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先“富脑”攻坚先“治愚”

近期,一则“云南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的女干部语言犀利、情绪激动,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正能量。她说:“幸福不是靠张嘴要来的,不是伸手要来的!哪个是靠低保富起来的,不都是靠自己双手?”这些话语如当头棒喝,敲醒某些存在等靠思想的贫困群众。

这些年,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活状况显著改善。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与其他人一样,不愁温饱,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逐渐过上小康生活。

不过,脱贫攻坚工作在少数地方也存在政府“一头热”的现象。部分贫困户多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甚至越扶贫就越想保贫,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甚至有人为“评上”贫困户争得不可开交,一旦当上就不愿摘帽。有的贫困户“等着扶、躺着要”,一心躺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怀抱里,靠穷吃穷。这些贫困对象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内生动力,最终导致脱贫政策收效甚微。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治贫”必先“治愚”。如果不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精准脱贫的任务很难完成,即便靠政策完成了,返贫概率也很高。因此,精准脱贫要在“富脑袋”上多花些功夫。

一方面要多花些功夫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脱贫有了思想动力何愁不能实现经济富裕呢?因此,要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加强思想熏陶,利用道德讲堂、农村庙会、快板说书、文化墙、农家书屋、文化长廊、阅报栏、远程教育、农村党课等阵地和载体,传播“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等核心价值观,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助力脱贫攻坚。

另一方面要多花些功夫树立脱贫典型。各地要重视选好、用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多树立一些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贫困户典型,形成脱贫示范。要多用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村民、改变村民,营造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让贫困户摈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