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為什麼惠妃不支持自己的親生兒子大阿哥胤禔,反倒支持養子八阿哥胤禩?

妖百慧1


康熙的惠妃那拉氏,作為“四妃”之首,有著非常高貴的身份。

惠妃那拉氏,出身於門第非常高貴的葉赫那拉氏家族,是葉赫貝勒金臺石之後。葉赫部被努爾哈赤攻滅後,金臺石被努爾哈赤所殺,而金臺石的兩個兒子,即德爾格爾和尼雅哈先後歸降了後金。

惠妃那拉氏,是德爾格爾的兒子索爾和的女兒,而明珠則是尼雅哈的兒子,所以事實上,惠妃那拉氏是明珠的堂侄女,而不是《康熙王朝》中所說的他們是兄妹關係,真正和惠妃那拉氏是兄弟姐妹關係的是明珠那幾個兒子,即納蘭性德、納蘭揆敘、納蘭揆方。

那拉氏入宮時為庶妃,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下大阿哥胤褆,這是所有進入齒序的康熙皇子的大哥,名副其實的皇長子。康熙十六年(1677年)將其封為惠嬪,康熙二十年(1681年)封為惠妃,同時獲封的還有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德妃烏雅氏,以及三阿哥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按照“惠宜德榮”的“四妃”排位順序,惠妃那拉氏位列“四妃”之首。

由於康熙此前冊立的三位皇后,即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以及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先後去世,康熙在此之後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和皇貴妃,後宮中地位最為尊崇的也就是被封為貴妃的溫僖貴妃鈕祜祿氏以及貴妃佟佳氏。特別是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期間,此時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已經去世,惠妃那拉氏作為“四妃”之首,其地位更是僅次於貴妃佟佳氏,這也使得其在後宮中的身份和地位,是非常的高貴。

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其高貴的身份以及康熙的信任,惠妃那拉氏還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撫養了由成妃戴佳氏所生的七阿哥胤祐以及良妃衛氏所生的八阿哥胤禩。


大阿哥胤禔在“九子奪嫡”中過早的出局,使得惠妃那拉氏與八阿哥胤禩的關係變得更加的緊密。

康熙四十七年(1798年),康熙皇帝在熱河秋闈期間,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將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廢黜,隨後,眾位皇子爭奪儲君之位。

在這期間,第一個跳出來並且表現最為積極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只不過胤禔的表現只能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形容,甚至還直接拖累了八阿哥胤禩。

首先,他在看到康熙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並且將其圈禁後,開始勸諫康熙,要殺掉胤礽,以絕後患,並且是自請手刃兄弟以除去慶父之憂。

“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隨即遭到了康熙的嚴厲訓斥,並當眾宣佈不會考慮胤褆作為自己的繼任者。

而後,胤褆便向康熙推薦與自己一母所養、關係極佳的兄弟,八阿哥胤禩作為新的太子,而推薦的理由便出自江湖術士張明德對於胤禩的一番評價: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當刺殺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誼敦厚、福壽綿長、誠貴相也。”

這便是“九子奪嫡”中,著名的“張明德案”,這件事情使得康熙對於胤褆的厭惡是有增無減,於此同時,更是將八阿哥胤禩等人一齊脫下了水,可以說這一次直接導致了“八爺黨集團”的全軍覆沒。

在這之後,三阿哥胤祉查出了胤禔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的直接證據,而康熙也就此將所有的怒火傾注在了大阿哥胤褆身上。

而此時的惠妃那拉氏做了一個非常冒險,但是極度“聰慧”的舉動,那便是主動向康熙請旨,將胤禔處死。

實際上,惠妃那拉氏這樣做並不是要真的殺掉胤禔,而是給康熙一個臺階下。

畢竟胤禔犯下如此大逆不道,有違人倫綱常的罪過,康熙必然是怒氣難消,做出什麼樣的舉動都成為了理所當然。而惠妃那拉氏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率先做起了“惡人”,將“虎毒不食子”的惡名背在了自己身上,而將“仁德”的名聲留給了康熙,以此來換取大阿哥胤禔的性命,算是從側面給予了康熙支持。

