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49100”幫扶工程在淳安

杭州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49100”幫扶工程在淳安

淳安縣威坪鎮中學新貌

我叫徐道江,是淳安縣威坪鎮汪川村村民。看看我們村裡現在的富裕生活,想想我們村裡過去的貧窮情景,我內心就非常地感謝共產黨,感謝杭州市委、市政府。是黨的富民政策、是市委、市政府的“49100”幫扶工程(注:幫扶杭州經濟欠發達的49個鄉鎮及其中的100個村),才使我們家和我們村擺脫了世世代代的貧困,過上了好日子。

1988至2002年,我在村裡擔任支部書記,當時也想把村子建設好,讓村民口袋裡有錢。可是,村裡人多田地少,470多畝田掛著1200張嘴,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集體經濟、村裡總共只有2萬零600元錢,其中大部分是農戶繳來的土地承包款;交通不便,出村只有一條機耕路,到縣城還要坐船;信息不靈,全村只有一部程控電話;思想又不解放,想發展也找不到好路子,心裡總是想要是村裡能發現金礦就好了。村民也認為像我們這樣地處偏僻,沒有什麼自然優勢的山村,包產到戶後,大家能吃上飽飯,已經很不錯了。由於村子窮、村民窮,村裡窮得幹部的誤工工資都付不出,哪有錢去搞基礎設施建設。走的是祖上留下來的泥巴石子路,住的是祖上留下來的破瓦房,村民一年到頭也難得吃上幾頓肉。由於窮,村裡的矛盾特別多,村民常為田地、宅基幾寸界線爭得死去活來,為丟失幾個瓜果、幾株蔬菜罵得雞飛狗跳。我這個支部書記常常是勸完東家勸西家,當得又忙又累,拿不到幾個工資不說,還吃力不討好,村民還有意見,想想真是閉氣。

2000年,市裡“49100”幫扶工程實施後,市委王書記親自聯繫我們村,和我們一起談政策、談發展、談理想、談前景,和我們“同吃、同住、同商量”,搞調研,摸民情,分析本村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人力優勢,共同確定村裡的經濟發展規劃、發展項目,確定了我村走蠶桑為主,山核桃等幹水果為輔的效益農業經濟發展路子,並幫助我們落實幫扶資金,通過王書記的協調,幫扶集團先後為我們村投入了250餘萬元的幫扶資金,有了錢,村裡的各項事業都開展起來了。

首先在村裡進行了大田改革,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大規模的種植了蠶桑、茶葉等經濟作物。當時許多村民還想不通,說好田都種成了桑蠶,茶葉,將來我們吃什麼?個別村民甚至說,割了我的頭也不種。市縣鎮村四級幹部為了讓村民儘快地富起來就一戶一戶的做工作,先後發展各類經濟作物1000多畝。當時我家人口多,有5個人吃飯,母親、妻子和兩個讀書的小孩,只有2畝多田地,經濟上很困難。種了蠶桑後,只用了兩年多時間經濟上就翻了身。記得2003年5月,我剛賣完春繭回來,市裡王書記正好來到我們村,我妻子捧著一大疊錢給王書記看,我高興地告訴王書記,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多的錢,這麼多的百元大鈔,點都點老半天,當時我們村裡的人均年收入才毛2000元,而我這一筆收入就有2000多元。以前一年也沒這麼多錢,想也不敢想自己有這麼多的錢,當年我就把家裡12寸的黑白電視機換成了25寸的大彩電。如今,全村家家都種上了蠶桑、茶葉。其中100多戶村民每年養蠶種10多張,單項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村民徐利民每年養蠶種30多張,僅蠶桑年收入就達3、4萬元,兒子在寧波萬里學院讀書一點經濟壓力也沒有。村民徐道斌,2000年前靠單一種糧食,每年都是入不敷出。發展蠶桑後,每年養17張蠶種,收入2萬多元,僅蠶桑就達到人均7千餘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從2000年到2008年,我們村的人均收入從1600多元提高到近4500元,經濟上可以說徹底翻了身。其次是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改善,村裡建起了辦公樓、標準籃球場、老年活動之家、幼兒園,架起了路燈。不但村裡澆築了水泥路,連田間道路也硬化了,投資100多萬元修築了通村康莊大道。投資16多萬元,建起了村內河道防洪堤,投資15萬元,建起了環村道路和護欄,村容村貌亮麗整潔,有點像城裡的小區。

