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士族在中國存在了近千年,為何在唐宋時期被平民階層所取代?

用戶68286120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述,以東晉時期王、謝兩大門閥士族的凋零,來比較中唐後平民階層的崛起,感慨物是人非。那麼,從東漢到初唐,長達近千年的門閥士族制度,為何在唐宋時期會被平民階層所取代呢?

土地制度的變革

中唐之前,封建王朝長期依賴於土地和人頭來收稅,這是由我國農耕文明的國情所決定的。在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力落後的大國裡,這樣徵收的好處就是可以根據人口和土地的多寡,很容易就能推算出財政收入的總額,不僅能保證政府賦役,還大大降低了徵稅的成本。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的數量激增,而土地的數量是固定的,這就導致了人均土地數量越來越少,再加上門閥士族這些特權階級的圈地兼併激烈,就讓許許多多的農民成為了失了土地的流民,從而政府的稅收收入大打折扣,進而導致了均田制度處於崩潰的邊緣。

唐德宗年間,朝廷選擇拋棄了實行了幾百年的“均田制”,取而代之的為切中時弊的兩稅法。兩稅法是按照個人財產繳稅,分別增加了商業稅的徵收,其目的是瓦解門閥士族,迫使他們因為利益分化為一個個小家族,不再具備能與國家抗衡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讓無地無財的農民獲得解放,選擇入城勞務,促進社會人口流動,所以土地制度的變革,很大程度上瓦解了門閥士族,解放了廣大農民階級。

體制機制的創新

門閥士族發展了近千年,豪強大族對封建統治的威脅也日益顯見,並釀成了無數次的社會動盪,尤其發展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政權頻頻更迭,而這背後的破壞者當屬握有兵馬錢糧的權貴集團,這就迫切的需要中央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從而壓抑住門閥士族的力量。

科舉制的應運而生則恰逢其時,科舉制最重要的意義倒不在於考試的內容,也不是選拔的人是誰,而是向全社會提供了一種公平競爭的渠道,令全社會無論是上下階級都有同臺競技的機會,最終自然是平民子弟的參與熱情最為高漲,最渴望以此來改變出身,漸進式的科考慢慢就演化成為了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由此打破了千百年來貴族階級對政治權利的絕對壟斷

自隋煬帝肇始,科舉制的誕生目的是為了壓制關隴集團的一家獨大,給皇帝提供更為簡單豐富的人才資源,也是因此招致了關隴集團的嚴重不滿,最終隋王朝草草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唐朝統治者也面臨著同樣的煩惱,到了武后專政時期,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武后基本上把唐初的士族們全部幹掉,並通過科考向庶族打開大門以填補官僚隊伍。至宋太祖時期,宋代獨創糊名制度,科舉制儼然成為了仕子們公平競爭晉升的制度保障,平民階級成為了官僚隊伍的主體。

平民思想的興起

俗語講:“倉稟足而知禮儀”,誠然,物質生活滿足了,自然就加大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唐宋時期,中國接連迎來盛世,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為平民主義的思想的興起打下了基礎。

由唐到宋,隨著造紙術的成熟,印刷術的應用,人們獲取知識的成本大大降低,曾經只有貴族能夠讀書識字的權利,逐漸推廣到了平民之家。平民階層通過讀書參與到科舉考試當中,也通過書本開闊了視野,進入到上層社會的平民子弟更是加大了對平民階層的讚美與謳歌,從而在輿論上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平民文學漸漸興起,並以樸實無華的風格成為社會的主流,一改往日貴族文學的華麗空洞,唐宋兩朝的兩次古文運動,尤其是宋朝的古文運動,是平民階級對貴族文學的劇烈衝擊,引發了民眾的強烈共鳴,平民思想民眾基礎廣泛,得到了時代的認可。

平民階級的崛起萌生於中唐,興盛於宋代,是唐宋大變革時代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從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來看,社會政治變革的條件日臻成熟,門閥士族註定會被時代所摒棄。


西南郎中令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於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身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

(3)侯景之亂的衝擊.晉朝南渡士族“寢略殆盡”;

