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一路向東,出寧夏石嘴山進入內蒙古,綿延830餘公里,福澤烏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等7個盟市,形成一個大“幾”型,孕育出豐饒的河套平原 ,留下了壯美的大自然印記。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牽動著總書記的心。9月18日上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近日,記者來到沿黃地區,進淤地、走堤壩、入村莊,傾聽當地的治黃築堤故事,感悟我區人水共建的綠色發展之路。

綜合施策:舉棋落子山水之間

秋日的烏海湖,如同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高山、沙漠之間,渾然天成。經常在湖邊遛彎的王鳳森老人對記者講起過去的一段往事:“黃河從烏海市穿城而過,由於沒有控制性水利工程,我們常常遭受黃河之害。我還記得那一天是2001年12月17日,烏蘭木頭民堤潰決,瞬間一片汪洋。那次凌災受災面積很大,損失特別嚴重。”

為了預防凌汛災害,每到冬春時節,我區有關部門及沿岸地區都要進行巡堤查險,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何化水患為水利?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規劃黃河內蒙古段惟一的一座調節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就已提上日程。1954年,國家編制的《黃河治理規劃》中,海勃灣水利樞紐為黃河上游規劃的19個梯級樞紐工程中的第17個開發項目。2010年4月26日,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


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藉著烏海湖的東風,烏海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汙染宣戰,大力淘汰低端落後產能,實施大批造林綠化工程。如今,桑田變滄海,烏海湖不但改善了烏海市的生態環境,也洗去了工礦城市留在大家心中的“黑色”印記。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全面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態水資源、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推動實現最佳治理效果。”

路線已明,綱舉目張。各相關盟市鉚足幹勁,行動堅決——

“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治理,推動河套灌區全流域生態環境大保護。”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規劃先行,加強區域協同,與周邊沿黃盟市共同做好相關規劃編制。”

“繼續實施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和黃河西岸孔兌綜合治理,從源頭上有效預防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


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保衛黃河安瀾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種要素支撐,其中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的綜合治理方案尤為重要。截至目前,黃河內蒙古段已建成各類堤防1043.336公里、各類水庫226座,黃河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立。

長河起雄壩,大漠出平湖。看得見的變化讓生活在湖周邊的人們更加珍惜眼前美景。“哪還能認出是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希望烏海湖能一直這麼美下去。”看看湖邊的落日,82歲高齡的王鳳森老人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把脈問診:抓住水沙調控的“牛鼻子”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檸條、一簇簇蒿草……昔日光禿禿的荒山坡已被各種植株覆蓋。這是記者在以乾旱少雨、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聞名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哈什拉村見到的景象。

“當年,我跟著老幹部們下到哈什拉村植樹造林,見到那麼多、那麼深的侵蝕溝時,我被震撼了。”達拉特旗水利局水土保持室負責人王利軍所說的侵蝕溝,主要出現在植被稀疏的緩坡地區,它們撕裂土地,蠶食耕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據哈什拉村合同溝社村民劉喜回憶,20年前,這裡是“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村西邊就是合同溝孔兌,東邊是哈什拉川孔兌,往往一場大雨就能引發山洪。尤其是1998年那場大洪災,沖毀了很多耕地,低窪處的牲畜都被捲到洪水裡去了。

直到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啟動後,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退耕還林第一年,政策是退一畝地補貼200斤糧食和20塊錢,我們這裡的荒地肯定是產不出這麼多效益的。再有,你看這淤地壩下,之前都是溝溝壑壑,現在還能種糧食呢!”與過去相比,劉喜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極易流失的水土保持住了,難能可貴的生態效益就凸顯出來了。“以前這山上甚也沒有,你看現在綠茵茵的,多好!即使下雨,頂多流點小水,再也沒發生過洪災。”王利軍笑著說。

“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持續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噸,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35公斤左右泥沙。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導致的‘善淤’‘善徙’,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一番切診把脈後,水沙調控成為我區治理黃河的“牛鼻子”。

王利軍介紹,流域內降雨集中,幾場暴雨,洪水就能帶來大部分泥沙。據監測顯示,目前河洛圖流域入河泥沙已經減少了80%。

保持水土,需從源頭減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7個沿黃盟市共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2319.5萬畝,森林面積達1.11億畝,草原植被蓋度28.98%。

工程調節,可改善水沙分佈不均。近年來,我區沿黃地區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5萬平方公里,其中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通過不斷完善水沙調控體系,我區清晰勾勒出黃河流域的美好藍圖。

水岸同變:“母親河”蝶變重生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管委會東營子村靠近黃河北岸的山坡上,3000畝果樹正迎風舒展著“腰身”。

“這裡以前都是坡梁旱地,後來我們幫農民種上了果樹,還給他們每畝260元的流轉費用。你看,現在終於能收果子了。”托克托縣林草局副局長張海偉告訴記者。令他自豪的是,那片坡梁旱地現在已經變成集林果採摘、花卉展示、休閒營地等為一體為托克托縣雲中綠博園。


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推動發展經濟林,既能有效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又讓老百姓嚐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這是青皮杏,那邊是西府海棠。我們就以海紅果為例,按每公斤5元計算,進入盛果期每畝年均收入能達到3萬元以上。”張海偉如數家珍。

黃河流域的生態綜合治理不僅僅是水質的改善,更是一場聚焦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幾”字頭的河套平原上,三盛公水利樞紐飛跨黃河兩岸,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目前,依託黃河文化、河套文化等元素,以及三盛公水利樞紐和湖泊景觀,規劃面積129平方公里的黃河三盛公水利風景區正在建設中。

黃河“幾”字灣的南岸,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東海心村北橋樑社村民王二板仁因土地鹽鹼化種不了糧食,便利用黃河改道後留下的舊河支道養起了魚。如今,很多人衝著“大樹灣黃河魚”的名氣,來到東海心村品魚、度假,去年養魚戶戶均增收約5萬元。


護青山綠水 保黃河安瀾


黃河北岸的山樑之下,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郝家窯村形成了一條以葡萄採摘和餐飲服務為一體的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帶,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理念,我區沿黃地區的生態、生活、生產發生了全方位的變革。一大批“黑重”產業變“綠”變“輕”,更有一些村子,從過去的“垃圾村”嬗變為風景秀麗的旅遊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