最終康熙下旨,將胤禔削宗奪爵,圈禁終身。至此,胤褆開始他長達26年的高強歲月。

而隨著大阿哥胤禔被圈禁,七阿哥胤祐又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中,支持由自己所養的八阿哥胤禩,無論是從情理,還是從惠妃自身的利益出發,都成為了她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不僅僅是惠妃那拉氏,當時整個葉赫那拉氏家族,都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邊。

當時朝堂上,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是康熙朝前中期的權臣明珠以及其子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

而在明珠倒臺前後,九阿哥胤禟便於明珠家族建立了非常密切的生意往來,並且藉助明珠的勢力實現了其財富的迅速崛起,並且在這之後,還與揆敘結為了兒女親家。作為“八爺黨”的重要骨幹,九阿哥與整個葉赫那拉氏家族的特殊關係,更拉近了八阿哥胤禩同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同盟關係。

在雍正登基後,曾這樣憑藉揆敘等人在“九子奪嫡”中,揆敘等人對於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行為:

“揆敘挾其數百萬家貲,與阿靈阿等合謀買囑優童下賤,每與官民宴會之所,將二阿哥肆行汙衊。京城言語謂千金買一亂者,人所共知者也。既明理者聽之亦不能辨其事之真假,無父無君,莫此為甚。”

由此可見,揆敘對於八阿哥胤禩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

所以,此時的葉赫那拉氏家族已經同八阿哥胤禩及其黨羽實現了利益捆綁,況且惠妃那拉氏還是胤禩的養母,因而支持胤禩也就成為了必然。


儘管支持的是雍正的政敵胤禩,但是惠妃依然在雍正朝時期以善終收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隨後雍正便開始對於政敵的打擊和報復,特別是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直接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

不僅如此,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也沒有幸免於難,不僅遭受了雍正羞辱,晚年更是在孤苦伶仃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而相較於宜妃郭絡羅氏,惠妃那拉氏的結局就要好很多。

雍正登基後,先是將其安排由胤禩接回府中照顧,而在胤禩被雍正圈禁致死後,又被雍正接回宮中贍養,安享晚年,直至去世。之後,還被雍正安葬進了康熙的景陵之中,這些都是宜妃郭絡羅氏所沒有的。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惠妃的“聰慧”與“會做人”。

儘管自己一直支持著胤禩,但是並沒有將其表現出來,並且在協助署理後宮事務期間,與各位康熙的后妃均保持了友好和睦的關係,這其中也包括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而這也使得雍正在登基之後沒有為難惠妃,反而給予了其一定的尊重。


雍親王府


惠妃葉赫那拉氏是康熙四妃之首,幫助康熙生下了長子胤禔,胤禔在眾位阿哥中可以說是最帥的一個,可見惠妃的容貌算不算冠絕後宮,也是一方佳人。題主所問惠妃為什麼支持皇八子不支持皇長子,其實可以看得出惠妃的智慧。


胤禔權欲過重

胤禔作為康熙皇帝的長子,因為出身不如胤礽,只能屈居人下。胤禔跟隨康熙出征建功立業,在加上權臣納蘭明珠的支持,所以胤禔一直想著將胤礽扳倒。胤禔的權利慾很強,他一直找機會給太子下絆子。所以太子一旦有錯誤,胤禔就著急忙慌的去給康熙告狀,給太子穿小鞋。太子貪汙腐敗,縱容奶媽的丈夫凌普毆打下屬,大阿哥總會事無鉅細的報告給康熙。後來太子第一次被廢,權慾薰心的大阿哥胤禔居然要替康熙殺掉太子胤礽。這一下徹底惹怒了康熙。


