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與趙本山相比,哪個人的表演更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

CGdu


蘿蔔青菜各有所好。很難說誰比誰更好。只能說兩者的風格有很大差異,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評價。

兩個人的成長環境是有很大差異的。陳佩斯出身藝術世家。他的父親陳強是北影廠的老演員。他從小接觸的就是非常規範的,近代化的話劇是表演藝術體系。他本身也是從電影演員起家的,小品演員是後來誤打誤撞並非主業。90年代以後電影行業逐步蕭條,他做過一段時間的電視劇。之後,轉往話劇方向發展。

陳佩斯雖然是以喜劇演員的身份為觀眾所知,但是陳佩斯的戲路其實很廣。他既可以演喜劇也可以演正劇。陳佩斯的喜劇表演,主要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來製造笑點,對於臺詞的依賴性比較小。這顯然是吸收借鑑了西方卓別林喜劇體系一些特色。有些人認為陳佩斯的喜劇比較高端,其實也就在於此。

也就是說,陳佩斯的喜劇表演雖然面向普通大眾,但實際上相對來說是比較高雅的,背後有比較深厚的西方表演體系根基。

趙本山的成長曆程和陳佩斯就差距很大了。趙本山是遼寧北部民間的業餘二人轉劇團演員出身。據說他的舅舅是個盲人,靠著走街串巷賣唱為生。趙本山跟著他的舅舅學會了不少傳統的二人轉唱段。趙本山後來善於模仿盲人跟這段經歷有關。但好像也有資料說是他的叔叔。後來名聲越來越大,就被當地縣劇團收編。據說姜昆到該地演出之後,被觀眾批評還不如趙本山有趣。姜昆由此對趙本山產生了濃厚興趣。兩人由此相識。之後姜昆向春晚劇組推薦了趙本山。他因此一炮而紅,成為了陳佩斯和趙麗蓉之後央視春晚小品的頂樑柱。

趙本山是民間藝人出身。他在表演上面的積累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個是通過傳統的師徒相乘的模式,從老藝人身上學來。另一個方面是在長期的下鄉演出過程當中與觀眾互動之後積累而來。這種表演上的成長過程,使得趙本山的表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二人轉兼具有戲曲和曲藝特徵。戲曲講究唱練做打,唱唸始終在做,打之前。曲藝也是以說為主。比如相聲,作為曲藝代表講究說學逗唱,說在第一。這就使得趙本山的表演,非常依賴於臺詞本身的內容,這是他和陳佩斯的一個重要區別。

傳統二人轉表演百無禁忌,只要能逗樂,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表演。除了男女之事之外,有不少是調侃殘疾人的。趙本山在登上大舞臺之後對於二人轉的色情表演內容做了刪減處理,但保留了很多調侃殘疾人的內容,這是後來受到很多人批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這個方面而言,不能說趙本山完全無辜,但確實要承認,這是整個二人轉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普遍問題,責任不全在他身上。

趙本山在成名以後,廣收門徒,然後又推行了傳統師徒制度。而傳統師徒制度具有濃厚的家長之色彩。實事求是的說,這套範式在當代社會已經有些不合時宜。在傳統師徒制度和現代公司制度的衝突之下,爆出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也成為了民間批評趙本山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個和他的藝術成就和水準沒有什麼關係。不能因此用前者來否認後者。

總的來看,用一句比較簡單的話來做區分就是陳佩斯相對來說雅一些,西化一些,趙本山相對來說俗一些,鄉土一些。這只是從表演特色上進行的一種評定不是對錶演水準本身進行判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需求,相互之間也很難說服對方。因此很難說誰更好一些。


zyb38537240


趙本山每一個小品都是針砭時弊、貼近生活、富有內涵、接地氣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構思巧妙、笑點居多。談到趙本山上春晚低俗的作品確實有,如《同桌的你》之中的“圈”代表什麼不言而喻,就很低俗。可是春晚的導演和編審是幹什麼的?為什麼不把這些低俗內容審查掉?