(4)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5)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徹底掃蕩結束士族制度)






千金朵朵寶貝


正因為門閥士族發展了近千年,其利弊已被封建統治者看的一清二楚,尤其發展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盪混亂,朝代政權頻頻更迭,背後都少不了握有兵馬錢糧的權貴集團,為了瓦解抑制門閥士族的力量,統治階層開始從上到下進行變革:


首先,從土地變革開始,廢棄“均田制”而採用兩稅法,這樣的好處是按照個人財產繳稅,還分別增加了商業稅,迫使門閥士族因為利益而分化為一個個小家族,不再具備能與國家抗衡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讓無地無財的農民獲得解放。


其次,廣大平民獲得解放,還要收平民的心,否則又會造成社會動亂。於是,科舉制應運而生,平民子弟歡呼雀躍,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學而優則仕成了平民百姓的至理名言,由此打破了千百年來貴族階級對政治權利的絕對壟斷。


最後,因為以上改革措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物質生產愈加豐富,

在唐宋時期,中國接連迎來盛世,廣大平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求時,便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平民文學漸漸興起,並以樸實無華的風格成為社會的主流,一改往日貴族文學的華麗空洞,引發了民眾的強烈共鳴,得到了時代的認可。


以上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生態,互相促進,互相影響,最終門閥士族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平民階層。


鳥瞰歷史


門閥士族最早起源於漢代。漢朝建立於秦末和楚漢爭霸的亂世中,立國之後,劉邦在誅殺功臣排除異己的同時,做了兩大舉措:一是以高官厚祿封賞他認為聽話又對他無威脅的手下,形成了新貴族;二是承認戰國和秦朝的七國的老貴族們的貴族權利。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很固定的貴族階層。

從秦漢到三國兩晉,朝廷選撥官員的選材方式主要兩種:一是軍功;二是舉孝廉。軍功在和平年代基本沒有,舉孝廉(其實就是推薦)才是主要方式。你想想,貴族們會推薦窮人去做官嗎?當然不會了。所以,門閥就開始形成了,並且在三國和兩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了頂峰。東晉的王家甚至有“王與司馬共天下”之說,還有謝安為代表的謝家,都是世代為官。

而到了唐朝,唐太宗意識到了門閥的危害性,一是門閥中幾乎都是紈絝子弟,根本不堪使用來治國,而平民百姓中優秀人才又沒有出頭之路。因此,唐太宗主持確定了科舉制度,以科舉考試來進行選拔人才,使很多平民百姓的子弟成為官員治理天下。

科舉制度開展實施後,門閥迅速衰落,許多名門望族因出了敗家子弟,變成富不過三代。於是就出現了“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策視覺


門閥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準,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所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殊階層。它的出現,是東漢以來世大家族及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依附關係逐步發展的結果。

它之所以在唐宋時期被平民階層所取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世族的自身腐朽

多數門閥士族在政治上不求進取,作官不理事,以務實為恥。在社會生活上,他們極奢侈腐朽,只知追求享樂,不學無術,參加考試僱人答卷,出席宴會請人賦詩,平日裡寬衣博帶,頭戴大冠,足登高履,敷粉施朱,出則乘車,入則由人扶持,對社會實際全然無知。另外,封建政府多次實行的土斷和檢籍,以及放免奴客等措施,使門閥士族控制的依需人口大為減少,封建人身依附關係有所松範,這也弱了門閥士族的勢力。

二、經濟關係的變化和社會鬥爭的打擊

南朝時期,家族關係和封建依附關係的變化,動搖了門閥士族依存的經濟基礎。家族析分現象在南朝各代已十分普遍,許多世家大族,父母在世,而兄弟各立門戶,兄弟之間危亡不相救助,飢寒不相體恤,甚至相互攻擊陷害,如同仇人。大家族在析分過程中,財產分散,破壞了家族經濟的統一。各個家族的分支交往稀少,關係疏遠,宗法觀念淡漠,隨之又產生貧富分化,從而使門閥士族在家族分化的過程中勢力減弱。加之農民反抗鬥爭的沉重打擊,對門閥士族的衰落起了重要作用。

