差的。當家長覺得沒有什麼的,孩子可能早就瑟瑟發抖了。比如看電影,一個一閃而過的恐怖鏡頭,孩子可能直接就捂住眼尋求溫暖的懷抱了。

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言語上哄哄他,行為上抱的緊一點,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愛。足夠了。等情緒平穩,給孩子解釋,這些都是特效虛假的。並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不需要害怕緊張,真有的話,爸爸會替你擺平。

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聽話的。疏導孩子情緒,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孩子的心理會十分的溫暖與安全。

切記不要對孩子人前揭短,適當的鼓勵才是王道

有些家長總愛當著孩子的面,在別人面前吐槽孩子的不足。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美名其曰通過揭短來鞭策孩子改正。其實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孩子不會感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只覺得挖苦讓他們羞愧難當,變得越發自卑。

而自卑的孩子和自信的孩子相比,後者安全感由內而外的包裹著自身。前者很有可能在自卑的路上越走越遠,任何性格的形容都是一點一滴的瑣事合集。孩子沒有安全感,也絕非一朝一夕的事。

父母切記不要人前揭短,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外在需要給予一定的面子。諷刺只能讓孩子無地自容,稚嫩的內心蒙上一層影響。而鼓勵才是孩子獲取安全感的追加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