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他是一個被後世神化的財神爺,他又有何才能?又是如何成就這千古美名的呢?

一、政治成就

范蠡楚國人,從小天資聰穎,好學好問,閱讀很多治國安邦的書籍還有歷史書籍,長大後空有一身抱負,才能不得重用。後來到了越國,得到越王賞識,就留在了越國,輔佐越王。可惜沒多久,越國就被吳國攻破,越王也成了俘虜,但這也是他一展才能的機會。他勸越王忍辱負重,這也就有了後世的“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典故。

話說來到吳國後,吳王也是很賞識范蠡的,曾多次對他伸出了橄欖枝,都被他所拒決。

吳王夫差想勸范蠡離開勾踐,到吳國幫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動搖,很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這也就使得吳王對越王放下了警惕,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最後導致了吳國的滅亡。

由此可見,越王的復國成功,范蠡是有大功勞的,可以說沒有范蠡,越王根本不可能復國。

最後復國後,范蠡就向越王辭行了。就這樣他人生的第二個傳奇誕生了,成為了“商聖”。

二、商業成就

離開越國後,范蠡就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當他再出現在世人眼中時,他已經是個富甲一方的商人。後又經歷了家財的三聚三散,不過他始終都能快速積累財富,這也就充分展現了他驚世的經商才能,是當之無愧的“商聖”。所以他也就成了世人眼裡的財神爺。

漢史學家司馬遷: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名垂後世,臣主若此, 欲毋顯得乎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范蠡的經商思想,對後世是有深遠影響的,以一己之才能,傳承著商業理念,是噹噹之無愧的曠世奇才。





鷹志


歷史上的范蠡是一個足智多謀、功成身退的人

,是一個有智慧、有遠見、有頭腦的人。

他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便帶著西施泛舟西湖,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即便是不再為官,但他以自身之才學和超凡的智慧,曾三度成為鉅富,三次散盡家財,每次都拿自己的財富去救濟貧困,就這樣一次比一次賺的錢多。也就是因為多次救濟貧困,被後人尊為財神,而後世的生意人又尊他為“商聖”。

對於范蠡,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一段記載,更是說明他非凡的智慧和遠見。

原文如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這就是鳥盡弓藏的典故,事實證明了他的話,越王勾踐只“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此後,後代許多名臣也是以此為警戒,選擇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實這句話就是對他最好的讚美和總結。





lang安然




足智多謀,才思敏捷

范蠡在少年時,投師於當時的一個世外奇人計然門下,越王勾踐用了計然七策中的五策,使越國取得霸業。

夫差即位後,日夜操練軍隊,厲兵秣馬,準備消滅是越國,勾踐深知與吳國一戰在所難免,與其坐等敵人進攻,不如自己先打過去,但卻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是通過范蠡花重金賄賂吳王夫差身邊的重臣伯韶,夫差最終答應了勾踐的請降要求。

一次在吳王生病,范蠡讓勾踐用嘴嘗吳王的大便,看是否有異味,來判斷疾病的程度。最終因為勾踐的行為被吳王所感動,立即放勾踐一行人返回越國。

就這樣,范蠡輔佐趙王勾踐20 餘年,苦身戮力,所有的付出取得成功,最終報了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時懂得歸隱田園

范蠡深深思索: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如果不趁早抽身離去,恐怕最終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啊! “君臣只可同患難,不可能共享樂”可是一句至理的古訓啊!

范蠡終於跳出是非之地,想到同僚文種還在風雨中,於是寫了封信勸離去。他卻不以為然,拒絕了范蠡的建議。過了幾年,范蠡的預言終於實現了,被小人誣告是有謀反之心,結果被賜劍自殺。


超級商業天才

歸隱田園後范蠡開始經商的生涯,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 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就很符合現代的市場規律。

根據這個規律,當遇到農業豐收之年,糧價跌落時就大量地收購貯存糧食。因為不會年年豐收,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等到農業受災之年,再把貯存的糧食,以平價出售給周邊的國家或平民。這樣一來,他不但自己致富,還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奸商、道免豐收年穀賤傷農與饑荒年民不聊生的窘境,化解了國家的燃眉巨急,大大地提高了范蠡的聲譽。

西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奉范蠡為商業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經商治產 ”富甲天下”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范蠡能“富好行其德”。



