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歷史沿革

上饒市歷史沿革

上饒市是江西省轄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鄰浙江省衢州市,北毗安徽省池州市及黃山市,南隔武夷山脈與福建省南平市接壤,西、西南毗九江市、南昌市、撫州市、鷹潭市,環接景德鎮市。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總人口760萬人(2013年末)。全市轄2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即轄信州區、廣豐區、上饒縣、玉山縣、鉛山縣、橫峰縣、弋陽縣、餘干縣、鄱陽縣、萬年縣、婺源縣、德興市。市政府駐信州區北門街道鳳凰中大道666號。

上饒之名得於“山鬱珍奇”,素稱富饒之地。古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為吳越楚之地。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今玉山、鉛山縣部分屬會稽郡,今婺源縣屬鄣郡),大部分屬九江郡番陽、餘汗兩縣,小部分分屬鄣郡歙縣,閩中郡東冶縣,會稽郡太末縣。西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玉山、鉛山縣歸屬同秦,婺源改屬丹陽郡)。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 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六年,分淮南國置豫章郡。原屬九江郡之番陽、餘汗兩縣改屬豫章郡。不久,改番陽為鄱陽。後割出餘汗縣茲鄉西北部,增置鄡陽縣(東晉後,鄡陽縣境逐漸淪於鄱陽湖)。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 改餘汗縣為治幹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 將治幹縣恢復餘汗縣名,屬豫章郡。光和元年(178年) 割出餘汗之樂安鄉地,在銀城設置樂安縣(唐代改為樂平縣)。建安十五年(210年),析豫章郡地設置鄱陽郡。餘汗縣由豫章郡改屬鄱陽郡,原分鄱陽、餘汗兩縣地所置上饒、葛陽等縣也改屬鄱陽郡。是年始建葛陽縣(今弋陽),縣治赭亭,地處葛溪之北,故名葛陽縣,屬鄱陽郡。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沿明制。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分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35年分屬江西省第五、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樑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一說1971年4月23日)。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10月18日,地級上饒市正式掛牌成立。2003年12月,波陽縣恢復鄱陽縣名。

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62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4.9萬人。2004年末,全市總人口631.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2.9萬人。2005年末,上饒市轄1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5個街道、107個鎮、112個鄉、2個民族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饒市常住總人口6579747人,其中,信州區416219人,上饒縣700267人,廣豐縣752953人,玉山縣574369人,鉛山縣426998人,橫峰縣184870人,弋陽縣353379人,餘干縣887616人,鄱陽縣1296757人,萬年縣359098人,婺源縣334020人,德興市293201人。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上饒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5]37號):同意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以原廣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廣豐區的行政區域,廣豐區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府前街1號。

2015年末,上饒市轄2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有21個街道、101個鎮、8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446個居委會、2183個村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