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幸福上高,上高縣踐行“楓橋經驗”探索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好經驗好做法

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幸福上高,上高縣踐行“楓橋經驗”探索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好經驗好做法

近年來,上高縣深刻領會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擁抱發展新機遇,統籌協調經濟與社會、法治與平安建設,在踐行“楓橋經驗”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大道上闊步前行,著力在“防、打、治、化”上下功夫,全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出了一批獨具特色、務實管用的“上高經驗”,為百姓托起穩穩的幸福。

上高縣在2017年9月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上榮獲2013~2016年度“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連續六年榮獲“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中央綜治動態》和《長安》雜誌多次介紹上高社會治理的經驗做法,吸引了省內外同行前來學習參觀。

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幸福上高,上高縣踐行“楓橋經驗”探索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好經驗好做法

▲美麗的上高新城區

今日上高,社會大局穩定,治安環境安定。這讓身處這座城市的人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和自信,更讓準備踏入這個城市的人們心馳神往。

“創熟”活動打造城區網格化管理“升級版”

李桂華是敖陽街道鏡山社區第9網格的專職網格員,數年如一日走街串巷、上門入戶,見到居民就遞上一張服務聯繫卡,“您有啥事,遇到啥困難,隨時給我打電話”。她的民情日記已經寫了厚厚的兩本,每一次網格巡訪、每一起糾紛化解、每一件事項辦理、每一處隱患排查,她都詳細記錄在案,轄區居民親切地稱之為“桂姐”。“五一”前夕,她和社區幹部組織107戶居民,“一家出兩菜”,擺起“百家宴”。居民李志紅稱:原來彼此陌生的街坊鄰居現在都像兄弟姊妹一樣親。

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幸福上高,上高縣踐行“楓橋經驗”探索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好經驗好做法

▲上門瞭解情況

融入於群眾中,奔波在社區內,時刻掌握著社情民意,和李桂華一樣的城鄉網格員,在上高有784人。他們上門入戶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與群眾交朋友,拉家常,填寫網格日誌,及時收集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排查網格內人、事、物的變化,採集、比對、更新社會治理信息化平臺數據,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用忠誠和責任織成了一張大網,夯實了平安建設的基礎,以基礎穩支撐全局安。

為提升社會治理實效,上高縣不斷夯實管理基礎,持續完善網格管理工作。在城區持續推行“幹部下網格、服務進樓宇”活動的基礎上,創新開展“社區創熟”活動。各社區成立了小區共建微信群,居民在微信群裡說說小區建設,談談鄰里關係。社區幹部和網格員組織轄區居民舉辦“社區百家宴”、“百姓大舞臺”、“居民運動會”、“端午節包粽子”等系列“創熟”活動,引導居民走出家門、走下樓棟、融進小區,彙集在一起,展示才藝,開啟胸懷,由“生”變“熟”,由“身近”到“心近”,有效促進鄰里和諧,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明顯增強,黨群幹群關係越來越融治,確保了管理服務措施及時跟進,網格化覆蓋無盲區。

目前,在城區、16個鄉鎮場(街道)和189個村居全部實現“一格一員”;在廣大農村,構築了城鄉一體的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城鄉光纖和網絡連通,社會治理信息系統全面延伸,老百姓不用進城就能辦完能辦的事,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專群結合“五管一”扎牢特殊人群幫扶管教新籬笆

墨山鄉羅某因濫伐林木被判緩刑3年,無所事事又無生活來源的他成為鄉里尋釁滋事的高危人員。墨山鄉社區矯正小組得知情況後,對其確立了“鄉鎮分管領導+網格員+司法專幹+社區民警+社區矯正人員家屬”的“五管一”矯正方案進行幫教,由鄉鎮分管領導負責產業精準幫扶,網格員近距離掌握情況,司法專幹提供法律援助,社區民警時刻警示提醒,家屬加強生活關愛關照……在社區矯正小組精準幫教下,羅某承包了鄉里二十畝閒置土地進行規模種養,年收入達6萬餘元。現在,羅某逢人便說,“如果沒有社區矯正小組的幫助,我哪有現在這麼好的日子。”

特殊人群管理是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上高縣主動應對、創新性地讓社群力量直接參與社區矯正,研究制定“五管一”幫教制度,對矯正對象全部實行GPS手機定位,社區矯正對象無一例漏管、脫管,重新犯罪率連續保持零記錄,這一模式得到了省司法廳充分肯定,並在全省推廣。

“五管一”模式的成功實踐,也為該縣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幫扶管控和吸毒人員社區戒毒康復找到了新路徑,全縣對排查出的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和社區戒毒人員,建立民警、醫生、鄉村幹部、網格員和家屬“五幫一”的管控機制,實施“分色預警”動態管理,並將原老中醫院大樓改造成精神病醫院,對患者進行免費治療救助,每年安排50萬元資金對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監護人建立“有獎監護”機制,有效減少了社會危害性。

