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大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沒有?不管在現有古裝劇還是古代歷史長河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或作妖或慈祥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但就是沒怎麼見到過

太上皇的身影。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大家應該清楚,中國歷史上的皇位都是世襲制,父親把皇位傳給兒子,兒子即位後,退位的父親就成了太上皇。這是皇權政治中“特有的產物”。辭書中的解釋是:

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

不過,縱觀中國有載的兩千多年曆史中,林林總總出了四百多為帝王,而正牌的太上皇只有二十六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難見到太上皇,因為實在太稀有了!

那其他近四百位皇帝的父親(太上皇)都到哪裡去了呢?難道恰好都去世了嗎?非也!只是他們都是等到駕崩的時候,才將皇位傳下去。因此也就不存在太上皇了。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劉備臨終託孤

那麼問題來了,現代人都巴不得早點退休享受生活,為什麼古代皇帝偏偏要等自己快死了才退位呢?早點把事情交給兒子去做,自己樂得清閒自在不好嗎?

其實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不會主動讓位?

1.皇權取之不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耗費十年才統一六國,自稱皇帝。自此,中國歷史上為爭奪儲君帝位的鬥爭,就從未停過。

這條路有多兇險?借用毛主席的詩句來表述: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以康熙朝晚期的黨派鬥爭為例,其中最為瘋狂的就數“九子奪嫡”了!當時,朝中共有24位皇子,而參與皇位鬥爭的就有9位。歷經太子兩立兩廢,皇子囚禁、解禁,逼宮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過程,四阿哥胤禛最終從九子奪嫡中勝出,繼位成為雍正帝。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康熙九子奪嫡

那麼奪嫡失敗的皇子都去哪了呢?除了對雍正幫助很大的十三皇子,其他皇子全部死的死、囚禁的囚禁。總之沒有什麼好下場!

看到沒有?哪怕是自家兄弟在皇宮院牆內的皇位爭奪,也足以耗費畢生心血,搞不好還丟掉性命。更不用談像始皇帝一樣靠雙手打來的天下有多兇險,也不用說從底層做起揭竿起義篡奪皇位有多艱辛。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歷經千辛萬苦才坐上去,貿貿然說要下來,自然就非常之難。就好比自己拼死生出來又一手養大的孩子,突然要把他送出去,總是一萬個不情願的。

2.當皇帝太好玩了

為什麼這麼多人拼死也要爭奪皇位呢?原因很簡單,當皇帝實在是太爽了!

皇位代表著無盡的權力,一旦當上皇帝,人人最看重的尊嚴,享受,權力,金錢,美女...都有了。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是為皇帝服務的。

古人選擇一片地理位置極佳的領土,花了大量金銀財寶,用最精美的磚瓦,蓋了一座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房子組成的大宮殿,叫紫禁城,幹什麼呢?給皇帝住。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然後,從全國各地精心挑選出最頂尖的數千名美女,送入這個紫禁城中,給皇帝享用。想一下,假如可以擁有現今娛樂圈你所有喜歡的男/女明星...試問,這樣的權利誰願意放棄???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除了美女,還有享之不盡的美食。凡是天下最好的美味,都要由皇帝壟斷。每頓飯,要九十九道菜,擺滿九張桌子。“衣帽間”更是好幾間大殿,裡面陳列著幾萬件質量上好的服飾,每天早中晚的服飾都不重樣。

全國還有上百處“工廠”、幾十萬個工人,專門為皇帝生產生活用品。景德鎮就是專為皇帝燒造瓷器建立的。更別提手握重兵,天下有才之士接歸囊中!而且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所以說,作為封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享受著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權利和快樂。可以說沒有一個人願意輕而易舉放棄這些東西。

3.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同雍正登基時,十三皇子盡心輔佐一般。每一個皇帝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有一個團隊輔衷心佐的。要知道,從少年伴讀,到青年太子之爭,再到繼承皇位,每一步都是要通過周密計劃和各種陰謀並存的。皇位之爭,其實也是皇子背後團隊的戰鬥,一不小心就會滿盤皆輸。

登基之後,這批人中,也會有一部分人被皇帝培養成朝中肱骨,輔助他協理天下大事。所謂日久生情,長久的並肩“作戰”,這些老臣子對皇帝除了君臣之禮,更會對這個人生出衷心不二之情。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這樣一來就有一個問題,即使皇帝退居二線,只要他還活著,朝中重臣還是會聽從“太上皇”的指令。比如乾隆皇帝,他主動提出退位,不過在當太上皇的三年裡,依舊掌管著朝中大權。