在中國古代的商業圈中,范蠡一直被公認為是商業的鼻祖。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因經商成名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 “商祖” 之名卻非上一個人莫屬。那個人就是陶朱公范蠡。


皓說史


要評價范蠡,先要簡單瞭解一下他的一生。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

范蠡年輕時才智出眾,博聞強識,好讀書,范蠡年輕時潛心鑽研姜太公的《六韜》、《三略》。拜計然為師,學習經商技巧。年紀輕輕就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當時楚國政治昏暗,非貴族階層不能做官,范蠡空有文采不能施展,報國無門。因此范蠡不修邊幅,表現出一副不與俗人為伍的樣子。他經常瘋瘋癲癲,行為怪異,被稱為“楚國狂人”,鄰居們叫他“範瘋子”。

時任宛地地方長官的文種,非常欣賞范蠡的才華,文種多次不顧自己的身份親自上門拜見。范蠡被他的誠意打動,為了接待文種,他向哥嫂借來衣帽穿戴整齊,兩人言談非常投機,於是決定聯手幹一番大事業,後來他們一起離開楚國,到了越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繼位的第3年,勾踐想趁著吳國沒有準備伐吳,范蠡勸他不要輕易用兵。

越王勾踐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率三萬精兵,北上伐吳。結果兩國在夫椒交戰,越軍大敗,只剩下5000人被圍困於會稽山,范蠡建議越王用美女、寶物和卑躬屈膝的方法來麻痺吳王夫差。

勾踐聽從了范蠡的建議,派文中以美女寶器買通吳國的太宰伯嚭,伯嚭從中說和,吳王就答應了勾踐的請求,提出讓勾踐到吳國當人質,罷兵而回。

勾踐在吳國當奴隸長達三年,臥薪嚐膽,范蠡也始終跟隨左右,雖然他們經歷了一個時期的屈辱生活,但畢竟克服了亡國的重重危機,併為日後越國的復興保存了力量。

公元前490年勾踐、范蠡歸國。范蠡成為越王最寵幸和權勢最高的大臣。越國君臣共論興國大計,范蠡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方略,認為土地是萬物之本,農事做得好可以生長萬物,人可以各盡其用,並認為對天時的掌握和農事的進行都要適度,不可以勉強。

越王對他的看法很贊同,後來經過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越國很快恢復了元氣。

公元前482年,吳國農業欠收,但夫差還野心勃勃,決定起兵北征,與齊、晉爭霸中原,吳軍北上的消息傳來,勾踐和范蠡商議出師伐吳。

公元前478年,越軍分成三路,斷絕北去吳軍的歸路。主力從吳國南進,直逼吳國都城姑蘇,吳軍大敗,越軍焚燒了姑蘇,奪取了吳國的船隻,吳王夫差聞訊之後率師南迴,向越國求和,越王勾踐認為還不能一舉滅吳 也答應了暫時罷兵,暗地裡卻繼續加緊滅吳的準備。

吳國連年災荒,物資匱乏,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軍隊也在北上稱霸戰役中消耗巨大,精銳盡失。於是越王勾踐在與范蠡等重要大臣商議之後,認為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向吳進軍,吳軍全線潰敗,越軍三戰三捷,直到姑蘇城下。



公元前475年,越軍再次進攻姑蘇,很快打到城下,這次勾踐採取長期圍困的戰略,過了兩年,越軍攻破姑蘇外城城門,夫差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派使臣跪到勾踐面前求和。

勾踐於心不忍,打算接受投降,范蠡卻說:“大王忍辱負重20年,現在絕不能拋棄前功,於是回絕夫差的使臣,夫差無奈,只得自殺,吳國就此滅亡。

滅吳之後,越王大宴群臣,作曲歌功頌德,歡慶滅吳之功。但范蠡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與勾踐君臣十幾年,他十分清楚勾踐的貪婪本性,只愛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國家安定也永遠會向外擴張,於是范蠡決定離開勾踐,激流勇退,以保全自身。

范蠡歸隱之後,辛勤耕種,煮鹽經商。不久便財源大增,聲名遠揚。

齊王聽說范蠡的才幹,派人請他做齊國的相國,范蠡不想再入世為官,於是將家財散盡,只帶了一些貴重的珍寶,悄悄的舉家離開齊國,再一次棄官而走。

離開齊國的范蠡來到了定陶,這是中原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他認為在這個地方一定能發家致富,於是改名為朱公,人稱陶朱公,范蠡在這裡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三次達到家財萬貫。但是他仗義疏財,每次賺到錢總會慷慨解囊,扶危濟困,范蠡的行為使他獲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他卓越的理財能力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從范蠡精彩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目光深遠、智慧超群、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天下奇才!


