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文 | 杜博奇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11年來,洋奶粉長驅直入,國產奶粉丟城失地、灰頭土臉。

然而,一個令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事實是:這些年國內最暢銷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並不是那些名字如雷貫耳、價格居高不下的“洋品牌”,而是一家起步於黑龍江齊齊哈爾的本土品牌。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在250元—400元這個價格帶上,國產奶粉集體失聲,只有它能夠與洋奶粉分庭抗禮;

它是第一個年銷量破百億的國產奶粉品牌,其中65%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超高端產品;

按銷售價值計,它以15.6%的市佔率領導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國際市場份額7.3%,排名第二。

它的名字叫飛鶴。從強手如雲的乳業江湖殺出重圍,一飛沖天的身影背後,有什麼秘密?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大數據上的產品力

飛鶴公司有一面照片牆,張貼著數百張寶寶的照片,他們都是喝飛鶴奶粉長大的孩子,其中一張是冷友斌的小女兒。包括董事長冷友斌在內,飛鶴所有員工給孩子喝得都是自家奶粉。

安全是乳業的基本功。因為安全,所以放心。做了57年奶粉,飛鶴沒有出過一次生產事故。

董事長冷友斌說過這麼一句話:“做嬰幼兒奶粉沒有訣竅,要老老實實打好基礎。乳業想做好,必須這麼做。”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飛鶴的產品力,來自於專屬產業集群的把控能力。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供應鏈質量控制體系,從原料採購到產品交付,有25道檢查程序和300個檢查點,可以把隱患扼殺在流程之中。

國內大多數奶粉生產商使用進口奶粉作為原材料,飛鶴是少數使用鮮奶的廠家。每噸鮮奶3461元,大約比進口奶粉高1000元。進口奶粉平均貨運時間1到2個月,鮮奶則需要儘快加工成奶粉。為此,飛鶴圍繞牧場佈局工廠,確保鮮奶擠出來以後2小時內運至工廠,100%新鮮生牛奶一次成粉。擠出來的鮮牛奶變成消費者手中的奶粉,整個週期不超過28天。

飛鶴的定位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為了做到這點,它需要對中國寶寶的體質有全面的瞭解。

它從不同地區收集不同體質、不同飲食習慣的母親的1500多種母乳樣本,建立了一箇中國母乳數據庫,並在消費者互動中優化數據,光2018年就進行了30萬次面對面研討會。

超高端奶粉養成記

隨著消費升級的演進,高端奶粉的需求持續上漲。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我國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平均零售價從2014年的每公斤336.3元上漲到2018年的每公斤421.7元。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來自天貓母嬰的數據也顯示:近三年消費者在國產嬰幼兒奶粉上的花費金額不斷提升,2018年人均年客單價達千元以上;接近13%的消費者單筆消費額金額超過800元,且高消費力人群佔比逐年提升,其中單筆消費金額300-500元和800元以上的消費者增速最為突出。

早在2010年,飛鶴就捕捉到奶粉高端化的趨勢,順勢推出超高端產品星飛帆系列,這為它接下來的業績持續增長打下牢固基礎,目前飛鶴的營收當中超過50%來自於超高端產品。

優質的奶源是打造高端奶粉的核心,2008年乳業危機事件後,本土乳企才意識到奶源的重要性,開始著手奶源基地建設。而飛鶴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並且率先實現了100%牧場新鮮生牛乳制粉,這讓它在以新鮮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端嬰兒幼兒奶粉市場獲得先機。

2016年,星飛帆系列斬獲營收7.11億人民幣,2018年達到51億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68%。在國內外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超高端市場,飛鶴2018年的市場份額24.7%,行業排名第一。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抓住新零售的核心

早在2010年,飛鶴就在淘寶商城開設了旗艦店,連續多年佔據線上國產奶粉排行榜第一名。

它的電商團隊在上海,並在上海設立了電商倉,線上訂單從電商倉發貨,也有一些品類是從工廠倉發貨。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飛鶴的線上銷售額從2016年的1.2億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10.8億,三年時間增幅達800%。飛鶴管理層意識到:“線上渠道更符合年輕一代的購物習慣,具有巨大增長潛力。”

線下渠道體系則以是“經銷商+零售商”為框架,一方面通過1700多個經銷商可以觸達全國9.2萬個零售網點;另一方面,還與孩子王、愛嬰島等線下母嬰連鎖店建立合作關係。