至於陳佩斯的小品我歷來不看好,因為他演的基本都是小丑形象,以耍活寶見長,沒有多少笑點和美感。更不貼近生活,就是出洋相。如被“堪稱經典”的《吃麵條》除了一些滑稽的動作惹人笑笑還給觀眾留下什麼?有意思嗎?我就覺得沒什麼意思:題材單一、沒有內涵、單純逗樂、脫離生活。他的其它小品大多都是這個特點。

我們歷來提倡雅俗共賞。正如毛主席所說:“陽春白雪,合者蓋寡。”老百姓看春晚除了高雅的作品,更喜聞樂見“下里巴人”。說到低俗的問題,其實那是節目把關的問題。每場演出都有導演和編審。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既有高雅的一面,也有低俗的一面。都有兩面性。我們為什麼非要苛求別人呢?從藝術角度來說,評價一個作品的好壞無非是兩個標準,即藝術標準和政治標準。就政治標準來說,是否反應時代潮流的作品。是否反對黨、出賣國家利益、醜化民族的漢奸文藝。


guangyu1189


應說陳佩斯的小品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陳渾身帶戲,從語言,動作,眼神,面部表情,舞臺步伐,都可以把觀眾逗樂。而趙本山的小品靠的包袱,也就是東北百姓田間炕頭的歇後語把觀眾逗樂,靠的是打油詩之類的語言,如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伕等。兩人的表演能力不在同一條線上,論表演功底,佩斯更紮實,可以這麼說:佩斯是表演藝術,本山是語言藝術!


用戶正言


陳佩斯的小品沒人能比,他眉毛眼睛都是戲,舉手投足帶著滑稽。他的處女作吃麵條,可稱得上中國小品的經典之作,可做為小品教學示教。他成功的表演,激發了小品市場應運而生。以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鄉土氣息小品充斥整個演義市場。由於陳佩斯的退出,趙本山21次進春晚,次次得冠,堪稱不可一世的小品王。他以幽默滑稽誇張的語言,夾雜著小品的滑稽迎得觀眾的喜愛。但陳佩斯的小品基本功紮實,表演規範,打諢得體,也是藝術院校表演基本功。


用戶1954974629776千


我70後這一代,是上小學四年級通過電影《父與子》認識陳佩斯的,又陸續上演了《二子開店》,《傻冒經理》,《父子老爺車》,《少爺的磨難》等等經典喜劇作品,還有80年代厲屆春晚表演的經典小品,都給國人留下深刻影響。至於趙本山,感覺就是一小丑,離開合作人後自己就沒有什麼作品,就靠二人傳那點本事,只留下財大氣粗罷了。


蒼松翠柏233960992


陳佩斯和趙本山都是很好的小品演員。他們都得到了很多大眾的喜愛。他們表現的藝術方式可能有一點不同。但都達到了讓人們開懷大笑的目的。小品就是讓人們忘掉憂愁煩惱,讓人們開心的笑一笑。能做到這一點也就夠了。他們兩人都具有喜劇表演的天才。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又有多少的文化素質,只要能哄著老百姓高興,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老百姓就會經常想到他們。


沙漠跋涉者


藝術來源於生活,其實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各有各的優點缺點,但你仔細的斟酌品味,很顯然,陳佩斯的小品更上檔次,像《賣柺》《賣車》…趙本山的一些小品只能說是讓你捧腹大笑而已,仔細一想,現實中到底有幾個那麼傻的人,根本不符合邏輯,我們常說,這個人會講笑話,那個人很幽默,什麼是笑話?什麼是幽默?一句話讓人聽了就笑的是笑話,一句話聽了之後琢磨了一會才覺得可笑,這便是幽默!顯然,前者趙,後者陳!鄙人之見,陳能勝趙,因為陳的作品更有深度……


名字很優雅人卻很邋遢


喜歡陳的幽默,陳佩斯那是藝術大師,其作品經得起推敲。

趙的作品以搞笑為主,經不住推敲,難登大雅之堂。


周丕奎


陳佩斯的演技是非常高的。他通過表演把小品推向了極致。趙本山的演技也是不錯的,他主要靠風趣的語言。但是趙本山好笑場,應該是一大忌!趙本山的即興發揮是一流的。


天弘小語


陳佩斯老師的作品喜感強,他本人就蠻有喜感,我喜歡看,常常開懷大笑,趙麗蓉老師也是一個逗笑商手,兩人給我深刻映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