多元化“調處平臺”構建社會矛盾化解新機制

“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有調解組織”,“什麼矛盾突出,就精準打造對應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平臺”。近4年來,上高縣97%以上的矛盾糾紛在基層一線得到解決,無民轉刑案件、無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針對突出問題,上高縣從被動維穩轉為主動介入服務,高標準打造醫療糾紛調處中心、交通事故調處中心、環境汙染調處中心和山林水利糾紛調處辦公室等10個專業性調解平臺,訴調對接、行司銜接、法情融合、三調聯動,通過多元化調處機制,一大批“急大難”矛盾糾紛得到快速、妥善處置。

上高縣率先規範建立“五統一”(設計、規劃、標識、管理、職能)的鄉鎮綜治中心,統一受理群眾來信來訪來電,及時掌握社情民意,標配了法律顧問參與的“精英調解室”、“兩委員一代表調解室”,老百姓有急事、有疑事、有難事,有處說、有人聽、有人管。

全縣還向基層延伸,在村綜治中心設立和諧平安理事會、“五老調解室”,組織調動當地“五老人員”參與調解。按照“1+N”(1名網格員+多名平安志願者)模式配備網格力量,網格員和平安志願者定期排查化解小糾紛、小隱患、小案件、小問題和小需求,一大批矛盾糾紛在第一時間得到了預警,在萌芽狀態得到了化解。

上高縣巧妙發揮農村祠堂這個特殊的“載體”作用,把傳統美德與現代法治相結合,將農村“舊祠堂”變身政法“新陣地”,通過開展“法律”進祠堂宣講活動,邀請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與村兩委幹部一起在祠堂調解糾紛,組織農村留守兒童在祠堂開展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宣講活動,發動親屬、家長一起參與旁聽,延伸法治課堂,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效銜接,讓農村祠堂成為一個法律政策的“講堂”、說事評理的“公堂”、學生假期的“課堂”,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利支撐。

據瞭解,開展“法律進祠堂”後,全縣共培養髮展法律明白人骨幹1900餘人,農村矛盾糾紛同比下降了30%。

多維度“立體防控”擦亮上高治安環境第一品牌

上高縣是一個區位優勢並不明顯的小縣,但近年來,平安的治安環境成為了全縣招商引資的第一品牌,寶成裕盛鞋業、旺旺食品等一批知名的臺商企業紛紛落戶,上高工業園入園企業、工業總產值一直排在全省縣級工業園前列。上高縣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同時,凝心聚力狠抓平安建設各項措施落實,多維度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今年9月18日8時許,上高縣新城區居民黃某放在小區門口的電動車被人偷走。上高縣公安局刑偵大隊“盜搶騙”打擊組接警後,通過小區探頭、交通探頭等視頻監控網絡順線追蹤,第二天就在商城南路抓獲3名犯罪嫌疑人,找到被盜車輛。這一侵財小案的即時偵破,正是對上高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創新實踐的最真實的檢驗。

上高縣在2019年投入5000萬元加快“雪亮工程”建設、建設點位1000個覆蓋重點地段、路口部位的同時,將視頻監控延伸到鄉鎮及村組,規範二、三類點位建設標準,由鄉鎮自籌資金300多萬元,安裝1100多個點位,極大滿足基層群眾需求,實現“雪亮工程”城鄉全覆蓋,構建了追尋犯罪軌跡的“天網”。

整合警力資源,落實“有警處警、無警巡邏”的工作模式,組織120名特巡警在大街小巷、重點單位、重要部門和案件多發區、人員密集點、重點要害部位、治安複雜區域、案件高發時段巡邏執勤,最大限度地把警力部署在街面上,有效地震懾違法犯罪分子;推動治安崗亭標準化建設,10個治安崗亭成為市民家門口的派出所;縣直內保單位加密安裝視頻監控,建立“一室兩隊”(即值班室、義務巡邏隊、看樓護院隊);鄉鎮組織170名專職治安巡防員在集鎮開展治安巡邏,189個村居組織平安志願者佩戴紅袖章在重點時段巡邏看護,形成了全方位、全時空、全掌握的立體化防控體系,為公共安全築起了銅牆鐵壁。

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幸福上高,上高縣踐行“楓橋經驗”探索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好經驗好做法

▲指揮中心

平安和諧幸福來。宜居上高,來之不易。其背後,離不開全縣自下而上、齊抓共管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與實踐。展望未來,始終堅持民意導向、時刻以百姓期盼為念、以群眾利益為重的上高政法人一定會立足平凡、胸懷偉業,把奉獻與忠誠融進平安法治上高建設的進程中,讓每一個上高人都能感受到平安所帶來的歡樂祥和、溫暖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