三、科舉制度的創立

南北朝以來,隨著門閥士族的日趨沒落,庶族地主勢力逐漸上升,為加強中央集權及順應歷史與社會發展,隋朝創立了科舉制,為地主出身士人開闢了參政的機會,完善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四、唐宋對科舉的完善和發展

唐宋在繼承科舉制度的同時不斷完善,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代以後官吏選拔有了一個較為公平的尺度,通過這個尺度,統治者得以在更廣的範圍內蒐羅人オ,平民和官吏都可以應試,平民階層因此也可以通過科考步入士途。

科舉制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大大有利於唐詩宋詞的繁榮。





恰恰恰到好處


首先,說一個問題“取代”這個用詞不合適,原因有兩點:一是“氏族”和“士族”的區別;二是“取代”和“衰落”的界定問題;

“門閥士族”是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萌生於兩漢,形成發展於魏晉,衰弱於南北朝。後於隋唐時期有過短暫興起,武則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這是學術上對“士族”(氏族)的界定,但是個人認為如果說“氏族”偏向姓氏大族的話,“士族”更偏向“職業、地位”的官僚集團定位;

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得先區分這兩個概念。

其次是取代的問題,無論是氏族還是士族,都沒有被取代,頂多只能是衰落。你看清朝時候的旗人制度就知道了。包括現代都有可能出現“新士族”,這個不多說。

其後自南北朝後各朝各代都通過各種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擊那些氏族門閥,如建立國學館、編寫氏族志時把各大姓地位都降下一等、科舉制等等。其中以科舉制最為重要。隋代開始的科舉制,歷經唐、宋、元終消滅了那些氏族門閥。像初唐的“盧”、“崔”、“鄭”、“王”家族經科舉制削弱下來,至唐中期其地位已完全下降。晚唐貌似是士族的鼎盛時期,但是實際上這時的士族已經放開了自己對待科舉的不屑態度而積極參加科舉。唐武宗在會昌五年正月三日的南郊赦文被認為是士庶合流的標誌,傳統的士族相對於進士不再有任何的優勢。這個時候士族是十分脆弱的,極小的打擊都可以令它崩潰。不幸的是它遇到了幾百年間罕有的打擊——黃巢起義(875年—884年)。“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韋莊《秦婦吟》)。雖然也有士族倖免於難,並且此後成為唐的高官,但是他們已經完全喪失獨立性,或碌碌無為,或依附於某勢力。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六月,在出身寒素且無科名的李振的策劃下,朱全忠(即黃巢起義降將朱溫)將包括被他稱為“衣冠宿望難制者”的裴樞在內的三十餘名朝官斬殺於白馬驛,投屍黃河。糾結著流品、科名的尖銳矛盾在這場快意的殺戮中得到圓滿解決。清流混入黃河成為濁流,而士族時代也隨著這股濁流東流入海,不復回頭 。

這上面已經大概說了士族門閥衰落的兩個原因:一是國學館、科舉制度等等;二是階級起義;

那其實士族階級的衰落,我認為有那麼幾點原因:

一是主觀上的,正如資料所說,首先是士族階級自己的問題,他們長期生活的優渥的環境之下,讓他們自己放棄了“進化”的本領,逐漸變成“腦滿腸肥”的膿包,這時候,無論是思想,還是戰鬥力,他們都急劇地下降,這就為後期失去抵抗能力買下的炸藥,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大宋朝跟元朝的鬥爭史;

第二個主觀上的因素是皇族和士族之間的矛盾鬥爭。很簡單,無論是李淵還是趙匡胤,他們自己對自己是怎麼上臺的,心裡面明鏡似的。這時候他們要鞏固自己的皇權,李世民建立國學館,學戰國四君子籠絡人才也好,還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罷,其實都是削弱士族階級的力量;為什麼王爺“非召不得入京”?為什麼,王爺要派士子進京作人質?都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二是客觀上的原因,無可否認的是,從唐朝開始,漢族跟少數民族有了邊貿以後,人們的思想逐漸開化,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文化的繁榮。儘管統治階級一再對老百姓進行思想禁錮,但是總有那麼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這個不是士族知識分子),他們會傳播一些解放人性的思想,這就讓老白姓思想開化,敢於抗爭;

