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昨天,《深夜食堂》第五季在Netflix和b站开播了,我更在意的是,它是否还是原来的味道。

第五季距第一季已经过去十年,距第四季已经过去三年。在第五季久久未有消息的档口,编剧说,写故事越来越难。于是很多人猜测,第五季不会再来。而如今它的如期赴约,让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种温暖、惊喜,外加一份紧张。

毕竟,在等待《深夜食堂》的这三年里,我们还经历了国内两次隔靴搔痒式的惨痛观影体验,如坐针毡。不过这种难受,让我们更加期待原版《深夜食堂》的到来,希望它能将我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解救出去。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 第五季《深夜食堂》老板的剧照,十年过去,他的疤痕有了变化,头发也逐渐灰白。/douban

还好,当我们打开第五季《深夜食堂》,听见熟悉的“思ひで”(日剧《深夜食堂》的片头曲“思想”),看见弹幕众亲友发出“来了来了来了”,紧接着就是五花肉倒入锅内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的时候,有人打岔说“现在的肉比第一季多了呢”。那种期待的紧张感瞬间消失,大家都在,还是老样子。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 猪肉汤是深夜食堂的定番。/bilibili

这是我们熟悉的深夜食堂,像一位老友。昏黄的灯光下,小林薰的头发灰白,第一次来的食客并不尴尬,淡淡地吐槽:“表面上把选择权交给了客人,但实际上还是由店家来引导啊。”门口拉面摊上独自旋转的红马玩具隐喻着看似不断前行实则原地打转的生活。我们踏踏实实地置身那条小巷,看着每个熟悉的固定演员活在自己的角色里。十年了,有人感慨,第一次看的时候,只能看中文字幕,现在,可以直接听懂里面的对白。这场盛大的连续剧真实地消化着每个人的生活,茶泡饭三姐妹已然呈现老态,而我们与他们一起成长。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 第五季第一集中,这匹红色的马兜兜转转,就像我们每个人在原地等待。/bilibili

十年,我们从未停止去期待,《深夜食堂》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我一直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肯放过“深夜食堂”,影视界屡战屡败再创作,饮食圈不懈努力开分店。前有黄小厨死而后已,后有梁家辉前赴后继,如果在大众点评搜索“深夜食堂”,北京市顶着这块金字招牌的店家多达

106个结果。

我们如此执念,那一定是因为我们需要它。

有人说,这个剧很神奇,看完后,心里总能平静下来,再浮躁的生活,只要跟着剧里的车流进入,抽上一根烟的时间,就会摆出一副猫咪睡醒的安静姿态。人们通常将之称为“治愈”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所以也总有人相信,旧瓶装新酒适用于任何场合。这个IP被赋予了太多额外价值,似乎打定主意瓶子里不管装的什么酒,情怀都一定会被观众和食客买单。诚然,这是个讲故事的年代,但资本市场似乎误会了观众的智商

常识告诉你不会花30元去买5个章鱼肠,也不会在深夜去吃一碗身价翻倍的泡面,甚至,这个从未有人见过的煎饼果子让我怀疑是不是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催促了“天津煎饼果子行业协会”的诞生。深夜吃这些还不如去隔壁7-Eleven买一份关东煮,或许还能和收银小哥聊一聊隔壁酒吧的八卦。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 中国版《深夜食堂》中的煎饼果子。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 中国版《深夜食堂》中老坛酸菜方便面上桌后,三姐妹的反应。

在黄磊版深夜食堂播出前,我们心里虽然一边说着“啊别翻拍了吧”,一边又有所期待“毕竟是黄磊,很适合煮饭的”,但映入眼帘的各种广告,生搬硬套的妆发、餐厅、菜肴、人物,都让人看着尴尬。日剧的精彩之处是近乎完美的剧本,就像被搭建整齐的积木,脱衣舞女、同性恋、变性人这些边缘人物,构建了这座金字塔的根基,

感染力和信任感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一点点延伸。

但这些“猎奇”并不是编剧最想要表达的,如果能在看见这些边缘人平凡、艰难又努力生活之后,获得一种自我疗愈与平和才是日版《深夜食堂》想说的话。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其实我们也曾见过精彩的翻拍,印象深刻的是何冰主演的《十二公民》,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中国版根据国情和时代的变化,增加了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审判。还有移花接木至现代社会的《神探夏洛克》,看的时候没有人还会想起更古早的福尔摩斯。

