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先“富腦”攻堅先“治愚”

近期,一則“雲南扶貧工作者‘罵’貧困戶”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視頻中的女幹部語言犀利、情緒激動,字裡行間卻充滿了正能量。她說:“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是靠自己雙手?”這些話語如當頭棒喝,敲醒某些存在等靠思想的貧困群眾。

這些年,我國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活狀況顯著改善。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脫貧的農村貧困人口與其他人一樣,不愁溫飽,享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保障,逐漸過上小康生活。

不過,脫貧攻堅工作在少數地方也存在政府“一頭熱”的現象。部分貧困戶多年受幫扶資助,至今卻仍未擺脫貧困,甚至越扶貧就越想保貧,成為扶不起的“阿斗”。甚至有人為“評上”貧困戶爭得不可開交,一旦當上就不願摘帽。有的貧困戶“等著扶、躺著要”,一心躺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懷抱裡,靠窮吃窮。這些貧困對象之所以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主要原因還是缺乏內生動力,最終導致脫貧政策收效甚微。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治貧”必先“治愚”。如果不能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精準脫貧的任務很難完成,即便靠政策完成了,返貧概率也很高。因此,精準脫貧要在“富腦袋”上多花些功夫。

一方面要多花些功夫加強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脫貧有了思想動力何愁不能實現經濟富裕呢?因此,要多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加強思想薰陶,利用道德講堂、農村廟會、快板說書、文化牆、農家書屋、文化長廊、閱報欄、遠程教育、農村黨課等陣地和載體,傳播“自立自強、自力更生”等核心價值觀,提高貧困群眾的整體素質,助力脫貧攻堅。

另一方面要多花些功夫樹立脫貧典型。各地要重視選好、用好脫貧致富帶頭人,多樹立一些從“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的貧困戶典型,形成脫貧示範。要多用生動活潑的文化、藝術形式影響村民、改變村民,營造貧窮落後不光榮、好吃懶做很可恥的輿論氛圍,讓貧困戶擯棄“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