回望五千年


他既精通韜略,善於治國用兵,又有非凡的商業頭腦,是儒商之鼻祖。他就是被世人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復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范蠡則是輔佐越王勾踐成就一代偉業的第一功臣。正史中並沒有關於范蠡生平的單獨記載,他是以越王謀士的身份出現的。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不聽范蠡的勸告,執意出兵攻吳,結果被吳王夫差大敗於夫椒(今太湖洞庭山)。生死存亡之際,范蠡建議越王勾踐卑恭求存,以圖東山再起。勾踐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吳國忍辱負重地做了三年奴隸。吳王認為勾踐已經真心歸順自己,就將他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伺機復仇。掌管軍事的范蠡與謀士文種共同輔佐越王,使越國日益強盛起來。公元前484年,狂妄的吳王不顧朝臣的諫阻,出兵討伐齊國,得勝歸來後又殺掉了國之棟樑伍子胥。越王看到機會來了,就問范蠡能否出兵,范蠡卻說:“還不到時候。”過了一年,吳王率軍北上會盟諸侯,范蠡對越王說:“現在可以出兵了。”越國迅速出兵攻打吳國,殺了吳國太子。四年後,范蠡再次領兵出征,將吳王包圍在姑蘇的山上。吳王遣使求降,希望越王念及自己當年放他的恩惠。范蠡卻對越王說:“當取不取,會反受其累。”越王聽後打消了和談的主意,出兵一舉吞滅了吳國。


越國滅吳,范蠡是主要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苦心籌劃20餘年,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中國古代的一個傳奇。關於這段歷史,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浪漫的故事。范蠡尋得美女西施,令她色誘吳王,使其疏於政事。西施深明大義,為國獻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計”。其後,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而去…傳說的真假已不可考,但能確認的是,越國滅吳後,功勳卓著的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他深知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的性格特點,於是駕舟出海而去,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范蠡離開越國後,乘船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開始了自己經商的事業。他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勞作,與兒子經營產業沒多久就積累家財數十萬。齊國人得知他有非凡的才能,邀請他做了齊國的宰相。范蠡認為,自己經商可以賺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宰相,這已經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極致了。所謂“物極必反”,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有禍患。於是,他辭掉了宰相的職務,散盡家財,舉家遷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地方。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的經商之地。范蠡在此再度“創業”,與子孫悉心農牧,兼做經營,根據行情買賣物品,賺取差價。過了沒多久,他又攢下了家財“鉅萬”,富甲天下。范蠡自號“陶朱公”,成了人人皆知的大商人。范蠡的經營之道記載在《計然篇》中,講求根據需求做出變化以及“物極必反”等道理,強調“勸農桑,務積穀”、“農商兼營”等,這對於今天的人也頗有借鑑意義。由於范蠡在商業上的成就卓著,後人常將成功的商人稱為“陶朱公”。


因為商人在中國古代長期處於低微的地位,所以范蠡並沒有成為一個被青史“青睞”的人。但世人對這位極具魅力的“奇人”還是頗為津津樂道,如漢代的司馬遷就曾在《史記》中感嘆道:“范蠡三次更換住處,卻能天下聞名。他每次不是簡簡單單地搬家,而是住在哪裡都能成名。”


溫粹


三晉軼事:晉商始祖猗頓和中國“商聖”范蠡(陶朱公)的故事

晉商印象官方帳號 2019-01-16 19:41:24

猗頓故里

在山西省臨猗縣春秋時期產生過一位著名的傳奇人物——猗頓,他是以經商成功而揚名天下。山西省猗氏縣就是為紀念猗頓而設。

古代社會,“商”這一社會職業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職業而存在,因為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士、農、工、商來劃分階層等級,“商”被排在了最後一位,可見其當時的社會地位。然而“商”的作用卻非同一般,小商則能夠以物易物,用於商品週轉,大商則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