這時候,新帝要麼像嘉慶一樣,就做個閒散的傀儡皇帝,不過這就不符合太上皇退居二線享清福的初心了。要麼就幹掉太上皇和老臣子,培養新勢力。這就更嚴重了,不能享清福就算了,搞不好連命都保不住。

權衡之下,這些皇帝也要一直將權利握在手中,直到自己生命真正的退位。

4.皇家親情淡薄,放棄權位等於放棄生命

除了乾隆,早點退位的皇帝也不是沒有,但大多下場慘淡。比如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又比如趙國君主趙武靈王。二人成為太上皇的下場可謂悲慘非常。

李淵並不是主動退位,626年,玄武門之變後,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很明顯,他不想退休,是被兒子李世民逼宮交權退位的。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先是生活在太極宮,後遷至大安宮。在做太上皇近十年裡,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與其說是不曾,不如說是不能,這十年可以說是一種囚禁般的生活,開國之君,最終淪為自己兒子的“階下囚”,最終孤苦病逝。

趙武靈王雖是主動退位,但他沒有一個如嘉慶帝一般聽話的兒子。由於自己的舉起不定,導致自己兩個兒子自相殘殺,最後自己也被自己的兒子圍困沙丘宮,活活餓死。

所以,歷史上很少有皇帝自願放權,因為放權就等於放命。

什麼情況會主動讓位?

當然,並不是所有情況下皇帝都捨不得退位的。有兩種情況,即便皇帝再不捨,他們也會主動棄權讓位。

1.朝局艱難,皇冠變為“愁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於是主動摘愁帽、離危座。

在唐朝的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特別的皇帝,面對變幻多端的政治格局,他先後三次當皇帝,又三次主動退位。在不利的情勢之下,能夠做到韜光養晦;在至高的地位上能夠退位讓賢,拿得起放得下,不爭不搶,因此能夠得以保全自己。這個人就是李旦。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李旦的三次讓位,可以說都是形勢所逼。

第一次,讓位給母親武則天。

父親李治還在世時,母親武則天就負責掌管朝政。李治死後,李旦被武則天扶上皇位,但實則還是武則天在掌管大權。而武則天沒有取代自己的原因,只是她的勢力還不夠強大,這一點,李旦看得很清楚。於是,他決定以“退一步”來保全性命。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第二次,讓位給哥哥李顯。

公元698年,李顯被接回洛陽,按理他該好好當皇帝了吧?可你看他是怎麼做的:

“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其實他稱病只是藉口,主要是自己無力與有實力的哥哥抗衡,又不願參與到皇權鬥爭,所以自動退位。後來李顯多次試探李旦的心意,想要給他封號,都被李旦拒絕,原因也只有一個,李顯有兒子。李旦一旦表露出一點想拿回政權的意願,立馬就會被幹掉。如此種種,只有為四個字:明哲保身。

第三次,讓位給兒子李隆基。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將李旦附上皇位。有兩個有能之士輔佐,自己總算能安穩稱帝。不過問題又來了,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太強了,二人又在朝中互掐。自己根本駕馭不了,而且政務上又老是出錯,不是當皇帝的料。思慮良久,他乾脆再次退位,把皇位又拱手讓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隆基。

2.受到武力脅迫,不得不稱太上皇。

談起受武力脅迫而退位的皇帝,就不得不再次提起唐高祖李淵。沒辦法,這個例子實在太典型。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駕崩才傳位?分析當中遺留的歷史因素

細數歷代開國皇帝,如劉邦、朱元璋等之流,都被後世稱為亂世英雄,是開創偉業者,是才華卓絕之輩。可作為盛世唐朝的開國皇帝,對於李淵的寥寥記憶,卻只有昏庸和無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兒子太優秀,而且野心也夠強。弒兄逼父,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下,他也就不得不主動退位。否則可能連自己的性命都不保。

總結

一切歷史遺留下來看起來不正常的規律,一定有其必然的因素。在變幻莫測的權利鬥爭中,有時候,不爭,也是一種爭。過去如此,放在現在亦然。

-完-

上文所有圖片除水印說明,全部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你看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巴巴歷史】頭條號,支持下作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