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農貿市場華麗轉身,手機搶單新鮮配送

宜昌人買菜方式正在悄悄發生變化。過去,大家都是去農貿市場或超市挑挑揀揀;如今,只要在手機上下個訂單,外賣小哥就能把新鮮蔬菜送上門,隨著京東、餓了麼、美團、阿里等電商巨頭紛紛逐鹿賣菜業務,手機上的“菜籃子”儼然成了商家角力的新風口,直接挑戰著傳統菜場的“江湖地位”,在外賣平臺上買菜也正成為市民消費新趨勢。

線上買菜日漸流行

下班前,市民張女士通過美團APP下單,買了一斤精品五花肉和兩款蔬菜。到家沒多久,配送員就把她買的菜送上了門。手機下單,等菜上門,正成為越來越多忙碌的雙職工家庭的生活習慣。

“宜昌的訂單量以每年200%以上的速度逐年增長。”美團生鮮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接入外賣平臺讓傳統的菜攤多了一個引流的渠道,可以讓它們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部分早期上線的菜攤,目前外賣收入佔比超過50%的都有。”“我對於飲食健康搭配很看重,線上買菜,準時送達,能保證新鮮。”市民小冷對於菜市場外賣服務十分推崇。

商超們也推出了送菜上門的服務。北山超市的北山生鮮除自己的線上銷售渠道之外,還登錄了美團外賣等多款電商平臺,提供線上下單、配送上門服務。

調查數據顯示,宜昌線上買菜用戶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但是隨著網購日趨流行,參與群體年齡層不斷向上滲透。家住中南路的張阿姨用了幾次某款APP買菜之後,慢慢愛上了手機買菜,她說現在用手機買菜的頻率已經跟去實體菜場差不多了。“這些網上菜店提供的菜品很多,很方便,我還推薦給了幾個鄰居下載。”張阿姨說線上買的菜品質、價格和實體菜場都差不多。

電商紛紛佈局“菜籃子”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生鮮零售的年度總銷售額達到4.93萬億元,絕大部分仍發生在傳統市場和超市中,僅有不到5%的交易轉移到了線上。

“這個市場一直都很有吸引力,線上生鮮直送每年至少有千億元級別的增長空間。”宜昌電商培訓師老李介紹,對於消費者來說,菜場消費是一個家庭的基本消費,也正因此包含果蔬禽肉的“菜場”,成為商家的爭奪地。

“線上菜場”追求的是“快”,為了實現這一個字,每家電商企業各盡所能,從供應基地建設到物流配送設計,從倉儲選點規劃到售後服務支撐,每一個環節都花盡心思,力求不掉鏈子。“晚上9點前在手機上下單買菜,次日上午就可到小區。”易樂惠生鮮採用的是在小區裡設置生鮮棚櫃自提。才進入宜昌的菜老包安心菜場則藉助的是前置倉,就是把儲放商品的倉庫,搬到距消費者更近的小區邊,“3公里範圍內免費配送到家。”相關負責人介紹。“總體價格跟線下差不多,對用戶來說主要是方便。也有很多用戶會在晚上下單,我們次日一早就會給他們送過去。” 目前在宜昌擁有多家線上攤位的“菜老包”負責人說。

線上、線下菜場會長期共存

線上菜場日漸紅火,傳統菜場會被取代嗎?商務部門人士認為,不論是從當前的消費需求,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菜場不可能完全被替代。

據分析,線上菜受制於倉儲、物流以及數據庫管理等多項成本,意味著定價必然高於傳統菜場,因此菜場仍然是價格最低的採購渠道。而且線上買菜,每一款蔬菜往往只有一個價格、一個選擇,沒法比較新鮮程度;而在菜場,大量菜攤隨你任意比較。

此外,傳統菜場除了買菜,還承擔著社交功能。“逛菜場也是一種樂趣。”經常逛菜場的市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田軍表示,傳統菜場面對新時代應有相應的改變,因為消費者對買菜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

宜昌農貿市場華麗轉身,手機搶單新鮮配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