他们做到的都是“理解”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深挖内涵后,带入场景。柏邦妮的有条微博置顶了五年,是她写的《味蕾记得我爱你》,这是属于她的老板娘版“深夜食堂”。熊男的姜爆鸭、离婚夫妻的夫妻肺片、减肥胖姑娘的手剥笋,七八百字间,是中国人的性格,咋呼的热闹的洒脱的。譬如那对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没人见过还有人把一顿饭吃得这么血腥暴力,两人在食堂内当着众人面瞬间破口大骂,离婚后各自虽有新相好,但生病时去探望的还是旧人带上一份俩人初见时的夫妻肺片,

“腌臜廉价,酸麻呛辣”,分又分不开舍也舍不掉。

这样的故事充满烟火气,我们多多少少能在自我的经验中看见这样的叠影,让人信任它的存在。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sohu.com

或者是像知乎作者李小喵回答的:“我在这个大排档遇到了以下事件——小三抱着孩子找正室;吃河粉时,一个人腹部中刀倒在我脚下,老板边给我上青菜边叼烟打120

;少女抱着吉他唱歌,结束时,老板娘都会给她一碗糖水;三个大男人喝着喝着问老板要三柱香,学桃园结义,老板还真给了他们;有个警察给刚从牢里放出来的朋友洗尘,他哭得坐在地上,那朋友把他送上车……”

食堂是容器,食物是催化剂,跟日本深夜食堂的克制不同,中国人真实的“深夜食堂”,两杯浊酒下肚,是热闹的,甚至是嚎啕的,是没有分寸感地回归自我、释放情绪。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这种不那么干净的、吞吐了太多城市人七情六欲的深夜食堂遍布中国各地。

烧烤摊、大排档、夜市、粥店……不管是纪录片《人生一串》还是《夜宵江湖》都描绘了深夜食堂的中国故事。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 《人生一串》中展现了各地不同的夜宵风格和人生百态。

在北京,深夜食堂的名字可以被“北新桥卤煮”代替。深夜零点抵达,也需要等位,这是北京老夜行动物的精神寄托。曾在这里遇见遛鸟大爷,睡不着,三点提着鸟笼吃完卤煮,吃完,就该带着鸟儿去公园遛弯了;两个穿拖鞋的露脐大爷骂骂咧咧进来,说着刚才的牌局何等不服,“明儿一定让你歇菜”“嘿,瞧好了您内”;开宝马的神秘西装男士车停在路边,金丝眼睛被热气蒙着雾,吃的时候开一瓶北冰洋,吃得斯斯文文;刚从三里屯鬼混完酒吧的少男少女晃荡进来,连同吵闹的笑声和一身酒气,北京话、台湾话、东北话混杂,大家吃的都是一碗卤煮。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在上海,深夜食堂可以被“阿文夜市豆浆油条店”替代,夜宵和早点看似无法共存,却在上海有了新的突破。豆浆、油条、大饼、粢饭组成的早点“四大金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因为人流量过多,营业时间一拖再拖,变成了深夜早点铺。穿着睡衣的大妈走进来,买一副油条和大饼带走;年轻男女缩窝在角落看着综艺、喝着咸豆浆,卿卿我我;明星也不乏抖落架子,啃一块粢饭糕发一个深夜微博。早上因为睡过或者太忙来不及吃的早点在深夜找补回来,小龙虾、烤串、麻辣烫在深夜负担太大,

不如一碗烟气袅袅的乳白色的豆浆更为温暖。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而在广州和成都则遍地深夜食堂,他们夜不归宿,在黑夜守护着自己的食物信仰,用凌晨的烧烤、蹄花和砂锅粥在嬉笑怒骂里把白天没活过的重新来过。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我们需要深夜食堂么?当然需要。日本的深夜食堂也无非是人们创造的理想国,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深夜食堂,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三五好友下班一拥而上,或者是深夜一人有歇息的角落。可以吐槽、可以快活、可以忘记自我又活成自我、可以释放痛苦、可以当作一个告解室,抖抖风尘,天亮后还得活成那个艰难的大人。

它一定不是干净光明的,它是腌臜自由的。但并不是“脏”,就没有人情,谁不是生活在泥沟里,知道无法改变现状,韶华已逝,痛苦的已经痛苦过了,现在只能狠心面对现实,积极去活。对我们而言,中国深夜食堂的魅力在于这种难得的“自由”,在白天的积极后,可以在夜晚回到潦倒、去发泄的自由。

十年了,久别重逢后的《深夜食堂》再次结束,再会吧。接下来的日子,放过“深夜食堂”,让我们去黑夜里去寻找自己的宵夜。

1.柏邦尼《味蕾记得我爱你》

2.知乎问答“如何评价中国版电视剧《深夜食堂》?” 作者:李小喵

3.知乎问答“如何评价中国版电视剧《深夜食堂》?” 作者:Zazikel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为什么我们不肯放过「深夜食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