在春秋時期,就有很多商人,有些人雖然出身貧寒,但經過自己的艱苦創業、苦心經營、以及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定的財富積累便由商入士,從而形成了一股影響力較大的群體,比如山東六國伐秦時,大兵壓境,商人們認為秦國不保,開始紛紛逃離。這是商人的正常心理,保商品,保財產。而五國伐齊時,也出現過義商保齊的事情,這個商人就是田單。所以商人也分不同類型,春秋時期晉國就出現過一位鉅商——猗頓,其歷史非常傳奇。

商聖范蠡

要說猗頓必然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大人物——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期間從人生低谷達到人生巔峰的過程中,他的智慧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范蠡心裡非常明白與越王這個人可以同吃苦,不可以共甘甜,事成之後范蠡選擇了隱退,然後他用“計然”留給他的策略開始了自己的經商之路,並且是大獲成功,從而成為人們所敬仰的“商聖”。

猗頓是晉國的一個書生,也就是一個貧窮的書生而已。因為家境不好,又沒有辦法進入士途,所以只有選擇其他途徑去開始自己的人生創業歷程。而這時范蠡已經在社會上開始顯現出他經商的影響力,並且沒多久就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大商人。那麼猗頓也是一個有心人,而且非常關注范蠡輔助越王勾踐成功的事情,也知道範蠡離開越國以後走上了致富之路!為了儘快擺脫貧困,猗頓決定去碰碰運氣,看自己能否找到陶朱公,然後虛心向他討教經商之道,於是猗頓歷經千辛萬苦趕赴南方,期待著能夠拜見陶朱公。功夫不負有心人,猗頓運氣不錯終於見到陶朱公。猗頓對陶朱公是畢恭畢敬,當面請教陶朱公為他指出一條經商之道,以及如何能夠發家致富的要領,陶朱公見猗頓禮貌在先、態度謙虛又懇切,也是真心實意來此請教,便送給猗頓八個字“子欲致富,當畜五牧。”猗頓一時沒有明白這句話是意思,又虛心討教。陶朱公便給他耐心細緻地講解:“每個人的致富道路和財富來源不盡相同,有的依靠的是以物易物;有的是經營珠寶首飾;有的是經營兵馬糧草。但是得有一個基礎——本錢,你現在的情況是什麼都沒有,那就只能從小事做起,比如說養牛、養馬、養驢、養羊、養豬,這就是“五牧”。千萬注意要養母的,因為母的可以下仔,這樣就可以不斷地繁殖出更多的“五牧”。你就可以慢慢地形成財富,猗頓一聽是恍然大悟!他認為這是對自己切合實際的建議。於是作揖告別陶朱公簡裝而退,一路北上,找到一塊水草茂盛的地方,老老實實地按照陶朱公的建議去實施自己的計劃。古人說:“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輩輩窮。”所以說猗頓制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實施起來比較慢,時間也許會長一點,但是財富是靠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猗頓大約用了幾年的時間,憑著自己的辛苦就養牛一項所得財富是富甲天下。“始於泥土得芳香,根植於民富一方。”在中國古代農耕生產單靠人力是一種效果,那麼充分利用牲畜的效果會大不相同。關鍵是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所以人們對於牛的認識和利用以至於人們對牛的需求也大量增加!

春秋商貿第一人

從財富的角度來分析,人做什麼事都要用心去做,都要用腦子去思考,財富才可能一點一點的靠近你,你的事業終究會獲得成功的!猗頓是一個有頭腦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有經濟頭腦的人,他為什麼在短短几年的時間積累下大量財富呢?因為他對人以誠相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尤其是在日常經營中如果遇到鄉親們手頭暫時不便,他毫不猶豫讓鄉親們把牲口牽走,等農作物收成之後再將買牛錢結清,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是猗頓的膽略,二是及時。膽略是靠猗頓的智慧,及時是猗頓為鄉親們的農忙季節考慮,農忙季節需要牲口幫忙,你不給他,農閒時你給他有什麼意義呢?因為猗頓以誠信經營而聞名天下,所以顧客盈門就成了家常便飯,買賣是越做越大,財富積累是越來越多,當時的猗氏鎮上幾乎佈滿了猗頓的店鋪。商業界一個名詞“賒銷”從此誕生了。