八皇子能力出眾

胤禔的一舉一動惠妃是看在眼裡的,他是惠妃的親兒子哪有孃親不疼親兒子的,只是胤禔的愚蠢行為 ,惠妃也難以教導吧。更何況後宮不幹政,所以九子奪嫡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後宮的參與,她們更多的只“負責”了給予阿哥們好或者不好的出身。八阿哥胤禩出身微賤,母妃來自辛者庫沒有撫養皇子的資格,所以自小由惠妃撫養長大。八阿哥胤禩性格寬厚謙遜,對待惠妃尊敬有加,惠妃對這個樣子自然十分喜歡,其實大皇子和八皇子的關係也十分密切。

大皇子在經歷舉報胤礽被康熙削爵圈禁的時候,便向康熙推薦了八皇子胤禩。這裡我們看得出大皇子如“白痴”一般的智慧,自己被削已經岌岌可危,沉默認錯是最好的選擇,他反而更近一步搬出了八阿哥胤禩。理由居然是道士張明德給八阿哥相面說將來比大貴,這樣可笑至極的說法,反倒使得康熙認為胤禔和胤禩結黨,胤禩在康熙心中地位大降。


惠妃智慧過人

胤禔被康熙如此對待的時候,惠妃向康熙上書責備胤禔打小就不孝順。這樣的責備反而取得不錯的效果,胤禔沒有被進一步處理,而是被派遣到惠妃宮裡盡孝,為康熙和胤禔父子的關係有了一定緩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救了大皇子一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惠妃的聰明和過人之處。惠妃支持八阿哥一方面八阿哥胤禩是自己的樣子,能力強於大阿哥胤禔。大阿哥胤禔的過早失勢,如果不是這個做母親的恐怕丟了性命。所以惠妃沒有明確表示支持八阿哥胤禩,只是兩個孩子一個親生骨肉,一個含辛茹苦撫養長大的好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自然都心疼。



紅雨說歷史


因為大阿哥的身份太尷尬。

康熙英明一世,卻在立儲的問題上,出了昏招。

二阿哥剛滿週歲時,就廢長立幼就立為太子。

因為長子繼位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命運,登基只需要感謝老天爺。而廢長立幼是人為,不是太子一派的,為了避免太子成為皇帝之後秋後算賬,會努力把太子搞下去以自保。

康熙為補償大阿哥母親,讓她撫養出身低微的八阿哥,一門兩王爺,母親的待遇不會低。

對康熙是否聖明我感到懷疑,這分明是用一個錯誤彌補上一個錯誤。

康熙固執自己的錯誤,讓大阿哥永遠失去了爭奪太子位置的可能。太子即使倒了,也不會扶大阿哥上位,因為等於承認自己瘋狂的廢長立幼是錯的。

但後世對八阿哥的口碑還不錯,而且乾隆登基後,立刻給八皇叔平反,反正八阿哥也死了。

就是不知道康熙有什麼心魔,沾了惠妃邊的兩個兒子全倒了黴。

大阿哥被找了個荒誕的理由關到死。八阿哥本來有可能繼位,大臣們也支持,但康熙一臉堅決不,第二次任然一臉堅決不,彷彿和自己這個骨肉有仇。

康熙真的是明君?


小胖的讀書筆記


惠妃是個明白人。

惠妃納喇氏,皇長子胤褆生母。孃家是大學士納喇明珠。胤褆是庶長子。而皇后是赫舍里氏,是顧命大臣首輔索尼的孫女。皇后生了二阿哥胤礽,是為嫡子。胤礽尚在襁褓,即被立為太子,有幾個原因:1.康熙與皇后感情深厚,皇后因產子而死,康熙心痛之下為補償皇后而立胤礽為太子。2.朝中暗流湧動,派系爭鬥激烈,立儲是為了為了穩定。3.為了穩固索尼索額圖的政治地位,讓赫舍裡家族死心塌地。

