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進三門城西村“模範村”裡話模範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攀 黃珍珍 趙靜 通訊員 任平 李貝妮

舊城改造需要拆除100多間舊農房,沒有一個人頂牛反對:“黨員幹部先拆了自己和親戚的8間住房,咱們群眾也要有覺悟。”

村裡計劃安排“小康樓”居住資格,沒有誰急著“插隊”“跑關係”:“書記都讓出自己的名額,還怕有不公平?”

……

在三門縣海遊街道城西村,62年裡,黨員幹部和群眾之間,關於溝通、信任、認同的故事數數“一籮筐”。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在浙江星羅棋佈的農村,集體固定資產超億元的城西村並不是最富的一個,也不是美麗鄉村圖譜中村貌最美的一個,卻是極具典型意義的“模範村”——從1957年成立第一個黨組織以來,八任書記以身垂範,時時當好先鋒、事事做出模範、處處立起標杆,生動詮釋了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

理想信念的領路人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信仰是什麼味道?城西村首任村支書、92歲的章正合說,就算在“苦”裡也能品到“甜”。

夕陽下,上洋路雙向四車道上車流穿梭、星級酒店開始閃爍起燈光。章正合依然保持幾十年的生活習慣,即使拄著拐也要到村裡走一走,看一看。眼前“飛轉”的圖景,常常讓他不住感慨:“不一樣,不一樣了。”

記憶常常把他拉回到60年前。那時,城西村還叫“翻身村”——剛剛迎來解放,翻身做主人的農民用這個名字表達內心無比的喜悅。1957年,“翻身村”成立第一個村級黨組織,只有5名黨員。讀過3年多書、思想上進的章正合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農民翻了身,可村子面貌還沒“翻篇”。“路是黃泥路,房是木板房,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口口相傳的順口溜道出了“翻篇”的艱難。“書記,你說共產主義到底長啥樣?現在還是窮啊!”年輕的章正合常常被村民們圍著追問。“我一時也說不上來。”直到組織送他到縣委黨校學習回村後,他指著地裡剛抽穗的莊稼,用一句大白話回答,“共產主義有一個過程,但一定會實現,現在先要讓大夥兒填飽肚子。”

追求信仰的道路上,需要“領路人”。章正合把縣委黨校的教學方式“搬”到了村裡。白天忙生產,晚上補學習。學習沒有場地,就借用村小學的教室,點上煤油燈和蠟燭,既學理論又學農技知識,沒有豐富的教材,一份“遲”到的《人民日報》無比珍貴。村裡的老黨員回憶,“大家的學習熱情都很高,一學就到深夜。”這樣的學習會一直延續至今。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勞動與奮鬥是社會的主旋律,激昂的勞動號子喊得震天響。章正合把自己編入生產隊,帶領農民一起開墾480畝糧田。

種莊稼需要水利灌溉,最近的水源在距離村莊三四公里外的高山上。沒有機械,村民靠一錘一釺和肩挑背扛,硬生生挖出三座水庫。章正合伸出滿是老繭的雙手,“學習我們帶頭,幹事也不能掉隊,一筐碎石土100多斤重,黨員帶頭多扛三五趟,肩膀磨出血也不休息。”說到動情處,老人渾濁的雙眼隱隱泛了紅。

1962年夏天,章正合和“翻身村”迎來了第一次“高光”時刻,當年村裡的早稻畝產超過450公斤,一舉奪得台州地區農業生產標兵,上級獎勵“翻身村”一頭大黃牛。“你們看,照片右邊捧著獎狀的就是我!”老人指著村委“初心館”櫥窗內的一張泛黃老照片,手指微微顫抖。

章正合結束自己長達24年的任期時,村裡黨員已經發展到30多名。在第二任村黨支部書記金積貴、第三任村黨支部書記章以齊上任前,他一再叮囑“一定要帶頭學帶頭幹,你們當‘領頭雁’的如果都沒信念,怎麼帶鄉親們一起幹?”

種植經濟作物、開發低山緩坡、開辦免燒磚廠……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翻身村”村民有生以來第一次收穫了年終分紅,“‘翻身村’翻身有望!”老書記的囑託,兩位繼任者沒敢忘。

幹事創業的急先鋒

黨建抓得好,前行有動力

“抓經濟工作是實實在在的,黨建嘛,馬馬虎虎就行,反正看不出什麼效果。”每每聽到這樣的言論,人稱城西村“改革急先鋒”的葉加法急脾氣就上來了,“黨建不抓,人心不齊,就算再大的成就也有可能坍塌。”他說這話,足夠讓人信服。

今年84歲的葉加法如今仍執掌著一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騰龍電器”,身穿灰色工作服,每天穿梭在機器轟鳴的工廠車間裡,和他創業時一個模樣。

