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一个叫吕思清的男人火了。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吕思清的简历,早已金光熠熠。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在节目中,当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缓缓从他手底倾泻而出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嘉宾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技痒难耐,也“比划”了一曲,但可惜的是,虽然动作很标准,水平却判若云泥。

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可惜我原来没坚持;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41块钱,我妈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18……刚开始我也特喜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特别后悔,当时要是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而一旁什么都不会的Angelababy,则更加羡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后,她问同是学音乐的大华(刘宪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大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大华说:“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在节目中阳光风趣的刘宪华,是个才华横溢且全面的音乐才子。6岁开始学古典小提琴,7岁学钢琴,11岁学芭蕾舞,15岁学电子小提琴。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从小在加拿大成长的他,曾获得了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最高奖章表彰,小提琴和钢琴都曾获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冠军。

17岁时,刘宪华就收到了来自多伦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和小提琴演奏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他放弃了这个羡煞旁人的机会。在2010年的夏季,他顺利考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获得全额奖学金。

然而这一切的成绩与光环,全部源自母亲的“逼迫”

大华曾在采访中提到:“妈妈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逼我练钢琴和小提琴,必须保证5个小时甚至更多,那时真的很不开心。但是现在想起来很感谢我妈妈,如果没有她我就不会有今天!”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的孩子,也许流过泪,也许很叛逆,而如今的他终于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家长不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对孩子放松要求,孩子才会收获美好的生活。

如今什么都不会的我,只能抱怨: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工作后,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感慨:

如果当初有人逼我一下,也许我不会放弃学吉他;

如果当初妈妈逼我坚持学书法,我现在的字就不会丑到连签快递都不好意思;

如果小时候坚持学了一门乐器,就能在公司活动上表现一下了……

儿时的兴趣,像一个个啃了一口就被随手丢弃的苹果,滚到角落里,慢慢腐烂、风干、消失。

长大后的我们,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长时,只能默默羡慕,默默遗憾。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小时候,我也曾学过跳舞,自己缠着妈妈去报了班,学了三个月,又嫌累,哭闹着不肯再去上课。妈妈虽然觉得可惜,但看我哭得可怜,也就没有坚持。

不过,从那以后,每当班级汇演、公司年会的时候,都只能在一边羡慕地看着别人表演,安安静静地当不起眼的观众。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懒,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时不经意的放弃,最终成了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而放弃了学跳舞,余下来的时间我又做了什么呢?——发发呆、淘淘气,糊弄糊弄作业,混日子而已。

孩子,尤其是这样,没人监管、没人逼迫的话,他会很容易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事,选择最简单、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放纵的方式。

学特长如此,其实学知识也一样。

从小学到高考,12年的学习经历,仿佛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数不清的孩子会在中途掉队。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父母会想:

算了,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那些上了大学的也没见多有出息;

孩子还小,快乐最重要,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对学习没兴趣,可能不是这块料,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父母不该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乍一看,这个观点并没有错,甚至还很顺应孩子的个性。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学音乐”,长大后我才知道后悔

但是,孩子哪里懂那么多呢?

他哪里知道不学习的人,未来要多吃多少苦,要经历多少生活的磨难。他只会觉得,眼前的快乐最重要,认为顺着他的、让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实,若说天性,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逼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更重要的是,我们逼迫孩子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现在我们不狠下心,逼孩子学会“七十二变”,以后又有谁会一生陪在他身边,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