康熙廢長立嫡,讓大阿哥胤褆地位尷尬,不到三歲便失去了爭奪太子的機會。

不過太子也很悲催,做了50多年的太子,很是焦灼。忍耐不住鬧事,終致被廢。這一下子給了其他阿哥們希望,特別是長子胤褆。

胤褆迫不及待跳出來,誣陷太子巫蠱,結果被囚禁。徹底失去了爭奪太子的機會。

惠妃肯定也願意支持自己的親兒子,名正言順的長子繼位,可惜胤褆犯錯在先,已經沒有機會。而自己撫養大的胤禩,才德卓著,倍受擁戴,有望成功。且與自己感情深厚,如同親生。惠妃肯定支持老八了。


清淡滋味坊


俗話說“親母不如養母親”,老八胤禩和惠妃納喇氏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清朝有制度,後宮嬪以下者若生下孩子是不能自己養的,而是要讓嬪以上的妃子去撫養。

這種制度的目的或是出於給後代一個好環境,或是給後宮沒有後代的嬪妃一個撫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可這樣也造成了一大批同胞兄弟因為感情不深而反目成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和他親弟弟胤禵。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惠妃其實很疼愛他的兒子胤禔,這也是符合人性的,畢竟親生兒子哪有不愛的道理,惠妃生胤禔雖然是庶妃,可當時這制度還沒完善,加上胤禔是皇長子,所以他一開始是在親生母親身邊長大的,兩人有很深的感情基礎,惠妃自然很疼愛她這個兒子的。

惠妃一生有兩個兒子,除了胤禔外還有一個不到一歲就夭折的承慶,在承慶死後不久胤禔就出生了,對康熙來說,胤禔是他第一個兒子,而對惠妃來說,胤禔是包含了承慶的感情在內的。胤禔可以說是惠妃的全部希望和心血,在胤禔獲罪被囚禁後,惠妃是請求康熙把他殺了,這除了帝王家的無情外,更多的是一位母親恨鐵不成鋼的絕望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機智。


而胤禩呢?在他出生後這種嬪以下不得撫養親生子的制度已經完善並實施起來,像老三胤祉被交給了大臣撫養、老四胤禛被交給了佟佳皇后撫養、老五胤褀被交給太皇太后撫養、老七胤佑和老八胤禩就被交給了已經升級為四妃之首的惠妃撫養。

胤禩去延禧宮的時候是康熙二十年,這時的胤禔才九歲,兩人也算是從小一起生活,感情比其他人要好得多。胤禔在自己繼承皇位無望後,就向康熙推薦了胤禩,這一點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因為那時胤禩的野心還沒顯現,不存在背後插刀的情況。

胤禩對惠妃的感情很深,在雍正繼位後,按照康熙遺詔將年老的妃子全部遷移出宮,和兒子們一起居住,當時因為老大胤禔已經被囚禁,所以惠妃去了胤禩的廉親王府頤養天年,快快樂樂地渡過了人生最後十年。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胤禔是惠妃的親生子,胤禩是惠妃的撫養子,他們都參加了那場轟轟烈烈的“九子奪嫡”的政治活動。至於惠妃,迄今為止的史料、並沒有她摻和九子奪嫡的跡象,所以問題中“她不支持大阿哥、反而支持八阿哥”的說法有待酙酌。

雍正這位皇帝,是個快意恩仇、睚眥必報的人,他對政敵的打擊、不管是活人還是死人,那是堅持“一個都不放過”的原則。舉幾個例子吧:

八阿哥、九阿哥的結局是除籍、改髒名、圈禁至死。

三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在雍正朝一圈到底。

死去了的揆敘,被削官去諡,墓碑改鐫“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

死了的阿靈阿,去諡、墓碑改刻“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

九阿哥的生母郭絡羅宜妃,曾經是康熙帝最寵愛的妃子,在雍正朝連個皇太妃都沒有封上,還被他冠以“不知國體”來羞辱。

大阿哥就不用說了,他在康熙朝就東窗事發了,慧妃沒能靠上他。雍正朝初,慧妃曾在八王府生活過一段時間。雍正四年,八阿哥垮臺,慧妃搬回宮裡。雖然慧妃在雍正、乾隆朝後未再獲得尊封,但仍舊是妥妥的皇太妃。她於雍正十年逝世,時年已逾七十高齡,可謂壽考而善終。

依照雍正“眼睛不揉沙子”的秉性,慧妃卻沒有遭到他的忌恨,從側面看,慧妃本人應該沒有摻和到皇子們的奪嫡中來。

慧妃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慧妃納喇氏的父親是索爾和,他和納蘭明珠都是葉赫部貝勒金臺石的孫子,所以慧妃是明珠的堂侄女。以慧妃的年齡推算,她應該比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小几歲,可能是受到他的影響,慧妃是個很有才氣的女子。

史料記載:慧妃柔澤大氣,秉性初純。

因為俱備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在康熙二十年,她被晉為慧妃,在當時的“慧、宜、德、容”四大妃中,她穩居於首位。

八阿哥的生母出身低微,康熙曾經罵她是“辛者庫賤奴”。她剛生下八阿哥時,連嬪位都不是,因此就沒有對胤禩的撫養權。八阿哥是在慧妃的膝下長大的,慧妃不僅給了他一個快樂的童年,還言傳身教培養了他溫文而雅的性格。因為八阿哥的優秀,他的生母衛氏也連帶被晉為良妃。

那麼問題來了,慧妃的親生兒子大阿哥為什麼那麼不靠譜呢?



大阿哥相貌很英俊,這是朝鮮人在記載中留下的,也許是遺傳了慧妃的優秀基因。而康熙被形容是鷹鉤鼻子,想必這點大阿哥不隨他。

大阿哥是皇長子,太子是嫡長子,在明珠得勢的時候,曾經指使人針對太子有過彈劾,說他“禮制逾矩”。再加上索明兩黨互相傾軋,所以受到他們的影響,大阿哥和太子從小就埋下了不和的隱患。

後來,明珠失勢,大阿哥只有十七歲,更加競爭不過太子,這使他感到深深的苦惱。就這樣,太子一直壓在他頭上將近二十年。終於,他等來了康熙四十七年的太子被廢。

大阿哥在為人方面是有缺陷的。在康熙二十九年,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征討噶爾丹,胤禔是他的副將,他曾經在康熙面前說過福全的壞話。

這次也是這樣,他不僅打太子的小報告,還說要親自動手殺掉太子,以解康熙的慶父之憂。康熙十分生氣。大阿哥眼看奪嫡無望,就推舉八阿哥,說他曾經看過相,是富貴之命。於是,他的好心辦成了壞事,康熙捎帶連胤禩也忌恨上了。

慧妃此時的情商表現很高,她對康熙說:“大阿哥從小就是個不孝順的孩子,這是因為我管教無方,請您重重地懲辦他!”康熙聽完她的話,覺得自己也有教子無方的責任,就放了大阿哥一馬,把他交給慧妃來管教。

其後,大阿哥魘鎮太子的事被三阿哥揭發,經調查後一一實錘,康熙再也包庇不了他,被處以在家幽禁。遭幽禁後,大阿哥就再也沒有追求了,他一心撲在生娃的大計上,開閘般地生下了九女十一子、共計二十個娃哈。

認為慧妃支持八阿哥奪嫡,主要是因為八阿哥團隊中有一個叫納蘭揆敘的人。



明珠雖然在康熙朝紅火過一段時間,但他垮臺很早,在康熙二十七年就被冷落了。那一年,八阿哥還只有七歲。“天下平、殺老明”,隨著二十年的雨打風吹,明珠奸黨早已分崩離析。