時間撥轉回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中國大地,剛經過“農業翻身”的城西村迎來工商業的萌芽和復甦。“加法,村裡想辦個變壓器配件廠,你幹過郵遞員,走南闖北,見的市面多,腦子活,要不回來試試看?”村黨支部向他發出邀請。葉加法略有遲疑,但還是答應了。

幹了幾年後,葉加法入了黨,當了廠長,但當時社會上關於“姓社姓資”的爭論依然存在,他把自己的困惑向黨支部反映。黨員大會、支委會……一場接一場開,態度觀點擺在桌面上。

在村裡幹了35年文書的章以簡回憶,當時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認為葉加法這麼幹下去是要吃“牢飯”的,爭得面紅耳赤。大部分黨員拿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認定“農民也可以經商。”葉加法也反覆唸叨“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據理力爭。

村莊搞建設,最怕意見不統一。村第二任支書金積貴和第三任支書章以齊態度一致,一起幫著做其他黨員的思想工作。當地一位姓包的派出所所長也拍拍葉加法的肩膀鼓勁,“不管不問,盡力搞好,證明自己!”思想統一了,幹群凝聚力強,幹勁自然足。1988年,葉加法這位致富帶頭人被選為村黨支部第四任書記,繼續推動城西村的“改革開放”。在他的16年任期內,城西村各類工商業企業增加到25家,從業人員600多人,佔全村勞動力半數以上。1995年,城西村獲得了“台州市億元村”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回望自己的“創業史”,葉加法總結出一句“創業經”——黨建強,人心齊,發展好。他說自己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如果當時沒有村黨組織和上級黨組織的撐腰鼓勁,就不會有我和城西村的今天。”

從村支書位置上退下來後,回到工廠裡,葉加法繼續認真抓黨建。車間裡,黨員亮明身份,設立先鋒崗,組建黨員攻堅克難“突擊隊”。“今年的出口貿易形勢不樂觀,黨員帶頭開闢東南亞市場,10月中旬,我們剛完成一批近百萬元的訂單。”“騰龍電器”技術主管章宏仁說。

黨建抓得好,前進有動力。村莊大規模建設過程中,第五任村支書章宏將帶領黨員自拆,順利拆出了三門入城第一條十字大街。村莊發展需要新思路,第六任村支書章宏軍主動退下來,第七任村支書章平順利接棒,帶領村民發展村子。

為民服務的貼心人

不搞花架子,為民辦實事

從溫飽到小康,2018年村人均收入達8萬多元,但城西村人不滿足於此,“心氣”越來越高——奮力往高水平全面小康前行。商貿繁榮後,為了讓村民一起受益,章平將集體資產實行股份制改造,村民人人享有股權……當接力棒到了第八任也就是現任村黨委書記章以家手中時,他想得更多。

10月23日,三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陳安標又一次看到章以家出現在自己的辦公室,趕忙搬了把椅子請他坐下。

“老章,聽說你心臟裝了6個支架,隨身帶‘救心丸’,真當自己是‘鋼鐵俠’啊,要注意休息,別太拼了!”陳安標忍不住一頓“數落”。

“陳局,村裡的養老中心項目,現在土地批覆進展怎麼樣了?”章以家說。“放心吧,一切順利,明年初應該就能拿到批文。”

“那就好,村裡400多位老人都眼巴巴等著這個項目。”

2018年,三門縣完成了行政村規模調整,經濟相對薄弱的山陳村、謝家村合併到城西村,全村人口從10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黨員103人,建立了村黨委,章以家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先富起來的,要帶著大家一起富。”

在基層,幹部的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文件和會議,群眾不愛聽“口號”,更喜看實效。村民反映養老負擔重,章以家就琢磨著開發50畝土地,投資6000多萬元建一座有500多張床位的養老中心,本村村民費用減半,優先入住,同時又可以對外經營,補充運營經費。

不久前,一村民因病去世,家人到村裡辦手續時,章以家才知道這一家子前前後後花費了40多萬元的醫藥費。那天,他一夜未眠:“村民好不容易富起來了,不能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能讓一位村民因為缺錢看不起病。”他找到保險公司合作,村集體出資為村民購買特種保險——醫保報銷不了的部分,用保險金抵扣50%至70%。

幹部將心比心,幹群才會心貼心。今年,剛剛被浙江農林大學法學院錄取的謝淼淼準備爭取入黨,畢業後回鄉發展;剛過而立之年的村民陳巧輝前不久向村黨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杭州創業的陳耀強得知老家在爭創文明城市,不顧路途遙遠總是定期回村參加志願服務……八任書記的故事,影響著他們的人生抉擇和生活點滴。

62年賡續傳承的是怎麼樣的初心?面對鏡頭,八任書記的回答有相同的“關鍵詞”——富民強村、為群眾謀幸福。

城西村這場最美初心接力,依然在為夢想奔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