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观点》第14期:治理好区块链,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编者按: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国家领导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讲话中,一连用了19个“要”,强调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并从把握大趋势、掌握新技术、实施大融合、实现强保障,对发展好、研究好、运用好、治理好区块链,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这有利于我们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挖掘区跨链技术变革性的潜质,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胸怀,聚焦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突破,既严防“一点腐败,全链污染”的技术安全问题,也警惕“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的生态安全问题,还避免“自治孤立、可信泛滥”的机制安全问题,助力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建设,推动人类社会从“互联互通”走向“共享互信”的新阶段。

《秦安观点》第14期:治理好区块链,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后,区块链的话题持续升温,有关区块链安全问题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认为:治理好区块链,将有助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秦安观点》第14期:治理好区块链,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挖掘区跨链技术核心价值,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高质量新阶段

深入学习讲话内容,依然坚持“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的一贯观点,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强调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握大趋势,发展好区块链。这种大趋势,既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的大趋势,也是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发展好区块链,是在我国区块链领域良好基础的基础上,从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其二,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二是掌握新技术,研究好区块链。讲话从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协同攻关、加强标准化研究、加快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好区块链的基本架构。

三是实施大融合,运用好区块链。坚持问题导向,从技术契机、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民生领域、技术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互联互通、政务数据共享模式等七个方面,提出融合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方向,其应用领域、针对问题和发挥作用非常明晰。四是实现强保障,治理好区块链。这个保障包括机制体制保障,也包括网络安全保障,还包括法律法规保障,更包括领导干部的能力保障。这其中,尤其要牢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战略警示,做好适合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工作,并通过领导重视、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等持续强化。

《秦安观点》第14期:治理好区块链,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看清信息化革命的历史脉络,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安全共同体的新步伐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经过几年推进,今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信中,提出了“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进一步倡议。大会组委会发布的概念文本中,提出了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丰富了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此同时,从信息化革命的历史脉络来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了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区块链技术有望实现人类社会的共享互信,继人类社会变成一个可“鸡犬相闻”的“地球村”之后,将进入一个有“春夏秋冬”的“信任体”。当然,我们不能幼稚地期望单纯用区块链解决人类社会的猜疑,甚至暴力乃至战争问题,但毕竟可以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让我们在赞许“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起点上,走出核心技术支撑的新道路。

2016年10月9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无论是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年5月20日,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的亚洲安全观。这些安全观映射到网络空间,都是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通过创新安全理念,搭建更大范围的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网络安全之路。

安全理念需要安全技术支撑,也必然充满竞争甚至斗争。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区跨链技术要持续在在底层技术上要下功夫。区块链技术的效率问题,区块链分布式密码技术的应用问题,区跨链和不同场景中网络安全结合的问题等,都是亟待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预见,这方面国际竞争的必然性。比如,基于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硬件,在运用效率方面的竞争;基于通用算法、密码算法等核心技术,在卡位技术方面的博弈;基于航空航天技术和太空互联网建设,在太空高边疆和网络新边疆融合方面的赛跑等等,都与区块链技术的突破、掌握和运营紧密相关起来。

《秦安观点》第14期:治理好区块链,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牢牢把握网络安全技术的全新生态,助力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建设具有核心技术的强支撑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之后,区块链解决共享互信的问题,安全尤为重要。2018年初,日本第二大虚拟货币在线交易所遭受黑客攻击,被称为当时“史上最大虚拟货币盗窃案”,损失超过30亿人民币。与此同时,我们综合审视区块链发展,面对新技术革命,需要有“应对混合战争、探索链接主权、聚焦智能攻防”的理念。在区块链新生态环境中,用好已有通用加密方式的同时,需要持续增加自创独特可控的安全防护机制,使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的提升之中。在此基础上,从维护网络主权、保障数据安全、统筹网络安全、应对战争威胁、实施网络军控等多个方面,让区块链技术成为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

维护网络主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互联网的自组织模式,对中心制的领导体系也是一种颠覆,但用好了也是一种工具,可以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目前,区块链是同样的道理,无中心模式,对中央银行一统天下的货币发行也是一种颠覆,但如果运用好,就可以作为其有效补充,一方面,优化补充完善先行货币运行体系,另一方面,顺利世界大趋势,应对针对货币主权的挑战,进行应对金融霸权的斗争。尤其是面对网络霸权、金融霸权的现实态势,我们必须知难而上,从主权的高站位,审视区块链安全的高价值。

保障数据安全。数据乃至大数据是网络空间的核心资源,也是一种生产资料。其重要的特征就是流动性,这其中蕴含着新质的生产力、文化力、国防力,这不同于传统将珠宝珍藏于“保险柜”的模式,而是实现从混合、融合到化合的飞跃,共享蕴含价值、流动产生机遇、融合实现升华。在区块链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可信的同时,把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安全隐私等关键技术结合起来,研发适合区块链技术机理的安全保障机制,形成以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安全为目的的整体保障机制。

统筹网络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区块链安全。区块链是承载在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数据库。目前区块链的安全问题,更多是现有技术的组合集成应用。为此,一方面,要研发网络安全新技术;另一方面,应通过实战化的攻防测试提升。可采用网域实战推演模式,将私有链、公有链、联盟链,在“演万变网域、练百战精兵”的网络安全“朱日和”环境中,展示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空间对抗想定的训练演习,如何有效解决演习推演难、分析验证难、训练学习难等系列问题,并将其融入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集成应用的体系环境中,进而全面培养区块链安全专业人才。

应对战争威胁。我们应该始终清晰地看到,随着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其大规模推广运用,目前面临的恶意挖矿攻击、无利益攻击、双花攻击、异形攻击、钓鱼攻击、木马攻击、供应链攻击、交易回滚攻击、交易排挤攻击、随机数攻击、重发攻击、家充值攻击、短地址攻击、假币攻击、越权访问攻击、交易顺序依赖攻击、条件竞争攻击等等,一定会超越单纯的运用层面,出现更大规模、更高强度、更深层次的攻击,甚至国家层面的网络对抗。

实施网络军控。在军事领域,也可以针对网络对抗日趋激烈的态势,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施证据保全,进行风险管控。尤其针对已经形成国际共识的部分,比如不对他国涉及重大民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网络攻击等,就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相互监督、制约等方面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