揆敘是明珠的次子,明珠為相時,他見慣世面,同時也交遊廣闊、尤善結納。他和八阿哥十分投緣,屬於確認過眼神,一生要追隨的人。

康熙評揆敘,說他“人品極好”,這是因為他做過日講起居注官職。揆敘黨附八阿哥,在太子被廢后,他和阿靈阿沒有少落井下石於太子,想必人品只是有限的好。在他做日講起居注工作的時候,記錄康熙的形象很正面、也十分地飽滿到位,因此贏得了康熙帝的認可。

揆敘和慧妃是遠房的堂兄妹,其人格是自由的,隨著明珠的塌臺,他為了振興納蘭家族,必須作出自己的政治選擇。他最終選擇站邊八阿哥,這與受慧妃影響的關係不大,政治的殘酷性他從明珠的身上早就十分明白,他應該是做好了準備的。

綜上,精通為人處世的慧妃是不會在九子奪嫡中輕易地表明立場。她說大阿哥“不孝”,只是為了替他分責;她的堂兄揆敘支持八阿哥,也只是他自己的政治決擇。雍正是個明辨事理的人,就沒有對她的晚年生活再進行刁難。


鏈天絕


惠妃呢是康熙年間的一位比較聰明的妃子。而大清朝的皇長子胤褆就是她生的。之後的太子是赫舍裡的孩子。

胤褆失去太子之位

當然這裡的胤褆失去太子之位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得而復失,而是他即使作為康熙年間的皇長子,他卻始終沒有得到皇長子之位。



赫舍裡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妻子,更是當朝國母,皇后之尊。而且康熙皇帝對於她的感情也是十分的深刻的。但是她卻很不幸,在剩下皇子胤礽的時候,竟然難產,後來皇子誕生之後,她見了紅,如此一來,伴隨著新生,她不幸離開了世間。


康熙皇帝很喜歡赫舍裡,所以對於她留下的這個孩子也是視如己出,尤其關愛,於是在他出生以後沒多長時間,他就對外宣佈,立皇二子胤礽為太子儲君。而皇長子從此以後,就和這個位置無緣了。

九子奪嫡

當然,作為大清國的皇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可以說是真正的子孫滿堂。但是這些出生在皇帝之家的皇子,卻面臨這一個最重要的關卡,那就是後世之君。


皇帝這兩個字的誘惑或許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種感覺或許只有在品嚐過權力的快感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所以作為康熙的孩子,他們對於自己父親坐著的這個位置也可以說是望眼欲穿。

於是他們開始爭寵,明爭暗鬥,為大清朝的後世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好戲,九子奪嫡。最後皇位落到了四阿哥手上,鑄就了大清歷史上最拼命的雍正皇帝。

惠妃態度

應該是和八阿哥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好的。對於自己的長子似乎並沒有那麼的關心。胤褆在太子被廢之後,可以說是得意忘形,但是他卻僥倖逃過一死。惠妃似乎也表達過胤褆似乎不是那麼的孝心,或許是為了保住胤褆吧。

但是八阿哥呢不同,他其實是惠妃一手養大的,對比於自己都沒有抱過幾次的胤褆,或許血濃於水這個詞不太適用了吧。


一寸三分


康熙的皇后有四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索額圖的侄女,廢太子胤礽的生母,康熙十三年生胤礽時難產而死。孝昭仁皇后,鈕鈷祿氏,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鰲拜的義女,康熙十七年崩。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國舅佟國維的女兒,康熙二十八年病逝。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皇帝的生母,雍正繼位後封的皇后,康熙朝最高職位是德妃。康熙二十年,惠嬪晉升惠妃,為當時晉封的四位妃子之首,排序是惠宜德榮,其中德妃就是雍正的生母。



綜上所述,康熙二十八年孝懿皇后去世後,惠妃應該就是後宮之首,時間從康熙二十八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共三十二年。

