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富光:鄉村醫生的赤子情懷

自2005年通過鄉村醫生培訓後,三級殘疾的他成為一名鄉村醫生。為讓基層群眾小病不出村,10餘年來,他戴著假肢出診,開展診療和諮詢約25000例,跑遍了周邊的村莊,行程達2萬多公里,騎壞了3輛摩托車,“跑斷”2雙假肢,他的摩托車被群眾稱為“救護車”,他就是峨山縣大龍潭鄉迭所村鄉村醫生方富光。

立志當一名醫生

方富光出生於峨山縣大龍潭鄉一個普通農家。出生後沒多久,他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脊柱裂,伴有下身輕度萎縮。7歲那年,因一次意外,方富光腳掌被刺傷後引發感染,又患上創傷性骨髓炎,從此,傷痛就伴隨著他,病情嚴重時幾乎不能行走。

17歲那年,由於病情惡化,方富光的左腳足跟部的骨頭陸續開始脫落,傷口久治不愈,加之家庭貧困,他的病遲遲無法得到有效醫治。儘管峨山縣中小學為他捐款治病,但遺憾的是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方富光說:“雖然我從此留下終身殘疾,但挽回了一條命。在感激眾人幫助的同時,我為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標,長大後一定要回報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體會到疾病帶來的不便和痛苦,於是立志長大後一定要當醫生,為人們解除病痛的折磨……”

19歲時,方富光跟隨著當時的村醫學習醫療技術,他還買來醫學書籍進行自學。只要堅持,夢想的種子終會落地生根。2005年,方富光參加鄉村醫生培訓後,33歲那年,成了迭所村的一名鄉村醫生,併兼任迭所完小校醫。

以病人為中心

方富光所在的迭所村距峨山縣城80多公里,各方面條件還比較滯後,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兒童,保障他們的健康、為他們解除病痛,便成為方富光肩上的一份責任。

“喂,是方醫生嗎?麻煩你跑一趟吧!”“哦,彆著急,我這就過來。”掛了電話,方富光麻利地準備好聽診器、體溫計和藥箱,騎上三輪摩托車就朝患者家裡趕。每當村民生病了,只要一個電話,方富光隨叫隨到,並堅持到病人家中出急診。

作為一名醫者,一個遭受過病痛折磨的人,方富光比誰都懂得時間就是生命的含義。所以,每遇急診,方富光總是與時間賽跑。有時,為了給病人看病,他連飯都顧不上吃,忙起來一天吃一頓飯也是常有的事。為方便病人夜間就診,方富光晚上就睡在距離他家200米的診所裡,並且從不鎖門。

2012年8月,由於病情惡化,方富光做了雙小腿截肢手術。在困難和傷痛面前,方富光從不屈服,因為服務群眾讓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他坐在輪椅上,堅持為前來看病的患者看病。他安上義肢,每天堅持做康復鍛鍊,從能獨立站5分鐘、10分鐘到半小時,再到依靠柺杖能夠站立行走,他每天進步一點點,最後依靠頑強的意志,逐步丟掉了柺杖,最終獨立站了起來。他還學會騎摩托車,這樣他可以為急診患者“走”更遠的路。村民們把他的三輪摩托車叫作“救護車”。每次出急診,除了藥箱,他還會多帶一把鋤頭,如果路面不平,車子過不去,還下車用鋤頭把路挖平。正是靠著這輛“救護車”,方富光走村串巷,為急診患者出診,為管理對象體檢、做隨訪。

由於行動不方便,方富光要克服的困難遠比常人多得多。有一次,方富光在出診的過程中把三輪摩托車開進了路邊的溝裡。那次,給患者看完病回到家,已是凌晨1點多。

從醫10餘年來,方富光拖著重度殘疾的雙腿,以極大的熱情、耐心和責任心奮力做好基層群眾的預防保健、治病療傷等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2014年以來,方富光先後被玉溪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評為“玉溪好人”,被省文明辦、省廣播電視臺評為“雲南好人”,被授予“第四屆玉溪市道德模範提名獎”,被評為玉溪市第五屆勞動模範和雲南省第二十二屆勞動模範。(玉溪日報記者 白誠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