第二個客觀上的原因是冷兵器時代的鬥爭問題。我們知道,冷兵器時代的鬥爭,由於通訊、武器、武功等種種因素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戰爭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無論是劉邦、李淵還是朱元璋,都是幾百人,上萬人就可以起義,然後得益於信息流通的不及時,迅速壯大,然後才贏來了一線生機;

第三個客觀上的原因,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士族階級那麼腐敗,把老百姓都往死路上逼,橫豎都是死,那還不如拼死一搏呢。

這就又可以回到主觀原因上面,對於皇族而言,士族是不可控的。嘉靖為什麼那麼痴迷於權力制衡?根本願意是他搞不定士族也搞不定外戚,安祿山安史之亂,也是同出一轍的道理。

所以,科舉的根本原因,不是隋唐的老闆有多麼的愛才,而是他們希望通過選舉一些有才華的人,來鞏固和支持自己的政見。

說了那麼多,你應該很清楚的明白。士族階層從始至終就沒有被平民取代過,頂多就是有那麼一瞬間。你以為現在的“二代”“三代”是說著玩的嗎?


唐詩也瘋狂


東漢年間,土地兼併出現大地主,又因為當時書籍難得,經學基本在門戶內流傳(這個門戶不指血緣,是師門),所以出現了一部分人對經濟和知識的壟斷。

而東漢以後又以儒道治國(霸王道雜之,但是具體到取士上還是偏儒家的),所以對知識的壟斷就相當於對官位的壟斷。

而當時實行孝廉制度,基本上就是推薦,這個又是講關係的存在,所以就出現了世代公卿,這些人要錢有錢(大莊園,兼併土地),要人有人(部曲、佃客、奴婢,總之就是依附民很多),要官有官(四世三公),要文化有文化,要武力有武力。所以就逐漸脫離了朝廷的控制。

東漢末年的大亂多有這些人的參與。西晉建國就是這些人在支持,所以設立五等爵制度以及佔田制、九品官人法,徹底在制度上對士族加以規範。當然,這些制度,比如佔田,其實還是對士族的限制,因為實際上大家佔的比規定的多。但是無論如何,起碼其在制度上肯定了士族的合理性。

西晉末年喪亂,衣冠南渡以後建立的東晉王朝,是士族門閥到達頂峰的時代。而大多“玄幻”的事,都發生在這個時期。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過是皇權不振。

因為司馬氏渡江以後基本光桿司令,連宗室成員都沒幾個,別說其他。自己性命都掌握在那些大族的手上。算是皇位雖存,主威久謝。

晉元帝登基的時候要拉著王導一起登皇位受朝拜。王敦造反兩次,在京城的王導一家啥事沒有。後來的庾氏、桓氏、謝氏、王氏(太原王),輪流執政,皇帝只不過是一個籌碼而已。

東晉沒有顛覆,主要還是士族之間勢力的平衡,就是誰都不服誰,這個平衡有幾次險些打破,但是還是維持著,最後被出身流民帥的彭城劉氏打破,也是時也命也了。

但我認為其實在政治上真正的門閥體制只有東晉一朝,南朝北朝,隋唐自然不必去說,都是皇權政治,士族名位雖高,卻不得不在皇權之下。

官僚機構整體上可以對皇權產生制約(這個制約一直和皇權政治相始終,不是中古特有),但是某一些士族家門卻不能與皇權分庭抗禮。雖然如此,士族的社會地位卻一直很高,甚至會高於皇族。

士大夫非天子能命。也就是哪些人是士族,皇帝說了不算,皇帝說你是士族,人家老士族還是不帶你玩。這個南朝皇帝如此,隋唐還是如此。唐太宗不忿,修譜把皇室放在第一,又如何?將山東大族列入“禁婚家”(就是禁止他們私下聯姻)又如何?人幾百年的冠冕,還是天下士子心中的貴族。