惠妃很賢惠,康熙帝在冊封惠嬪為惠妃的冊文中說,


“職宜佐內、備資四德之賢。恪恭久效於閨闈。升序用光以綸綍。諮爾惠嬪納喇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


九子奪嫡時,太子胤礽被廢,大阿哥胤禔站出來對康熙說,他可以替父親殺了胤礽。康熙非常心疼胤礽,在他心中胤礽要比胤禔份量重得多,胤禔的話康熙非常反感。



後來,三阿哥胤祉舉報大阿哥用巫蠱之術害太子。古人比較信這個,大阿哥的罪就被做實了。康熙為此動了對胤禔的殺心。

這時惠妃提出讓康熙殺了胤禔,說胤禔從小就不孝順。胤禔是惠妃的親兒子,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她的心思康熙清楚得很。康熙是個仁義之人,她對兒子有情,這麼做不但顯示出她的大義,更顯示出她的親情,讓康熙覺得她是個有情有義、血有肉的人,反而不好下決心殺自己兒子了。

大阿哥政治能力實在太差,當接班人不合適。八阿哥胤禩的確是很有能力的人,在當時來看,無疑是最好的人選,要不然,公推太子也不可能是他最後勝出。惠妃支持八阿哥胤禩也算是出於公心。



惠妃有沒有私心?有,胤禩是他的養子,她當然希望他能繼位,畢竟有養育之情。如果這時她去支持胤禎或者胤禵,反而覺得她假。支持胤禩符合人之常情。

惠妃支持胤禩,只是表明一種態度,她沒有找康熙做工作,也沒有為胤禩奔走呼號。只有立場沒有行動,不為自己謀私利,她依然是公正的人。

惠妃主持後宮三十多年,樹立了她公正、賢惠的良好形象,稱得上德高望重。雍正繼位後,他被接到胤禩府俸養。胤禩被雍正整死,雍正並沒有對她下手,而是把她接回宮中。一方面,她對雍正沒有威脅,另一方面,她為自己打造的形象比較正面,雍正對她下手影響不好。所以惠妃最後得以善終。


豫有得


主要還是胤禔這孩子不爭氣啊,一副好牌打得稀爛,早早的就被排除在了皇帝候選人之外。惠妃沒有辦法,只得是退而求其次,把寶壓在和自己關係親密的八皇子身上。

<strong>皇后赫舍裡死後,康熙皇帝終其一生未立皇后!

但皇后乃是後宮之主,倘若後宮中沒有皇后坐鎮,難免會出些難以預料的亂子,可是康熙皇帝的後宮卻出奇的平靜,原因是康熙二十年大封后宮之時,產生了四大后妃,惠妃、宋妃、宜妃、德妃,她們共同行使皇后的責任,維護後宮的安寧。

這四大后妃之中,唯有惠妃最為風光。惠妃出身高貴,乃是滿洲八大姓氏的葉赫那拉氏家族,即納蘭氏。康熙時代的重臣納蘭明珠就是這家人,他算起來是惠妃的堂叔叔,而大名鼎鼎的詩人納蘭性德,則是惠妃的堂哥哥。惠妃之父索爾和與明珠乃是堂兄弟。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面,明珠成了惠妃的哥哥,這是不符合史實的,這一點大家要注意,畢竟實電視劇,不能全信啊!

惠妃肚子很爭氣,給康熙生了皇長子胤禔。胤禔曾是康熙皇帝最器重的兒子,胤禔跟隨康熙三徵準格爾,戰場之上立功無數,康熙對其頗為信任。

九王奪嫡之時,大阿哥胤禔是太子胤礽最大的競爭對手,連城府極深的四阿哥胤禛也不敢和胤禔硬碰硬,足見胤禔的謀略和手段非同一般。

但惠妃身為胤禔的生母,卻幫助養子八阿哥胤禩爭奪皇位,這難免讓人有些不解,難道天底下的“後孃”都這般的通情達理嗎?其實不然。

大阿哥胤禔雖然是一名出色的阿哥,但卻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康熙三十九年,惠妃偶感風寒導致臥床不起數月之久,惠妃患病期間,八阿哥胤禩時時刻刻陪伴在側,惠妃的飲食、用藥被八阿哥照顧的妥妥當當,惠妃深受感動,而大阿哥胤禔從未親自侍候過惠妃,僅僅探視幾次便匆匆離開,沒有盡到身為人子的責任。