再就是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2003年以後我們村每年都有10到20來戶村民建新房。現在建的新房可不得了,都是3、4層的小洋樓,上蓋琉璃瓦、下鋪大理石,外貼瓷磚,裝的是鋁合金窗戶、防盜門,又豪華、又氣派,投資都在20—30萬元以上,全村還有大約80來個年輕人在其城裡買了商品房。全村有四五十戶村民家買了汽車,村裡現在正在規劃建設幾個停車場,好讓這些車過年回家有個窩。大部分的家庭都用上了摩托車、電瓶車,自行車都快沒人騎了。在穿戴上,過去我們只要穿暖就滿足了,買雙解放鞋也要等到過年再穿,現在村民都穿上了皮鞋、旅遊鞋,老年婦女戴上了金耳環,青年婦女戴上了金項鍊,青年小夥子穿衣服還要穿名牌,縫縫補補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縫紉機也被淘汰了。家家戶戶用上了煤氣灶、手機、電話機、電視機。熱水器、電冰箱、空調、電腦也不再是什麼稀罕物了。吃的就更不用說了,過去是有什麼就吃什麼,現在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2000年以前,村裡小店殺一頭豬幾天也賣不掉,現在村裡擺了兩個肉攤,每天都要殺2、3頭豬,過年過節時還不夠賣。現在,村民看病有醫保、困難有低保、殘疾人和9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月補,許多老人說:“想不到老了還過上這樣的好日子”。還有,村民通過培訓教育和外出薰陶,思想觀念、文明素質提高,可以說和以前不是一個檔次了。村民尚學崇教、和睦相處,特別是市委王書記聯繫我們村後,村民都感到很自豪,都積極勤勞致富,積極爭當文明村民,要為王書記爭光。現在幹群關係、鄰里關係都很和諧,一點小矛盾,商量一下就化解了,村裡很少聽到吵架聲、賭博、小偷小摸等社會醜惡現象一掃而光。有點像世外桃源。村治保委員說,這樣下去我都快下崗了。青年人越來越熱愛自己的家鄉,外出打工的紛紛回村創業。

回想起來,我們能能過上這樣的富裕生活,是黨的領導好,是黨的富民政策好,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幫扶工程好。作為貧困農村的農民,我的切身體會是千親萬親,沒有共產黨親,千好萬好,沒有49100幫扶工程好。

(文字內容根據徐道江口述整理)

鏈接:

“49100”幫扶工程在淳安

淳安縣地處浙西山區,是浙江省經濟欠發達的25個縣之一。農民大部分散居在山區半山區,地處海拔500米以上的有50個行政村、4450戶、13788人,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條件落後。

1958年,淳安人民為建設新安江水電站作出了重大犧牲。自然條件較好的1377個自然村、307838畝良田被淹、淪為水域,這些都是淳安人民賴以生存和對國家作出貢獻的“糧倉”。淳安縣移民289951人,工農業總產值下降近一半。

為了促進欠發達地區致富奔小康,市委、市政府於2000年決定實施49100幫扶工程,即由市裡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由40名市級領導幹部、12個區縣、(市)政府、8家金融保險機構和78個市級機關部門,對口聯繫49個欠發達鄉鎮,重點幫扶100個經濟薄弱村。在為期三年時間裡,幫助改善被幫扶鄉村的基礎設施條件,使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淳安縣被列為實施這一工程的重點幫扶縣,有28位市級領導幹部聯繫淳安28個欠發達鄉鎮;62個市級單位部門及城區聯繫淳安67個欠發達村。同時21位縣級領導聯繫21個欠發達鄉鎮,63個縣級機關部門聯繫63個欠發達村,市縣共幫扶貧困村139個。