一直到唐代中晚期,門閥士族的社會地位反而有迴光返照式的加強。當然,那是最後的餘暉了。唐末動亂,加上五代的混戰,耗掉了士族最後一絲活力,宋代就是徹底的平民社會了,布衣卿相之局從此開始。






尹匡說說說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

前言:

門閥士族階級在中國古代隋朝以前就存在了幾千年,應該說根深蒂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統治階級對於這一階級實力足以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根基的情況出現,就不得不對門閥士族階級的權利進行打壓和削弱,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社會變革。

隋朝:

隋朝是我們國家第二個實現中國大一統的朝代,雖說和秦王朝一樣,歷二世而亡,但是在其統治不長的時間內,對於門閥士族對封建王朝統治的威脅也是有著深刻的認識,尤其隋朝建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由於門閥士族手中自己擁兵自重,造成了無數次的社會動盪和改朝換代,這一弊病,隋朝的統治者是心裡再清楚不過的,所以,在隋煬帝時期,就專門針對這一情況,推出了改變中國後面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推出並不是為了選拔而選拔,而是向全社會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渠道,使得平民百姓也有了通過考試而改變自己出身命運的機會,從而打壓關隴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只是這一舉措操之過急,引發了關隴集團門閥士族的強烈不滿,最終隋朝歷二世而亡。

唐朝時期: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人口數量的激增,相對固定的耕地不能夠滿足激增人口的需求,導致了人均耕地的不斷減少,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政府對於之前土地賦稅的人頭稅徵收也就是均田制度就變得格格不入,處於崩潰的邊緣,但是門閥士族還在圈地兼併,並不管國家徵稅多少,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必要的稅收改革就應運而生,所以在唐德宗年間就拋棄了實施了幾百年的“均田制”,採用兩稅法來取而代之,按照個人財產繳稅和增加了商業稅的徵收,這樣做就是的失去土地的流民可以進城勞務,促進了人員的流動,對於門閥士族來說,迫使他們因為利益分化成一個個的小家族,再也不具備像隋朝時期擁有和國家抗衡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科舉制度的完善:

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也讓唐朝的統治者看到了徹底瓦解門閥士族給當權統治者帶來危機的解決方法,所以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在幹掉了唐初的大部分士族階級之後,推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這一舉措也就沒有了隋代的那種壓力,通過面向社會的科考,平民百姓也就可以通過考試而迅速的填補了唐朝時期空缺出來的官僚隊伍,所以自唐代武則天以後,平民階層逐漸的成為了官員隊伍的主體。

宋朝時期:

到了宋代,隨著科技生產力的提高,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使得平民百姓也能享有曾經是貴族階級才能夠享有的讀書寫字的權利,越來越多的平民通過讀書,成功的進入了上層社會,使得曾經的門閥士族的社會地位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地位一落千丈,宋代也是平民文化興盛的朝代,所以,通過唐宋兩代的努力,平民文化及思想也就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擁護,也得到了時代的認可,這也是社會變革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到了宋代,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門閥士族最終遭到了摒棄,這是社會發展成熟的必然結果。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一一回復!


金風C玉露一相逢


隋代開始的科舉制,歷經唐、宋、元終消滅了那些氏族門閥。像初唐的“盧”、“崔”、“鄭”、“王”家族經科舉制削弱下來,至唐中期其地位已完全下降。武則天時期又開創了"武舉"制度,為了加強自身皇權統治,打壓“關隴士族”,一大批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推動力社會和歷史的發展。


老家來的娜娜


1,隋朝以及唐朝的開國皇帝均是士族門閥士族開創而來,他們自然擔心自己的皇朝也被如此取代;

2,社會進步,底層百姓的出路問題,日益變成了社會矛盾,屢次造成民變的原因雖然是天災居多,但是在演變過程中,底層的讀書人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統治者也正是看到這一點,籠絡底層知識分子,也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3,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主要就是門閥士族與庶族地主之間的激烈較量;統治者為了社會平穩,所以制定了九品正中制,慢慢的逐步削弱了門閥大族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