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人把皇帝的死叫做「駕崩」呢?而不叫做「龍崩」「王崩」

小編要先在開端問你一個問題:誰在古代會是萬眾之首呢,是百姓仰視、倚賴的對象呢?提及"百姓"一詞,你一定會聯想到相對應的詞兒——"皇帝"。是的,皇帝的確很特別,他是萬人之上,並載負了朝廷命臣與民間人士的希翼。因此,古人在形容皇帝之時,向來不會輕易地去採用一些大眾的的詞彙。故"龍顏"、"龍袍"、"萬乘至尊"等詞兒都是描述皇帝的專用詞語,那麼,當皇帝過世後,我們為何要叫做"駕崩"呢?而不是叫做"龍崩"或者"王崩"呢?畢竟皇帝不是駕馬車的馬車伕呀.....

為什麼古人把皇帝的死叫做“駕崩”呢?而不叫做“龍崩”“王崩”

古人用詞避忌諱

為什麼古人把皇帝的死叫做“駕崩”呢?而不叫做“龍崩”“王崩”

在談"駕崩"之前,請容許小編再有意義的"多言"幾句。

猶記得當因為在意某些事情,致使情緒過不去時,總不經意想起"除了生死無大事"這一句話。生與死向來是人們相當重視的事情,因為那是生命的自然規律。

只是,死比起生來說,自然是有著更多的避諱與禁忌了。不只是帝王的逝世不能直白地說,而得以委婉的"駕崩"、"山陵崩"、"賓天"、"崩殂"、"大行"等詞彙來傳遞消息,連百姓也是以"殂" "歿" "終"、"故"等字眼來回避"死"這一個字。《禮記-曲禮下》即有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亮,大夫日卒,士日不祿,庶人日死。"《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亦載:"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組。"

只可惜現代人不像古代人這般懂禮數,很常情緒一上來,就夾帶著"死"字衝著人罵,況且時代早已經不同了,很多規矩、忌諱、習俗都已逐漸隕去,所以才會覺得提及這一個字沒什麼。

皇帝逝世為何稱"駕崩"

只是,為什麼古人稱皇帝死為"駕崩"呢?皇帝和駕車又有啥關係呢?

"駕崩"中的駕,在古代乃是車輛的總稱,或是專門指涉帝王的座車。而古人又以"車駕"、"鑾駕"為帝王之車的代稱。《後漢書輿服上》上即明載,天子出行的車駕分成:大駕、法駕、小駕,其中以大駕為儀仗隊規模最大者,凌駕於法駕、小駕之上。明人張自烈於《正字通》載:"唐制,天子居日衙,行日駕。"時間一久,"駕"字就成為古人對帝王的尊稱,也指涉天子、皇帝。故我們可知,"護駕"、 "聖駕"、"駕坐" 這一些字詞都是在講述帝王。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崩,山壞也,從山朋聲。"崩的原義為山倒塌,《春秋左傳往疏.卷十二》就有載:"梁山崩。"

古人可是很重視皇帝的逝世,所以會常常藉著山的倒塌來比喻天子之逝,從周朝開始,大家就都會以"崩"字來委婉稱之了。

所以,現在你可以理解為何帝王逝世為"駕崩"或其他代稱了吧,這全是因為帝王的身分特殊,致使古人必須給予尊重,以其他尊稱替代他的亡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