經商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頭腦,尤其是經濟頭腦非同小可,猗頓在日常經營活動中要經常出去走一走,這一走就走出了一個新天地,猗氏縣和運城縣相隔三十里左右,運城的鹽池是遠近聞名,它的歷史非常悠久。人要生存是離不開鹽的,但是鹽的生產加工勞動強度較大,一般人是吃不了那個苦的!如果有人給的辛苦錢高一些,還是有人願意吃苦的。猗頓經過認真思考決定投入資金經營鹽業,什麼叫做一本萬利呢?經營鹽業就是一本萬利的典故之源。

山西運城鹽湖

挖出的鹽經過涼,曬,洗,再經過粉碎,一斤鹽的加工成本也就幾釐錢,而拿到市場上去賣一角錢,這樣就翻了十幾倍,如果運到偏遠地區就可以賣到幾角錢,這樣就翻了幾十倍。所以經營鹽的利潤是非常可觀。

就是經營鹽讓猗頓積累了鉅額財富,所以猗頓被稱之為最早的晉商,而誠實守信的經商秘訣也是猗頓最早提出來的,這就是晉商精神“誠信”的來源。所以我們把猗頓視為晉商始祖!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為何晉商在明清兩代如此優秀,開商業之先鋒,並且創造了燦爛的晉商文化呢?

晉商應該說有其獨特的商業文化。晉商早期的先輩王現說過:“夫商與土,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經,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恪守其業,天之鑑也。”

王現的經商路線遍佈古代中國大江南北,東南到福建,北到蒙古草原、西伯利亞、莫斯科,可以說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喬致庸無意間得到晉商前輩的行商地圖是欣喜若狂,也非常感嘆,晉商能把生意做到國外,並且把生意做到紅紅火火,走的又那麼遠關鍵是理解了晉商先輩們的創業的艱辛。

穿越千溝萬壑的走西口

晉商能吃苦,有一股闖勁。正是憑著這股闖勁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開闢了一片商業天地,一代又一代晉商人通過辛勤努力,艱苦創業,才逐步形成了不朽的晉商精神。

山西省地形三面環山,南部地窄人稠,從而把山西人逼上經商之路也許是條出路,明代政府為北邊各個重鎮籌集糧草而推行的“開中制”也為晉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商機。明清時期的晉商北達俄羅斯,東達朝鮮、日本,南達新加坡以及整個東南亞,都有晉商的“商號”。如今的內蒙古包頭市就流傳著一句話:“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

那麼晉商為什麼買賣越做越大呢?首先是吃苦耐勞,其次就是頭腦靈活,關鍵的關鍵是晉商經營自始至終堅持了一條:誠信經營!什麼時候老祖宗留下的晉商精神不能丟!

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敘,山西人講團結,講義氣,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做什麼買賣,大家都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扶持,遍佈全國的山西會館就能夠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說晉商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就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一種轉化,仁、義、禮、智、信,學而優則商,晉商特別注重這一點!

拜關公的晉商

天下四行“士農工商”,聖人所云:無農不穩,無商不富,南北出產不同,商旅不行,貨不能通南北,物不能盡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無利則不富,民不富則國無稅,國無稅則兵不強,兵不強則天下危。由此可見這重商之風大興實在是強國富民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立國之本在於賦稅,全國的稅賦商業佔到六成,其他行業四成,我們說大力發展商業,使行商交稅蔚然成風實在是強國固本的大事情。歷朝歷代古人皆視行商對國家的貢獻之大令人驚呀!所以我們說商業繁榮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一定要認認真真去做好這件事!

晉商文化對於現代商業企業的影響在於如何把“誠信”的精神實質學習好,宣傳好,運用好,傳承好。通過山西人民的共同努力,艱苦奮鬥,在經濟轉型發展實踐中豐富和增加“誠信”的內涵,讓晉商文化和晉商精神“誠信“精神更加發揚光大!


晉商印象官方帳號


是一個見微知著的智者,是一個有著非凡政治智慧和才能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善於發家致富的商業奇才


麗子140049207


其實不用說他的履歷,只說他的一句名言和他最終的結局吧!

“君臣只可同患難,不可能共享樂”

結局:和西施泛舟離去,從此江湖無個人,

一世英名,捨得下名利!

我只能說他是個超脫的聰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