2018年,線下渠道佔了飛鶴乳製品總營收88.9%。2019年第一季度這一數據為93.1%。

線上營收佔比不到10%,但在高速增長;線下增速已經平穩,佔比卻超過90%。手心手背都是肉,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前景固然美好,但是推行起來,卻面臨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經過充分討論,飛鶴管理層決定推行全面的數字化變革。公司內部達成了一致目標,要打造包括數據中臺在內的整體IT規劃去支持新零售和智慧供應鏈,現在公司總裁蔡方良一開會就提“幾個在線”。這幾個在線包括四大維度:人員在線、用戶在線、權益在線、數據在線,其中人員在線是數據在線的基礎,權益在線是用戶在線的基礎。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工作希望能夠實現數據閉環,蔡總也確定了兩大方向,一是深度的存量用戶運營,二是體系化的增量用戶分配和管理。

飛鶴所在的快消品行業,業務核心有兩件事,一個是存量用戶,一個是增量用戶。2019年飛鶴超越第二名,市佔率取得行業第一,主要是盤活了存量,下一步則是創造更多增量。

增量用戶一定來自於視野之外,因此需要拓展C端觸點,進行全域的精準營銷和轉化。

目前,飛鶴內部設立了一個獨立的用戶運營部門,線上線下業務也有了一個統籌的抓手。

經銷商數據如何打通?

飛鶴的經銷體系採用單層經銷模式,由經銷商直接向下遊的商超零售網點發貨。以飛鶴大本營齊齊哈爾市的大賣場為例。大潤發龍沙店的飛鶴月均業績18萬以上,預計2019年全年業績200萬元,門店所有的產品都是由飛鶴東北經銷商大慶宏泰商貿直供瀋陽DC大倉。

國內第一國際第二,它如何打敗洋奶粉,守住中國乳業最後的防線?

基於生產貼近原料產地的原則,飛鶴圍繞專屬牧場佈局生產基地,並在全國設立了7個大倉、13箇中轉倉,奶粉生產出來以後,幹線倉、幹線運輸都是飛鶴負責,賣場物流則是經銷商負責。

這1700多家經銷商掌握著9.2萬個線下零售網點,作為鏈接C端用戶的入口,他們也有助於飛鶴提升前端的需求預測能力,“利用經銷商庫存數據,可以進行後續供應鏈數據的推演。”飛鶴CIO馮海龍說,“經銷商數據是我們數據的邊緣。智慧供應鏈能從最邊緣的數據引入。”

經銷商數據打通,這事本來就難,所有人都要直面自己的問題,關鍵是願不願做出改變。

2018年12月,飛鶴與阿里雲簽署合作協議,開始推進其自主數據能力平臺的建設。

“現在所有人、所有系統都在重新的建設過程中,全面重構。” 馮海龍說:“業務的閉環,需要更精準的數據驅動,確保以最合理、最經濟的一個存量,去支撐業務,避免損失。”

對於經銷商的管理,飛鶴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比如,經銷商必須在每月20日前提交下個月的預估訂單量,準確度必須保證在85%以上,以便於計劃排產。

馮海龍認為:通過系統的深入思考,提高流程的數字化水平,可以大量減少犯錯的可能性。

早在2016年,飛鶴就上線了DRP系統,不僅可以接受下游經銷商系統自動生成的信息,降低人為收集信息的錯誤風險,還能通過條形碼掃描功能追蹤產品狀態、監控庫存水位,實現了庫存的透明化管理,目前其庫存與銷售比率大約為1.5:1,屬於行業健康的庫存水平。

“鯰魚精神”

中國企業起步晚,在世界舞臺的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乳業更是如此,一直被洋品牌壓著一頭。

這樣的背景下,遠在東北的飛鶴埋頭苦幹,把國產高端嬰幼兒奶粉做到了行業第一名。概括下來,它無非做對了這麼幾點:產品質量過硬、線上線下渠道發達、供應鏈運轉高效穩定。

撥開這些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它抓住了數字化時代的窗口機會,鎖定數字化和智能化戰略,重兵部署到新零售和智慧供應鏈等賽道,不斷形成並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

企業之間的競爭,拼產品、拼渠道、拼營銷,拼到最後,一定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全方位競爭。

飛鶴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顏面,靠的是不斷打破平衡的進取精神。用其CIO馮海龍的話是“鯰魚精神”,這股精神不僅推動了內部變革,也攪動了行業風雲。

從2008年至今,本土乳業一度丟掉70%的市場份額,如今又收復失地拿到50%的份額。然而應該看到,我國現階段距離乳業全面崛起、形成國際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中國乳業來說,“把中國寶寶的奶瓶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讓奶瓶子裝著中國奶”,還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