當然,這個倒無所謂,不管孝順不孝順,只要是自己兒子繼位,那麼自己就是太后,怎麼都不虧。所以惠妃是不會因為這點事情,而放棄自己的兒子。

但是母親不管怎麼幫,架不住大阿哥他自己作死啊,這人打仗挺厲害,情商真的不敢恭維,咱四爺能甩他八條街。看看他到底幹了啥?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聯合權臣索額圖暗中謀害康熙,東窗事發之後,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康熙剝奪,並受到了康熙的圈禁。胤礽被圈禁期間,胤禔奉康熙之命照看胤礽的飲食起居。

胤禔認為,只要除掉胤礽,自己必然會登上太子之位,被野心矇蔽了良知的胤禔向康熙提議殺死胤礽,此舉導致康熙皇帝大為憤怒,康熙不僅大聲呵斥胤禔,並且廢了胤禔在朝中的一切官職,胤禔的政治生涯到此宣佈結束。

“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你們評評理,這叫不叫作死。掙表現可不是掙的,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在康熙面前表現出仁德謙卑,這樣才能獲得好感嘛。你這一開口就要搞定自己兄弟,這不是往槍口上撞嗎?這個惠妃也沒辦法啊,於是大阿哥胤禔失勢之後,八阿哥胤禩便成為了惠妃手中唯一的籌碼。胤禩貼心孝順,多謀善思,八面玲瓏,在朝中人脈甚廣,是儲君最有力的競爭者,於是識時務的惠妃便開始幫助胤禩爭奪皇位,而且胤禩的生母身份低微,因此胤禩也需要依靠惠妃(納蘭家)的實力作為競爭資本,所以惠妃與胤禩之間屬於相互合作的關係。

綜上所述,惠妃幫助胤禩爭奪皇位的原因有三:

①大阿哥胤禔倒臺,惠妃除幫助胤禩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②胤禩仁義孝順,深的惠妃的歡心。

③胤禩需要一個出身高貴、在後宮有話語權的養母作為靠山。


白話歷史君


胤禔本來有一副好牌,可惜都讓他打爛了。胤禔是康熙長子,按禮制應該立為太子。但是,他的母親是庶妃,而胤礽出生時,他的母親因為難產而死。康熙非常愛胤礽的母親,他在悲痛之下,沒有做深遠的考慮。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一向明智的康熙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立剛出生的胤礽為太子。從這一刻時,大阿哥和二阿哥就站在了對立面,而且是過早地站在了對立面。康熙這個決定是一個昏招。

後來胤礽長大後,接連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結果導致失寵。康熙廢了太子,使諸皇子都蠢蠢欲動,尤其是大阿哥胤禔,自以為是長子,覺得皇位非他莫屬。但是,作為一代明君的康熙,知道當年犯了這個錯,不該過早地立太子,尤其是立二阿哥為太子。但是,明智的君主,明知犯下了錯,也斷然不會改錯。知錯不認錯,這就是帝王之道。而且通過對胤禔多年的觀察,他只適合做一名將軍,不適合做帝王。尤其是胤禔提出想殺死二阿哥胤礽的想法後,更是令康熙對他深惡痛絕。

惠妃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子沒有希望成為下一代帝王后,只能轉而支持在朝中名聲最佳的八阿哥。八阿哥是她的養子,如果他做了皇帝,她一樣可以實現母憑子貴。而且八阿哥當了皇帝后,也不會虧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大阿哥。這是她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明智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