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鴻南村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饒平縣所城鎮鴻南村在鴻江鄉(大港)之南,距離所城鎮區西約2公里。這裡西近柘林灣,北與福建交界的大幕山相望。鴻南村始創於宋朝末年。始祖原名吳清江,為“五龍三下廣”其吳興龍之子,“漸山七賢”吳大成之孫。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梅洲吳氏始祖吳大成畫像

吳姓先祖來自河南固始,入閩南漸山居住,後再遷來東里並易姓為楊,在鴻江之畔創基立業、繁衍子孫。楊氏在鴻江創鄉近千年,村民勤勞勇敢、敦厚朴實。如今走在鄉里巷道,隨處可見一些大大小小古祠堂。祠堂是帶有宗族性質建築,也是宗親聚眾祭祖、集中議事之場所。鴻南村最有名望宗祠要算“大宗祠”,就是“孝思堂”。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據說“大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從地勢看:“大宗祠”後倚峻拔南任山,前對浩瀚南海,右抱煙樓山、左擁大幕山,旁有龍溪潺潺流過。歷史上“大宗祠”經歷無數風風雨雨,也歷經多次換舊維新。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宗祠”是幾十年前經過重新修葺。新修“大宗祠”佔地面積769.9平方米,為四廳相朝府衙式佈局。三面牆壁用碩大石材砌築。屋頂為單簷懸山頂,正脊瓷嵌雙鳳朝牡丹。中間門樓高臺三門並立。中門正額鐫刻“大宗祠”三字,門前左右各抱鼓石,兩旁雕刻“文官上朝”、“麒麟獻瑞”石畫。中門兩側設有“龍虎門”。門聯寫著:理學家聲,木榮千枝根本固:鴻江世澤,水分萬派源流長”。跨過屏風玄關門,廳堂彩釉生輝。堂上有拜亭,是祭祀活動主要場所,上面高懸黑漆金字“孝思堂”三字堂匾。龕門為金漆木雕,畫繪神仙人物,顯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正廳懸掛“保家報國”、“翰林正宗”等牌匾,下廳掛著“戶部主政”、“英勇抗敵”。牌匾集書法、雕刻於一體,是這祠堂文化的組成部分。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大宗祠”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據民間流傳,初建祠堂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中午,本村一位婦女剛走出家門,就遇到一名衣衫襤褸的路人。形容憔悴的過路人向村婦討碗水喝。婦人見其喪魂落魄,就說:“杯水焉能飽腹,我家有點食物拿去充飢吧”。沒想到這村婦所遇到的卻是一位高人,人稱“蝨母仙”。“蝨母仙”原是一位道人,名叫鄒普勝。鄒普勝原為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友諒身邊一名軍師,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鄱陽湖一役,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全軍覆沒。鄒普勝只得以“何野雲”名字隱埋亂世、浪跡江湖。為逃避追捕,他一路逃亡來到潮汕一帶。因其渾身髒亂生蝨,也被民間稱為“蝨母仙”。何野雲來到東里鴻江之畔,飢渴難忍之時得到婦人惠施,自當感激。“蝨母仙”心感此地民風淳樸,故有對此方惠顧幫助之意。當他得知本地鄉民正在籌建祠堂,便自願為鄉里擇地建祠。“蝨母仙”在當地夜觀天象日測地理,尋脈擇穴,最後將祠址定在一處山環水繞、池塘匯聚的地方,並取名為“浮水蓮花”。
鴻江村人籌建祠堂得到高人指點,大家祠自是興奮不已,勁頭更足。於是他們滿懷信心齊心合力,終於將“大宗祠”順利建成。一座穩重莊嚴、氣勢輝煌的“大宗祠”就這樣在世代敬仰中流傳到今天。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祠堂在我國長遠歷史代表民間一種源流、一種力量,並形成了一種特有文化。我國諸多優秀傳統道德及文化得到保留和發展跟宗族有關。歷史上“孔家”“曾家”“朱家”能得昌盛發展,就是因為有良好的宗族“家風”傳承。大港楊氏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愛國精神。從明代抗倭到清末丁未革命,以及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裡不斷湧現出可歌可泣愛國故事和英雄人物。就說上面所提到廳堂上的“英勇抗敵”牌匾,其中就有一段大港人英勇抗擊日本鬼子的故事:

“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鬼子憑仗軍火優勢向我國大片地區步步進逼。1938年6月21日,日本軍攻佔粵東門戶南澳島。第二年同日,日軍在飛機戰艦掩護下攻陷潮汕。大港村同樣陷入日軍炮火之中。潮汕人民臨危不懼,各地紛紛組織自衛隊,團結奮力保家衛國。大港村民也迅速加入到這場保家衛國戰爭中。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1942年11月30日,鄰近龍灣村吳烏森帶領的“挺進中隊”,連夜襲擊日偽軍盤踞在汛洲島的翁尚功部。這一仗劫持到日艦兩艘,打死日偽軍數十名,有力震懾了日軍囂張氣焰。此事惹惱了駐紮在南澳島日軍總部。日軍開始了猖狂報復。12月22日,日軍派兵大部出巢,分兵兩路進攻東界。聽到日軍這一猖獗行徑,龍灣村將受滅頂之災,“大祠堂”里人聲鼎沸,村民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鄉老長輩馬上發動群眾,自發組織人馬到龍灣村支援那裡抗擊日偽的戰鬥。由於大港村民奮力援助,日軍最終在龍灣村不敢久留。這大大減少了龍灣村受到更大災難。村民聯合行動彰顯了民族氣節,有力震懾了日軍淫威。當時在任饒平縣長黃緒虞感動地書寫下兩塊牌匾,一塊“英勇殺敵”送給龍灣村,另一就是現在懸掛在“大宗祠”的“英勇抗敵”。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今天,“大宗祠”衍派下的楊氏後代在所城本地就有近3萬人,移居外地更不計其數。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相信鴻南村人會繼續發揚先人優良傳統,緊跟中國共產黨、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努力奮鬥、不斷開拓創新,張開雙手去迎接更加美好明天。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東里鄉村傳說——​古祠聚基業 民間有遺風

圖/《大港楊氏祠廟》、鄭映華、楊少湧、網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