至2002年底,市縣共投入幫扶資金3354.7萬餘元(未包括縣財政農業稅減免款843076.96元),實施各類幫扶項目1104個。其中,市級投入資金2863萬餘元,實施項目728個;縣級投入資金491萬餘元,實施項目376個。共發展山核桃、石竹筍、早生良種茶、蠶桑、水果等經濟林58200畝;興辦企業6家;幫扶建校25所,修繕學校4所;新開及拓寬整修公路317公里,建橋35座;澆築水泥機耕路16575米、硬化村道13570米;修建防洪堤8032米、澆築渠道31210米,為25個欠發達村安裝了自來水。第一輪幫扶工程取得顯著成效,一批農村基礎設施建成,經濟薄弱鄉村的資源優勢得到挖掘,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農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

2003年至2006年,新一輪“491000”幫扶工程全面展開,全市組建24個幫扶集團,由24位市城領導、21位縣級領導帶領135個市級幫扶單位、13個縣級配合單位與淳安24個鄉鎮、68個村結對幫扶。共幫扶27個鄉鎮,131個村。2003年5月,市選派24位優秀青年幹部到淳安24個欠發達鄉鎮掛職。市、縣共投入幫扶資金11833.9萬餘元,其中市級10052.7995萬元,縣級1781.127萬元,市縣完成幫扶項目1498個。全縣新發展各類經濟林13.56萬畝,其中新發展茶葉、蠶桑、幹水果等主導產業12.8萬畝;發展中藥材、高山蔬菜兩大新興產業2.7萬畝;修建農副產品交易市場10個,新建機制名茶廠18家。共新建、改擴建公路1074公里,建橋24座,澆築渠道36000米,安裝和改造自來水131處,解決了4.5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為168個村鋪設了有線電視網絡。安置下山移民346戶、1035人。建設校舍64幢、科技文化中心11個;組織農業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1211期,11.3萬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6045人。完成748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接收點建設,為500個村新建或修建了村級組織辦公場所。至2006年,27個被幫扶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20元,比2002年增加1580元。

作為幫扶工程的繼承、創新、提升、拓展以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載體,2007年,全市組建100個以上集團聯繫100個以上鄉鎮,動員1000家以上企業(單位)結對1000個以上行政村。其中20位市級領導率領20個市級“聯鄉結村”集團的143家單位與淳安縣20個鄉鎮及所屬74個村結對共建。

2008年,杭州市進一步加大對淳安的幫扶力度。為淳安縣新增市級幫扶單位17家,使全縣達160家;幫扶聯繫淳安20個鄉鎮、80個村。同時,縣級幫扶集團23個,由23名縣級領導、70個縣級機關部門、114家企業組成,聯繫全縣23個鄉鎮及所屬176個村,幫扶村達256個。

至2008年11月,市縣共投入幫扶資金近億元,其中市級幫扶資金6856萬元,縣級幫扶資金3035萬餘元。縣市共完成項目764個。實施教育創強項目48個,建教學樓11幢、食堂36幢、廁所13座,為57所學校建成多媒體、操場、圍牆等配套設施;新建下山移民小區(點)30多個,安置高山深山農戶583戶2273人;發展各類經濟林3萬餘畝,高山蔬菜4400餘畝,新建農產品交易市場2個、無公害茶廠10家,發展鄉村旅遊2處;造田82.5畝,修建生產用機耕路36公里,拓寬硬化通村公路18公里,硬化村道18.5萬平方米,建橋9座,修建引水渠9125米、防洪堤4480米,實施自來水工程5個集鎮、58個村,受益人口8.7萬人,路燈亮化10個村,改廁901只、建沼氣池440只,建停車場、候車站、村民活動場所等公共設施15處,建生態公墓3處、幼兒園1所;建科技文化中心和成人文化學校6個,修建村民之家及大會堂12個,鋪設有線電視聯網絡2處,改造電網8處,開展來料加工及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86期18260人次。至2007年底,全縣23個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01元,比上年增加585元,增長12.15%,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49100”幫扶工程,有力地推進了淳安的新農村建設。這一工程的實施,是杭州市的一大創舉,是破解“三農”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尤其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一項民心工程。由此基礎上開展的“聯鄉結村”共建活動,不僅是貫徹落實杭州市第十次黨代會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的實際舉措,同時也是具有杭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